何新古史新探: 贸易战的古今版
来源:微信公号“何新文史”
何新古史新探:
贸易战的古今版
---2000多年前管子发动的贸易战
春秋中期,齐国国相管仲对鲁国打了一场金融战争或者说贸易战争,就是著名的“服帛降鲁梁”。
据《管子·轻重戊第八十四》记:
鲁国、梁国与齐国互邻。齐鲁两国都是一等公国,一直平起平坐。而梁国(地近梁山,春秋时有多个梁国,此小国乃东梁)则是鲁国的附庸国。
鲁国人会织一种细白的绢帛(绨),又叫“鲁缟“,以轻薄著称。
管仲让齐桓公和大臣带头穿鲁缟做的衣服。在公侯贵族带动下,齐国兴起以穿鲁缟为时尚的流行浪潮。
同时,管仲却下令禁止齐国人织绢缟,要齐国人所有的服帛需求全部从鲁国和梁国进口。这样一来,鲁缟在齐国的市场上就供不应求,价格一路暴涨。
鲁国人以及梁国人见织缟卖给齐国人可以有大钱赚,比种田收益高得多,于是便纷纷放弃了农事,家家织起绢缟来。鲁缟以蚕丝为原料,鲁梁之人为了多得蚕丝,就废弃了农田,改种桑树养蚕。
管仲又在海关发布公告,鼓励鲁国商人来齐国贸易:凡是鲁国商人给齐国贩来鲁缟的,可以获得齐国的重金补贴。
这样一来,鲁国和梁国举国上下兴起了狂热的织缟运动,基本田地都被抛荒而无人耕作了。一、二年之间,鲁梁人靠织造、经商,卖缟给齐国而赚了大钱。
齐国则一直在默默地发展农业,积累粮食,走一条兴农强国的路线。
终于有一天,管仲突然下令,以后齐国禁止进口鲁缟,也不许齐国对外出口粮食。“闭关,毋与鲁、梁通使”。十个月后,“鲁、梁之民饿馁相及”。由于鲁、梁二国早已将田地种了桑树,此时改种粮食也来不及了,存粮难以为继。当时齐国国内米价大贱,一石粮食仅十钱,而鲁、梁的米价则飞涨,逾上千钱。
三年之后,鲁梁两国发生了大饥荒,空有堆积如山的鲁缟,百姓却没有饭吃。
鲁梁国君对此局面无能无奈,只得向齐君求情,要求齐国提供粮食。
于是管仲趁机按照市场需求规律,把出口粮价高高拉起,迫使鲁梁人出重金来齐国买粮食。几年来为购买鲁缟而自齐国流入鲁、梁的资财,迅速回流齐国,而鲁梁两国的国库迅速被掏空。
从此以后,一等公国的鲁国一蹶不振,与梁国一起成为了被齐国控制的附庸国。
更有意思的是,类似版本的贸易战,管仲指挥齐国还打了多次,从而击败了楚国、代国等一系列齐国的对手国家。于是齐桓公九合诸侯,齐国崛起而成为了中原地区唯一的霸主国家。
【何新附言】
这个古老的历史故事是对近代主流经济学著名的“李嘉图原理”,即所谓“国际分工”、“优势互补”以及“比较利益分配”的国际贸易原理的嘲讽。
更为有趣的是,这个2000多年前的故事,在现在的中美贸易关系的芯片博弈、农业博弈中,竟然可以见到相似的翻版和重演。
例如若干年前,美国在计算机产业长期对中国廉价出口芯片、提供域名等。在芯片、操作系统、设计分析软件等核心科技方面,每当中国人要自主发展或者有所突破的时候,美国公司就放松相关技术或产品的出口,以低价换取市场,打压中国的自主技术发展。从短期性价比衡量,“造船不如租船,自己做不如买现成的”。而长期性结果是中国的芯片核心技术严重依赖美国的进口。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农业领域,最典型的就是中国食品链对美国大豆进口的依赖性。美国大豆阻断进口后,导致中国一系列国内基本食品价格上涨。
现在的克朗普就是美国的管仲,他已经悍然举起了一系列高端技术禁止对华出口的大棒。
那么2000多年前齐国这个不战而胜的故事,在当代是否也会被如此演绎呢?我们且看下回分解。
- 下一页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