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那么点秩序,但不多

吴主孙皓是个残暴之人,他统治下的吴国人,感觉不到安全,也感觉不到秩序。

屁民和士族对社会秩序有着截然不同的要求,屁民只要求安定,谁当皇帝反而没影响,因为谁当皇帝他都要交税,都要服徭役,都要应付官差,无非是上面需要不需要做样子,需要做样子,他的生活就轻松一点,丰年混个肚儿圆而已。

士族的秩序感要高一点,他们已经在本地矗立多年,他们做实务,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但他们最想的,其实是自身和皇帝的关系,如果这个皇帝好,我能混出头,那么就是这个皇帝了,如果这个皇帝不好,对我没有利益,要么取而代之,生出反叛之心,要么另投明主,谋取高官厚禄。

孙皓的残暴就把吴国的士族推向了司马家的怀抱。理解唐代以前的历史,有一个重要的点,就是龙生龙,凤生凤,皇帝是世袭的,管理层也是世袭的,当然屁民也只是屁民,人人居于自己命中注定的位置,一个超级稳态的社会金字塔。

权谋也是世袭的,爷爷教给爸爸,爸爸传给儿子,什么时候要用什么策略,依赖人的能力去判断形势,做出选择,所以继承人非常重要。屁民依附于士族,只要能活下去就是大老爷说了算,至于皇帝是不是让大老爷进山伐木头给自己盖皇宫,不关心,那是别人的事。

士族垄断了社会管理,但士族本身人数有限,就导致,大部分的管理人员,其实能力非常有限,如果现代社会是个草台班子,那么汉代的大部分社会治理都是靠士族的欲望。

他们想吞并土地,于是小地主变成了大地主,他们觉得皇帝对自己有威胁,于是带着整座城投降。人生依附就是这样,屁民不需要被讨论,被说服,被征求意见,因为他们的老爷,已经给他们做了决定。

司马家没打什么仗,就统一了吴国,孙皓的残暴至关重要,投降的大臣还可以继续当大臣,投降的国君只是苟延残喘罢了。

孙皓投降的时候,吴国五十七万户,北到襄阳,南到越南河内,东起海滨,西到宜宾的这么大一片地方,只有两百多万人,兵士二十三万,一句话,战争对人口的消灭是很彻底的。农耕时代,十比一的军人占比,也是社会的极限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