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优势”一个“温柔的陷阱”

中国现在在经济学理论上大量地引进西方经济学理论,但是这些理论几乎在发展中国家都没有起到正面作用,有些理论甚至是破坏性作用,比如苏联的改革就是在西方经典理论指导下失败的,而经济失败直接导致苏联的解体。所以现在需要对来自西方的理论进行逻辑批判和实践批判,只有经得起批判的理论才能在实践中实验性使用。

比较优势理论就是引进的西方经济学经典理论之一,而且是发展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也是全球化和国际贸易的基础理论。这个理论指出各个国家的自然禀赋不同,通过贸易可以各取所长实现经济的互补,从而让总体福利增加,经济效率提高。

从逻辑上这个理论是成立的。但是从实践中发达国家并不是按照这个逻辑实践的。我们看到英国的崛起,从自然禀赋上英国并不适合棉花生产,因此他并不适合发展依赖棉花的棉纺业。但是纺织业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核心产业,英国是因为纺织业才成就了其世界霸权的经济基础。英国在实践中并没有遵照比较优势理论进行经济组织,而是利用国家力量,特别是军事力量在全球建立殖民地,为本国的纺织业发展建立原料基地和市场,这就是第一次经济全球化,建立一个以英国纺织业为核心的全球供应链和价值链,英国利用其军事力量和技术力量占据供应链的核心生产段和价值链的大头,从而从全球化获得最大的利益,把全球的资源供应英国的工业化造成世界上第一个全球帝国。这才是英国崛起的秘密。而英国能够获得这个超强的地位核心就是分工带来的组织结构优势,让英国在生产效率和军事效率上居于全球领先地位,而后利用这个领先优势使用军事力量建立经济殖民地,为英国的工业提供原材料和市场,保证英国的经济优势。而英国的经济优势又提供其军事力量足够的钱来保证一个海洋霸权,军事力量保证英国的殖民地体系和全球化服务于英国的利益。这就形成闭环保证了英国的霸权。英国发展工业并不是因为自然禀赋形成的比较优势,而是英国政府根据国家利益制造出来的全球体系保证的结果。

比较优势理论有一个关键点就是现代化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分工的成本,亚当斯密发现了近代化的秘密就是分工,分工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造成了生产与消费的分离,生产和消费都社会化。而分工发生以后,经济活动要形成闭环,完成生产-流通-消费过程把产品变成货币再回流到生产过程需要一个公共品市场,通过市场才能形成经济的闭环。而市场这个公共品是极其昂贵的,昂贵到前现代国家是无钱建立和维持这样一个公共品的,而英国也是通过战争获得赔款和海盗掠夺才能建成这样一个“公共品”市场。而英国能够通过战争获得额外财富来建设一个市场体系是因为分工带来的军事效率优势和生产效率优势导致的军事优势,利用军事优势掠夺财富支持市场经济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优势和军事优势,这就是英国霸权的秘密。

在二战之前,以英国为首的殖民体系是利用军事力量建立围绕宗主国的殖民经济体系,这是利用军事力量的强制全球化,通过供应链和价值链控制国际经济资源。

二战之后,殖民体系瓦解,美国为代表的新全球化势力更多地使用经济手段控制全球经济,就是通过市场开放,技术转移,投资这些经济手段进行经济控制。这就给比较优势理论提供了需求。对于殖民体系瓦解之后独立的大量发展中国家,他们有强烈的现代化驱动力,但是他们的经济基础薄弱,缺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和组织结构,作为现代化经济的基础的公共品极度缺失,这些因素严重阻碍了新兴国家现代化进程。

因为市场这个公共品是极其昂贵的,所以世界上其他国家难以承担这个建设成本,因此就有动力加入霸权国家既有的市场体系从而减低现代化的成本,这就是比较优势理论在近代发挥作用的逻辑。

美国就是利用自己的市场体系和技术资本优势,一方面他提供一个开放的市场,资本和技术,这样就提供国际上一个经济的公共品。但是想要得到这个公共品的服务就要接受美国的政治领导,接受美国的经济体系,接受在美国的供应链和价值链中被美国决定的位置。这就是一个“温柔的陷阱”。战后的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以及欧洲都接受了美国的这个经济体系,根据美国的利益占据了自己的位置。日本在战后获得了40年的高速发展,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一员就受惠于这个体系,但是当日本的产业威胁到美国的技术优势的时候,美国就利用其市场和技术的供应者地位,强迫日本接受美国的条件,放弃了在半导体技术领域的优势地位。在美国的体系中,任何国家试图“僭越”都必然遭到美国的遏制和制裁,不分敌人还是盟友。而因为这些国家是依赖美国的体系发展的,因此只能妥协。这种在霸权国家体系内的发展可以用一句北京俏皮话来形容,那就是“玻璃罐里养王八,前途光明,出路不大”。

对于这个霸权国家经济体系的威力,伟大的政治家都是抱有深刻的警惕的,美国独立战争就是从英国的体系中挣脱出来以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美国坚决不进人英国的经济体系,不惜“闭关锁国”,用高关税保护国内市场,强制南发种植园优先向北方的棉纺业提供棉花来支援美国的工业。在国际上搞门罗主义,控制美洲为自己的经济腹地,拒绝欧洲势力的进入。在美洲搞一个美国的经济体系,控制美洲经济。

苏联的斯大林同样保护自己的经济,他使用计划经济来推动苏联的工业化,形成国内的经济闭环,隔绝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影响,当然他并不拒绝从西方得到技术和机器,但是决不加入西方的经济体系。相反,苏联建立了一个以苏联为核心的经济体系“经互会”,由苏联控制这个体系的供应链和价值链,苏联的做法与英国和美国并无二致。

毛泽东在接受了苏联的技术转移的时候就非常警惕苏联的政治与经济控制,谈《论十大关系》的时候就有摆脱苏联体制,走中国道路的意识。在接受苏联工业化支援和技术转移的时候有意识建立自主的技术体系和工业体系,保留了对于苏联项目的选择权。当中国的政治独立性强烈地刺激了苏联的时候,赫鲁晓夫同样是将中国剔出苏联的供应链和价值链来制裁中国。这一点跟美国现在的作为几乎完全一样。但是中国不为苏联的经济压力所屈服,采取全面脱钩,自力更生的战略,克服了苏联“脱钩”带来的经济困难,靠自力更生完成了对于苏联供应链的替代,建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因为有这个供应体系,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进入美国主导的全球化经济体系的时候并不是完全加入的,美国在高技术产业对中国仍然是严密封锁的,所以中国是半加入,即在劳动密集产业加入全球分工,但是在高技术领域中国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这个力量的基础就是前30年建立的工业化体系和科研体系。

现在中国高技术产业升级再次激怒了美国,美国展开了贸易战和科技战,与中国脱钩断链。实际上这个情况对中国并不新鲜,1959年苏联就对中国搞过这一手,那个时候,中国对于苏联的经济依赖程度要远远高于现在对于美国的依赖程度。现在中国的科技基础,工业基础是世界上最完整的,这个情况与1959年相比根本是天差地别。美国的贸易战和科技战就更不可能成功了。

同时中国也要充分利用自己完整的工业体系和科技体系,为世界发展中国家提供现代化的公共品,这就是“一代一路”的全球经济意义。中国提供的公共品就可以对美国的公共品形成替代,在位全球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为中国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