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胶莱运河,把山东半岛变成岛可行否?
胶莱运河古代就有了,随着时光流逝,已经恢复得和自然河道差不多,非汛期、常态下又浅又窄,根本没有航运功能,地图上也没再叫“运河”而叫胶莱河。这条河流经山东省中间、半岛最细的部位,长130多公里。当地南北本来就有2条河,运河把自然河道连在了一起。
元朝是首次大一统王朝定都在北京。元大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密集,带来了巨大的粮食需求。从唐代开始,北方缺水,人口密集,消耗量大,江南成为粮食和财富中心。从北宋的开封,到辽金的大城市北京,再到元明清三代定都北京,江南的钱粮运输,漕运决定着国家的兴衰。
然而,大运河的维持是非常难的!黄河在华北平原上扇形摆动,所到之处都淤积了,王朝末期根本没力量维护。元朝定都海河流域的北京,比开封、洛阳离江南更远,因此更加重视漕运,现在的大运河主要就是元朝修的新河,隋朝的运河规模小且不连贯。但大运河淤塞严重,元朝因此双管齐下——搞海运。
海运不用维护航道,运量大,但当时技术水平低,帆船不能离大陆太远,海上风浪大,海盗多,安全性不行,特别是山东半岛顶端礁石多。山东的地形,半岛西部、最细的部位叫胶莱平原,本来是断裂带,地形低矮,距离也不长,随便谁都能看出来有凿通的可能。
说干就干,元朝至元十七年(1280年)开始,历经3年开凿成胶莱运河,但搞得不太好,河窄水浅,行船困难。明朝嘉靖十九年(1540年)又在原河西面开挖新河,并建9座闸控制水位,通航效率提升。后明、清两代多次实行“海禁”,胶莱运河逐渐荒废,一直到今天。虽然有过很多规划,但终未实施。
假如胶莱运河扩建,好处无非是两点:
第一、山东半岛变成岛,海岸线更长,除了胶州半岛一圈沿海,山东省中部——胶莱平原两岸也有很近的出海通道,可能促进中部经济发展。
第二、京津唐和辽中南城市,与南方之间的船只往来,不用再绕行胶州半岛,省了运距。
▲山东沿海的县市区
但有关部门为啥不这样干呢?应该是综合评估收益没那么大,要付出的成本非常高。
1.缺水。如果只是修复原来的胶莱运河,定位还是一条河,胶莱平原本身用水都困难了,还要“引黄济青”,哪来的水支持运河?通航除了短暂的汛期估计是白日梦,而且水从运河流入海了,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怎么办?
▲真要耍运河,胶莱平原上水库储存的这点淡水也是毛毛雨
2.缺钱。如果定位是一个海峡,像苏伊士运河那样,名字叫运河,实际是挖穿陆地,变成一道海峡,胶东半岛变成真正的岛,这样运量就不成问题了,大轮船也可以走。而陆地上小的运河,层层船闸套着,水量不大,根本过不了大船。
这样干,水是不缺了,毕竟海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胶莱平原再怎么低矮也有很多地方到几十米的海拔,百多公里长度挖那么深,土石方非常大,花钱如流水。
▲世界上最深的运河——希腊科林斯运河,挖下去90多米,但长度只有6公里多,山东半岛最细处可是上百公里,挖成海峡不敢想象。苏伊士运河更长一点,但那地方海拔很低。
还不要算挖深涉及到的征地补偿、拆迁成本等,胶莱平原人口和经济密集,不是苏伊士那种鸟不拉屎的沙漠可以随便乱挖。
3.效益不高?渤海沿岸港口到南方,通过设想的“胶莱海峡”省不了多少距离,多二三百公里对大船来说,成本差别没多大。对比苏伊士这种天选的运河,那是省了绕行非洲好望角——八九千公里航程!
同时,设想的“胶莱海峡”两岸城市,货物直接出海,和取道青岛、日照,也不差这么几十百多公里,经济腹地也不大。
此外,雨季发洪水泥沙大,修复的运河每年要清淤泥,古代就是维持不住废掉的。如果是挖断半岛变成海峡,可能造成地下“水脉”中断淡水流失,海水渗透危害也很大。可能是综合考虑了这些原因,在各地“水运热”之中,我们也没看到胶莱运河重启,预期收益和代价相比可能没多大吸引力。
来源:心窗Pl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