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人生的目标设定为还房贷,这样的“房奴”人生有啥意义?
著名的经济学者马光远博士,一生专注于宏观经济、民间投资、房地产和产业政策领域。最近他提出一个观点,别看不起房地产业,很多做芯片的不也是骗子吗?
马光远说这话,是很有针对性的。因为房地产业出了个恒大,出了个许家印,揭开了房地产业的黑幕,好像是“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马光远提醒人们不要“一竿子打翻一条翻”,殃及这个行业。什么行业也有好的,也有坏的。恒大代表不了房地产业,许家印代表不了房地产业的企业家。同一个道理,半导体行业有华为、有任正非那样的正面形象,也不乏马光远所说的骗子。
这话乍一听没毛病,比较一分为二,符合辩证法。但为什么人们针对房地产业意见这么大呢?甚至有人义愤填膺地说“房地产坑害三代人,楼市不崩天理不容”,原因很简单,房地产发展的方向错了,形成了某种共性,引起了业主的共情,某些无良的房地产商,坑害的是千家万户。拿许家印的恒大来说,坑的不只是业主,连银行也坑了。那银行可是国有资产吧,贷款万亿打了水漂,这损失由谁来承担呢?
记得唐朝诗人杜甫有一句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是“诗圣”,但他却不是一个富人,买不起房子,住的是茅草屋。他写的这首诗,题目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他所住的茅草屋,被风吹掉了屋顶,故有所叹。杜甫道出了唐朝人对于安居的向往,啥时候天下的寒士们,都能住上能够遮风避雨的房子。1300年过去了,杜甫提出的问题解决了吗?我们的房地产改革方向,人们满意吗?
从现实的情况来看,显然人们是不满意的。“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是一句特别实在的话。但现实的情况是“房子是用来炒的,不是用来住的”。房价的飙升,已经到了离谱的程度,并不是那一堆钢筯水泥真的值那么多钱,而是无良的炒房客贪心不足,哄抬房价的结果。看到那些“房哥”、“房姐”、“房叔”们十套、百套甚至千套的买房子我就很生气,我敢铁口直断这些人的钱没有一个是好来的,他们买房子也不是用来住而是用来炒的。千千万万的家庭,掏空了“六个钱包”,还要还几十年房贷,可怜巴巴当了“接盘侠”。等到房贷还完了的时候,房子也就老了,成了危房,下一辈还要继续买房,重复这个恶性的循环。这难道不是“世代为奴”的态势吗?能够买上这样的房子住还是好的,值得庆幸的,比这样的家庭更倒霉的是,买到了“烂尾楼”,钱花了,房子住不上,还要还房贷,这难道不是逼死人的节奏吗?
把人生的目标设定为还房贷,这样的“房奴”人生有啥意义?我特别理解那句义愤填膺的话,“楼盘不崩,天理不容”。这也是人们的一种反抗,对房地产邪恶发展的反抗。房地产的良性发展,应该定位为解决人们的安居乐业问题,而不是让房地产变成“财富收割机”。人们跟买了房子的业主叫“接盘侠”,名字中有一个“侠”字,是褒义词吗?这个“侠”字傻傻的,其中的酸楚有几人知道?马光远替房地产辩白,我理解他的心情。但我同样认为,房地产是充满“罪恶”的,他把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变成了“房奴”,几十年的大好青春,都用在了还房贷上,这难道不是一种剥削与压迫吗?人们把房子问题称作新“三座大山”之一,马光远不知道吗?不要揣着明白装糊涂。
作为房地产专家,研究房地产的发展,有一个站在什么立场上的问题。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研究的是如何解决人们的住房问题;站在房地产商的立场上,研究的是如何掏空人们钱包买房子的问题。马专家显然属于后者。他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不感兴趣,他感兴趣的是在当前经济形势不太好的情况下,如何诱导人们仍然买房。马光远研究的领域,是“老百姓为什么不敢花钱”,马光远提出的办法,是再搞一个“四万亿”救市。我发现中国的许多“专家”,最缺乏的是“人民情怀”,高高在上的,不懂换位思考,潜意识里就不愿从根本上解决人们的住房问题、医疗问题、教育问题、养老问题,连想都不愿想,这是令我最痛心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