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印度政府强迫vivo出售印度工厂股份?
印度赚钱印度花,一分都别想带回家。
印度号称外企坟场,确实名不虚传!
最新可能的受害者是中国手机企业vivo。
据印度当地媒体报道,印度塔塔集团目前正在洽谈收购中国智能手机制造商vivo印度分公司的多数股权、成立合资公司等事宜。据称,印度政府希望印度当地的合作伙伴在与中国手机公司组建的合资企业中至少拥有51%的股份。印度政府还希望合资企业拥有本地高管和本地分销渠道。
vivo于2014年进入印度市场,据市场调查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今年5月公布的2024年一季度印度手机市场的数据,vivo以19%的份额首次占据销量第一。
印度政府这种强制外资企业“本土化”的做法极大迎合了印度本国的民族主义者,但对其自身发展是有利还是有弊?
(一)企业最有价值的资产是什么?
我们换个角度思考一下:如果今天中国政府把富士康在中国的所有工厂没收了,那么中国就能够制造苹果公司的所有电子产品吗?
没收富士康的工厂对中国手机产业的发展是有利还是有害?
答案其实很明显!
即使中国掌握了富士康的所有工厂,也许短时间内能够生产一些苹果手机,但是用不了多久这些工厂就会彻底停工,更不用说生产苹果更新换代的产品。
制造只是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对于消费电子产品而言甚至远不是最重要的环节,否则苹果也不会把所有的制造都外包了。
对于消费电子产品企业而言,最有价值的资产是生产设备吗?
显然不是!
对于汽车、手机这样的消费品生产企业而言,企业的核心资产是技术、品牌、供应链和销售渠道!
制造环节虽然重要但是无法与以上因素相比,而且具备可替代性,可以完全外包。
印度政府强迫中国手机企业出售印度工厂股份的对印度手机产业发展的意义大吗?
意义不大,但负面影响却不小!
印度企业通过收购只能获得一座工厂,也许还有少量手机产品的组装图纸,但是手机品牌、研发和设计、供应链、销售渠道等核心资产全部都不能得到。
印度本国企业获得了手机制造工厂,但能够获得手机的设计技术吗,能够获得手机供应链吗?
手机更新换代周期很短,基本上企业每年都会推出新款手机,手机设计资料的价值贬值速度都很快,即使拿到了几款手机的图纸又如何?
印度政府的这种行为让所有的外资企业都注意到了印度市场的高风险,未来在考虑投资印度时,企业将会要求更高的投资回报。
对比印度的短期收益和长远代价,印度政府的这种所作所为明智吗?
(二)中国手机企业为什么要去印度?
印度政府为什么能拿捏中国的手机企业?是因为印度强大吗?
恰恰相反,这是印度手机产业竞争力不足的表现:是中国的手机企业攻入了印度本土市场,而不是相反。
印度政府之所以能够拿捏在印度的中国手机企业,因为这是在争夺印度的国内市场,是中国手机企业把战线推进到了印度国内。
中国手机企业为什么要去印度市场?
这是市场经济规律下的必然行为——在印度市场能赚到钱。
印度拥有全球最多的人口,即使印度人均收入水平不高,但是考虑到印度的庞大人口规模,印度手机市场的规模仍然十分可观。
此是其一。
其二,中国手机企业进入印度市场的边际收益极大。
对中国手机企业而言,在印度销售的产品是公司已有的产品,设计开发成本早已经支付。
进入印度市场可以增加企业的销量,进一步摊薄研发成本、管理成本等,并使得企业获得更大的规模优势。
所以中国手机企业进入印度市场的边际成本很少,但是收益却很大!
这也是为什么即使印度政府政策频频更改,但是中国手机企业仍然要在印度市场继续经营下去。
小米OPPO和VIVO等多家中国手机品牌早在10年前就已全部都进入到印度市场,并通过市场竞争击败了印度的本土手机品牌。
印度本土手机品牌的竞争力与中国手机品牌相去甚远——印度本国没有手机产业链,屏幕、芯片、摄像头等所有核心零部件都不能生产。
印度本土品牌的设计甚至都是委托中国的外包设计公司完成的,这样的企业如何与从市场竞争的尸山血海中杀出来的小米OPPO和VIVO等企业竞争!
印度甚至连手机上安装的APP都不如中国,要不是印度政府禁了中国开发的APP,印度连这块蛋糕都拿不到。
中国企业的过度成功也是引起印度民族情绪反弹的原因之一。
印度市场对中国企业而言是一块肥肉,但是想吃下去却没那么容易!
从小米被印度政府处以天价罚款,到其它中国手机企业被迫出售股权,这一切都暗示着印度市场的高风险。
那么中国手机企业该如何应对呢?
(三)中国政府和企业应该采取什么对策?
企业与政府的实力是不对等的,单个企业应对印度政府基本没有什么胜算。
中国手机企业要么接受印度政府的条件出售股份,要么拒绝印度政府要求离开印度市场。
这两个选择都是中国手机企业不愿看到的,但是又能为力。
政府对企业是降维打击,为了应对印度政府我们同样需要上升至国家层面:由政府协调中国在印手机企业共同应对印度政府的不合理处罚和收购。
除此之外,中国政府可以发布政策限制特定技术、特定产业的技术转移和对外投资,甚至限制特定设备的出口。
美国政府已经给我们充分展示过了——正如美国限制半导体设备出口中国那样!
中国应对外国政府对中国企业的打压其实有很成功的案例:美国政府强迫收购Tiktok。
中国政府宣布算法技术是非卖品,任何相关技术的出售都需要政府批准,直接就打消了美国企业强迫收购Tiktok的念头!
由于无法强制收购,美国政府只能冒着得罪本国用户的巨大风险禁止Tiktok在美国使用。
如果只是由企业应对美国政府的威胁,Tiktok可能早已被美国企业收购了。
但是有了中国政府的支持,字节跳动就有了坚持的底气。
中国手机企业最需要防范的是什么?
是培养印度的技术能力、培养印度的技术人才,教会印度人设计制造手机的本领。
如果印度企业具备了这种能力,那么他们就可以完全踢开中国企业,独占印度本土市场。
现在印度企业显然还不具备这种能力,他们对中国手机企业的依赖程度还很高,因此针对中国企业的手段还没那么赤裸裸!
如果印度企业具备了替代中国企业的能力,那么我丝毫不怀疑印度政府也会直接没收或者禁止中国手机企业进入市场!
中国手机企业该赚钱还是要赚钱,然后要注意防范印度人偷学到技术。
不过从历史上来看,印度人偷师的能力很差,就算有老师用心交都学不会。
历史上中国和印度曾同时从苏联引进战斗机的制造技术,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早就掌握了苏联教会的技术,而印度学了几十年仍然离不开苏联这根拐棍!
这样的事情发生了两次:60年代引进米格21和90年代引进苏30,两次的结果都是相同。
印度的外部条件远好于中国,但是无奈印度自身的能力太差!
印度经济和各产业发展的结果不如中国,主要是印度自身的原因!
印度自身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不仅包括缺少领导组织和内部各群体的分裂,政府目光短浅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四)印度政府的短视
其实后发国家学习技术有更好的方式,那就是技术贸易。
国际上技术贸易十分成熟,中国就是通过大量引进技术获得发展的。
中国的亚临界火力发电技术、超超临界火力发电技术、三峡水轮机组制造的技术、三代电核电技术等都是从西方引进的,中国汽车合资品牌汽车如上汽大众、一汽大众、广汽丰田等都是通过引进技术建立起来的。
在正常的技术贸易中,中国不仅获得了图纸等技术资料,而且可以派出技术人员到发达国家参与联合设计,使得本国的技术人员获得锻炼,加快了本国技术人才的培养。
这才是发展的正常途径。
印度政府不走寻常路,寄望于通过强制收购外资企业股份获得技术,这是痴心妄想。
印度号称外企坟场,在国际上这样的名声对印度的发展是十分有害的!
印度在引进外资和技术上缺乏诚信,是一种十分短视的行为!
印度是发展中国家,资本和技术都十分稀缺,吸引外国资本来印度投资并带来新技术对印度经济的发展是最有利的。
资本都是追求回报的,要吸引外国资本就要给资本安全和回报两个条件。
合作共赢才是最好的方式,中国改革开放后就是与外国资本和技术合作共赢,吸收了大量的资本和技术,并最终发展起来。
以中国汽车工业为例,改革开放前中国汽车工业的基础十分薄弱,轿车的产量极低。
中国开放本国市场,让国内的汽车企业与外国汽车企业成立合资公司,从国外引进汽车制造技术,逐步发展起本国的汽车工业。
由于中国汽车工业的基础十分薄弱,上海大众生产的桑塔纳轿车国产化率极低,最终是在德国大众的帮助下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才提高了桑塔纳的国产化率。
德国大众投资中国确实获利颇丰,但是中国并非一无所获。
虽然汽车合资企业没有帮助中国培养设计人才,但是培养了大量的制造人才和管理人才。
更重要的是在德国大众的帮助下,中国汽车工业的配套零部件体系发展起来了,中国自主品牌的发展有了更良好的环境。
假如中国政府当初将上海大众的工厂没收,那中国能得到什么?
桑塔纳的技术资料确实都拿到了,但是很多零部件都需要从德国进口,失去德国大众的支持上海大众还能继续发展吗?
桑塔纳的国产化率还能继续提高吗?还能得到后续的新车型吗?
印度不学习这种互惠和共赢的方式,反而采取背信弃义的掠夺方式!
印度企业收购了VIVO公司在印度的手机组装厂后,VIVO会如何与印度企业合作呢?
会毫无保留的教会印度企业自己的所有技术吗?
合作共赢才是最佳的方式,但印度人的词典中好像没有合作这个词。
他们更擅长的是欺骗,但往往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而且印度永远都学不会吃一堑长一智。
中国愿意与外国资本合作,最终实现双赢,这才是正确的发展方式。
中国从国外引进技术和资本,都符合国际贸易的规则。从改革开放至今,中国一直都是发展中国家里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
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长期保持高速发展,外资发挥很重要的作用。
资本是逐利的,资本在短期可能是盲目的,但长期来看资本绝不会是愚蠢的。
如果一个国家投资的风险太大,资本可能一次两次吃亏,但绝不会次次吃亏,在无法盈利甚至连安全都无法得到保障的时候,资本最终会选择远离。
印度政府这种言而无信的措施,实际上是变相驱赶走了愿意来印度投资的资本。
正如印度商人在外贸中普遍失信,因此中国出口企业对印度出口要求的基本条件是先款后货,这是中国外贸企业在吃亏之后必然采取的做法。
既然连中国外贸企业都学会了与印度打交道的方式,制造企业难度不会吗?
(五)印度的发展前景
中国手机企业和印度争夺的战线是印度市场!
中国手机企业如果输了,不过是少了一个市场而已,毕竟美国市场对中国手机企业也是关闭的。
中国企业只是少赚点钱而已,还不至于伤筋动骨。
对印度而言,印度输掉的则是经济发展的前景。
印度政府言而无信的特点将显著增加印度发展的成本,增加了印度经济发展的难度。
印度终将得到他应得的结果!
众所周知,在外贸领域印度商人的信用最差。
与印度商人打过交道的中国出口企业都知道要收到全部货款之后才能发货,否则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中国少数出口企业收的血泪教训使得几乎所有中国出口企业都要求印度进口商在发货前必须支付全款,印度商人的信用使得他们获得了最差的贸易条件。
也许偶尔还会有部分中国出口企业被骗,但是这改变不了印度进口商需要支付最高成本的事实。
在招商引资领域,印度政府的一系列骚操作最终也会使得印度收获他们应得的结果!
即使印度市场诱惑再大,外国企业不会轻易去印度投资,不会轻易转让技术给印度。
印度必须支付最高的代价,才能吸引到国外的投资和技术,正如他们在外贸领域需要支付最高的代价那样!
技术和资本都是印度经济发展最稀缺的要素,印度政府只看到眼前的蝇头小利对外资予取予夺,而看不到吸引外资使产业得到发展获益最大的是印度。
印度人的短视是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