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史——儒家思想的核心究竟想表达什么?
白霞客 白霞客 2024年06月22日 19:31 上海
关于儒家思想和孔子,每个中国人都不会陌生,我们一直都在学论语,论语也被翻译成很多种文字在全世界流传。那儒家思想到底是什么?很多人会说儒家思想就是三纲五常,但那是汉代的董仲舒加上去的,过去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儒家思想也一直在被篡改。今天的文章,我尝试来发掘一下先秦时期,孔孟那个阶段纯正的儒家。大约在在公元前500-300年,在中国突然出现了一次文明的飞跃,诸子百家在这一时间段集中出现,同时涌现了出了孔子、老子、墨子等一批带着高超智慧的圣人。
为什么会突然出现诸子百家关于为什么会出现诸子百家,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不过回到当时的历史时间段,就很好理解这个现象了。周朝建立时采用的是分封制,周天子把他的宗亲和开国功臣封到各地建国,这些分封出去的宗亲和功臣,便是后来的诸侯。西周时期,有十几个大的诸侯,每个诸侯又同样会把自己的宗亲和有功之人分配下去共同管理自己的领土。每块领土都出现了自己的领主,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小国。
所以,可以理解为周朝就是由几百个小国组成的。在那个时代,学习的成本一定非常高,绝对不是普通人所能负担。所以,东周以前,知识处在一个上层社会垄断的状态,只有各地的贵族及其亲属后代,才有机会学习。而贵族又管理着自己的领地,他们也会负责将自己垄断的知识传授给自己的后代。这就是周朝时期的“官师不分”制度。官师不分的意思是:官即师,师即官,官职和知识永远在小圈子里流通,和底层庶民没有任何关系,周朝就这样过了几百年。以“周平王东迁”为起点,中国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开启了持续五百多年的乱世,一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一扫六合,建立了大秦帝国。这一时期的特点就是:“打打打”。战争固然很残酷,但是另一方面,它也可以带来一定的阶级流动。某些原本的贵族,会因为战败,失去土地爵位,成为平民百姓;反之,庶人也有可能因为军功,成为新的贵族。这段非常动乱的历史时期正好是和诸子百家的集中涌现重合的。在这个阶级重新洗牌的过程中,知识的垄断就被打破了。
没落的贵族,就流落在了民间。这些流落在民间的知识分子,总要谋生,有的人就开始办学校授课,有的人则被诸侯吸收成为门客,有的人则选择归隐山林。这其中有些人精通兵法和武艺,逐渐演变成了后来的墨家;有些人精通政治,懂得如何管理人民,就成为了后来法家的前身;也有人遁入山林,成为了道家的起源。这可能就是诸子百家为什么突然出现的原因。据冯友兰考证,儒家出自教授礼乐的人。
诸子百家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众多弟子,经过几百年的沉淀,出现了某些集大成者的弟子如:孔子、墨子、商鞅、老子等等。所以,孔子并不是儒家的创始人,而是先秦时期,儒家众多弟子中的集大成者。儒家的起源则是礼乐。我看完论语和易经,我认为礼乐指的是规章制度和道德风尚。想要更好的理解儒家思想,就要回归到孔子的人生轨迹中,今天那句很流行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其实是孔子的人生自传。原文如下:

这个过程大概是:孔子15岁立志好好学习,学的就是周朝先王的文明礼乐;30岁,做老师立业;40岁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50岁知道自己的天命;60岁的时候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70岁就可以随心所欲,从容面对,做到收放自如又不超越规矩。这个过程我认为最关键的阶段就是“五十知天命”。天命其实就是自己人生的意义,而孔子人生的意义就是要在当时的社会,推行一套规范的规章制度和道德风尚,来恢复社会的安定。儒家思想的针对对象谈思想史一定要分清阶层,否则很容易牛头不对马嘴。首先儒家的成员,绝非等闲之辈。孔子的弟子里,不光有文弱书生,还有一帮能征善战的人,当时周游列国的队伍里还有五辆战车。有了这些基础,孔子在那个战乱的年代才能带着自己的学生安全周游列国;而且每到一个地方,就能受到当地最高领袖的接待,这怎么可能是普通人呢?儒家思想崇尚君子人格,“君子”两个字在论语里出现了一百多次,那什么是君子?今天对于君子的解释有很多,但是如果放在孔子所处的那个时代,君子这个词一定和下层社会没有任何关系。结合刚刚讲的西周有几百个分散的小国,那君就是一国之君的意思,而子就是君的儿子,君子,指的是当地的当权者。所以,儒家思想一直都是针对当权者的。很多人以为儒家是麻痹老百姓思想的工具。但其实,儒家从来就不是为普通老百姓设定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对于儒家思想的核心,其实是有共识的,那就是“仁”。可仁到底是什么?我觉得真正理解对的人,应该不多。其实关于仁,孔子也从来没有给出过答案,或许,孔子是希望后世的智者自己来悟。论语里,对于仁倒是有一点解释,说仁是忠和恕。那什么是忠,什么恕呢?我们看两个小故事,自己来悟!故事一:孔子有一个弟子叫宰我,他认为父母去世,子孙要守丧三年的规定太久了,应该改成一年。便去跟孔子辩论,他的论点非常犀利,他说:守丧期间既不能行礼,也不能奏乐。那君子三年不行礼,礼一定会败坏,三年不奏乐,乐必崩。你孔子的目的不就是要恢复社会的礼法系统吗?但是守丧这种陋习会导致礼坏乐崩啊?同时宰我还说:大自然一年是一个周期,那自然规律就是一年。所以,应该遵守自然,把守丧改为一年。孔子回复道:食夫稻,衣夫锦,于汝安乎;你父母过世了,你吃的是白米饭,穿的是锦锻衣,心里安不安?宰我就回答:安!孔子回答:汝安之,则为之;既然你觉得心安,那就去吧。孔子认为守丧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如果你因为父母的离世而长期失去食欲和物欲,那你就守三年。但现在既然你心安了,那就随你吧,不用去计较守了几年。其实从这段对话里可以明白孔子对“忠”的定义;孔子所认为的忠是忠于自己的内心,以自己心安为第一原则;另外我认为这里也有知行合一的意思。内心想做什么,就坚定的去做。我不想守孝三年就不要守了,不用强迫自己刷够时间。故事二:孔子老年周游列国,走到魏国某地时,正好碰见当地的贵族公孙戍在招兵买马,准备有朝一日配合太子发动政变。而孔子之前就是魏国国王的座上宾,所以,公孙戍就怀疑,孔子可能是被派来探听虚实的,怕他告密,准备杀了孔子。但是孔子向公孙戍拍胸脯保证,我一定不会告密,然后公孙戍就放他们走了。但是孔子一到安全地界,立刻就去向魏王告密。要知道,孔子可是一直教导学生要言必行,行必果,但是孔子却刚出城就背弃盟约。面对弟子的质疑,孔子回答道:这是被迫约定的盟约,并不是发自内心的,所以不算数。不是发自内心的承诺就是假仁假义罢了,没有遵守的必要。可以发现,孔子非常的灵活。其实这个故事里,也隐藏着孔子对所谓“恕”的理解。在现实生活中,为了更好的生存下去,内心一定要保持灵活,宽恕自己为现实所妥协的标准。所以,到底什么是仁呢?以我现在人生的阅历而言,我认为仁的秘密藏在它的写法里,一个单人旁,旁边是个二字。那也就是说,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需要有两套系统。一套为了忠于自己的内心;另一套为了适应环境,更好的生存。如何做到仁先来说第一套系统:“忠”;如何忠于自己的内心?《易经》里有一句: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这句话官方的翻译是:德行浅薄而地位太高,智慧不足而谋划太大,能力不足而责任太大,很少能办成大事。但我认为关于“德”的翻译很有问题!德一定不是道德的意思,而应该是功德:“一个人取得过的成就”;我有一个当过兵的朋友,私下聊天的时候,他经常给我炫耀他曾经的团长。说他团长年轻的时候,曾经一个人单枪匹马深入敌后,单兵作战,一个人单挑了几十个人,完成了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这其实就是孔子所说的功德,你实现过让底下人崇拜的战绩,那下属才会服你。但是如果没有过任何成绩,那凭什么你当领导?德不配位,必有灾殃;所以,论语里的:一个人取得的成就、积攒的智慧和个人能力,其实是让当权者要从心里客观认清自己,有多大能力办多大的事情。认清自己之后,易经里也给出了下一步: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好学上进就能提高智慧,身体力行,亲自实践就能变得仁,懂得廉耻并能立即改正就是勇敢。这句话里,其实解释了如何逐渐走向“仁”。那就是大量学习,即刻去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发现自己的不足和过去犯的错误,能够立刻改正。第二套系统:“恕”;降低标准,适应环境,随波逐流!孔子的后代对自己祖先的这套系统领会的非常透彻。从秦开始,普通的官职无法世袭,而爵位可以世袭。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想要获取爵位,非常困难,尤其是最高等级的公爵。在和平年代,只有两种人,可以被封公爵,一种是皇后的父亲,皇帝的岳父,你的女儿被封为皇后,那作为皇帝的岳父,就可以被封为承恩公;另一种,就是孔子世世代代的嫡系子孙,被封为衍圣公。衍圣公家族,是古代中国最显贵的家族,从汉代开始,孔子的后代就不断接受朝廷的各种封赏,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新中国成立;哪怕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每年还要为供养孔府拿出大量专项资金。衍圣公家族最强的能力,并不是继承发扬儒家文化,而是做墙头草。不管你是汉人,蒙古人还是女真人,谁当皇帝我就支持谁。比如清军刚一入关,他们就率先剃发易服,喜迎王师;近代德国强占青岛后,衍圣公府直接挂上了德皇威廉二世的画像。所以不管是谁入主中原,孔子后人都可以混的如鱼得水、风光无比。尤其是明清时期,衍圣公被册封为正一品的百官之首;放在今天就是正国级。那时山东曲阜的衍圣公府,仅家里的奴才和工匠就有一万多人。中国人讲富不过三代,但这个家族真的富了两千多年。流水的王朝,铁打的衍圣公。不得不说,孔子后人对于孔子的第二套系统,领会的太到位了。所以一定要学会适应环境,这个世界唯有适者生存。明天的文章来讲讲自汉代开始儒家文化被不断篡改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