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仅退款”逼疯的卖家
NO.610
作者:观察君
校稿:程程 / 编辑:致知
“仅退款”成电商标配,但是卖家要崩溃了。近日,2万名卖家自发组团硬刚无理由退款事件登上热搜。自去年无理由退款从拼多多“传染”到各大电商平台后,不少商家苦不堪言,甚至因此而倒闭破产,以至于出现诸多极端案例。仅退款到底是在维护买家利益,还是破坏行业生态呢?
“仅退款”这回真是激起了商家的民怨。根据都市快报的报道,为了对抗仅退款,一个叫刘晓平的商家专门成立了一个商家互助会。从5月19日成立到现在,2个多月时间吸纳了超过2万个商家加入。

他们抱团取暖的方式也很简单,就是利用人数大,地域分布广泛的优势,互相帮助。如果某地有买家出现不合理的仅退款,就会就近安排参加互助会的卖家上门索要货物。哪怕是时间成本和路途成本远远高于货物本身价值,他们也在所不惜,主打的就是不向仅退款低头。

他们要回的货物,不仅有9.9包邮的低价值货物,也有3000元以上的家居家电这种高客单价货物。
曾有商家询问刘晓平,为了6.8元的货上门,值不值。而刘晓平则回复说,跟价值没关系,就是要向这股歪风说不。
在几个月的实践中,他们甚至探索出了一套“专业流程”,到达买家住址前,先报警,然后再敲门,不索要任何其他赔偿,目的只有要回货物。
前不久,有卖家驱车上千公里,只为到买家家里索要仅退款的货物。在到达之前,卖家报警。其索要的货物,也仅仅是10把U型锁。在敲开门的那一刻,买家也惊呆了。卖家坚称:同意仅退款的是平台,而不是商家,必须退还。
6月1日,羊城晚报也报道了一则驱车千里只为索要仅退款的货物。今年5月,一名开封的男子,在电商平台买了两盒袜子,因为退款问题,位于上海的卖家竟然一气之下开车从上海赶到开封,找买家对质。

6月初,为了一件9.9元的短袖,卖家坐火车上千公里赶到威海寻找买家。因买家以不是纯棉短袖为理由发起了仅退款。卖家声称,一件短袖只有五毛钱的利润,如果仅退款一件,他需要再卖掉十几件去填补这个亏空。以至于实在咽不下这口气,坐火车千里讨说法。
除了当面对质索要货物,还有很多卖家选择法律的途径。其案值甚至小到十几块钱。
今年6月12日,一名电商卖家到广西钟山县法院起诉一名买家,只因该买家在其店铺购买了11.96元的衣服后,以尺码不满意为由,申请仅退款,电商平台介入后成功实现仅退款。
卖家一怒之下将买家起诉到法院,其诉求只是要求退还11.96元的货款和此次维权成本800元。
法院表示,商品交易中应当遵循诚信原则,不应当抱有贪便宜的想法,退款不退货,破坏了正常的交易秩序。买家最终同意退还货款和800元。
7月15日,买家1400元买的洗衣机,因为安装问题发起了仅退款,该事件还登上热搜。

观察君以为,仅退款在刚诞生的时候,对于困扰电商平台已久的假冒伪劣问题确实产生了极大震慑作用。虽然治理假冒伪劣产品的主要责任在平台,但是平台在这方面似乎望洋兴叹,只得把这个治理成本转嫁给了卖家。

仅退款诞生之初广受好评,但现在已经被一些人带偏了。一些人组团薅羊毛,甚至社交平台上出现很多通过仅退款薅羊毛的攻略。

一项好的制度,在设计的时候,就应当充分考虑人性中恶的一面。仅退款在制度设计上有巨大漏洞。平台作为裁判,在衡量仅退款时往往偏袒买家,进一步助长了这种歪风。
所以,观察君认为,仅退款这个制度是好的,但一定要有门槛。不应当一味由卖家妥协退让,忍辱负重,这不是公平交易。不能让仅退款这种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利器,掌握在居心不良的买家手里。
例如,淘宝新版本将在8月9日上线。在仅退款方面,淘宝在制度设计上有巨大创新。新版的“体验分”被分为店铺体验分和商品体验分,取代原来的卖家服务评价。如果店铺的店铺体验分在4.8以上,就属于高质量店铺,平台会将大部分仅退款审核权限下放给店铺,而不是平台强行介入处理。这样一来,高质量店铺就掌握售后处置的主动权。
这是在店铺端做出的尝试。但是,观察君以为,还远远不够。电商经济是平台、商家和消费者的“三国演义”。消费者端也应当对诚信程度进行量化区别。
有网友提议以“芝麻信用”作为衡量标准。观察君以为,虽然可取,但并不一定行得通。毕竟各大电商平台的竞争也十分残酷,不可能全部接入支付宝平台。
其实可以尝试基于大数据,对买家的网购行为诚信值进行打分,如果出现不良网购行为就扣分,低分值无法参与仅退款这种售后工具。

平台内卷也应当有底线,怎么使用仅退款,更多的是考量电商平台的经营智慧。希望电商平台把仅退款这项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工具使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