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竞争,不该是一场“内战”

今天继续聊一聊改革。

历史上几乎所有的变革,都会有利益冲突的问题。新的技术突飞猛进,旧的利益集团死守阵地。

对现在的中国经济来说,汽车行业就正在经历这样一种变革。

今年以来,汽车圈一直很热闹,最近几天声量尤其大,主要是因为开了个“第十六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论坛主席贾可呼吁“旗帜鲜明地反对卷”。

中国汽车发展又一次走到了十字路口,可以说,中国汽车到了最好的时候,但却又是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内卷,直接的表现就是卷价格。但卷价格只是表现,它的背后,是中国汽车内卷的六种怪现象:卷成本、卷技术、卷资金、卷用户、卷关系、卷舆论。

这六种内卷,对整个中国汽车产业会带来三个层面的灾难。一是产品方面,外表光鲜,可靠性差,残值率低;二是服务方面,体系面临崩盘,用户服务堪忧;生态方面,全价值链亏损,全行业亚健康。

虽然没指名道姓,但是大家都知道,今年车企之间的价格战,就是比亚迪7.98万的秦PLUS打响的第一枪。

500

这篇发言的核心思想是,现在的内卷不仅不公平,甚至不在法治框架下,这么卷下去只会破坏市场秩序,“劣币驱逐良币”,给中国汽车行业带来崩盘性的灾难。

这些话乍一听有点道理,好像说得也对。但是要分析一个观点,不仅要看文字内部的逻辑是否正确,还要结合所基于的论点是否是事实、说话人的背景和目的分别是什么。

卷价格让中国汽车走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吗?

中国汽车去年出口量是世界第一,今年预计将超过600万辆,在制造上,已经是无可撼动的全球汽车制造中心。

只能“制造”是不够的,比亚迪之所以能把价格打下来,除了完整的产业链,还有技术壁垒作为“护城河”。无需给别人缴纳高额的专利费,实现了“投入研发-整合产业链-资金回流”的正向循环。

价格战其实从去年就开始打了,但是合资车过去的品牌溢价太高了,降几千对他们来说无伤大雅。直到比亚迪今年全面拉开价格战序幕,合资车的市场份额开始岌岌可危。

500

“低价”只是市场化竞争的一个策略,其他品牌想要在大浪淘沙的当下活下来,要么提高自己控制成本的能力,要么在其他方面“卷”出特色。

世界汽车行业大洗牌的窗口期只有三到五年,只有从国内竞争中“卷”出来的车企,才能赢得跟国外百年车企掰腕子的入场券。

所以现在不是中国汽车最危险的时刻,而是合资车最危险的时刻。

他们就是这场变革中旧的利益集团,这个集团过于庞大,上下游牵扯的人很多,贾可主席就是其中一位。

贾可过去跟比亚迪是否结下梁子,政事堂不予置评,只看他在这场变革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贾可,江苏张家港人,本名余勇。

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硕士、新闻学院博士。

著名汽车观察家,汽车商业评论总编辑、轩辕之学校长。

创立了《汽车商业评论》杂志、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中国汽车供应链峰会,并创立了三大奖项——轩辕奖、金轩奖和铃轩奖。

贾可在其中社会活动最多的身份,是轩辕之学的校长。轩辕之学成立于2020年,据传该校的招生对象,是各车企及上下游单位关键岗位的高管,学费高达近10万/年。

一年10万看似不少,但是对于汽车从业者来说,其中的社交资源是不可估量的。尤其是对一些涉及到采购和销售的岗位,能带来的收益远高于一年10万的学费。

所以回头再来看贾可,是站在了一个利益集团关系网的交点上,通过他所创立的论坛,成为了集团的代言人。

清朝雍正帝为了充实国库,施行了“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政策,废除官员和地主免税的特权。

变革在发生过程中,遭到旧利益集团的抵抗,其中的代表性事件是封丘生员罢考。几个考生跟地方官勾结,以“罢考”闹事的形式,要求维持他们的特权。这件事最后被雍正铁腕镇压了下来,作为罢考代表的几个生员被斩决。

雍正在整个改革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类似的阻力,但最后基本成功,迎来了中国人口的爆炸性增长,还给乾隆留下了丰盈的国库。

500

而此次关于“中国汽车该不该内卷”的口水仗,也就是以地主考生们为首的一次争论而已。

不同的是,雍正帝的改革,以充盈国库为目标,以雍正的个人意志为动力。

而中国车企当下的“改革”,以洗牌世界汽车行业为目标,以市场经济优胜劣汰为动力。

也就是说,不需要谁来铁腕镇压,消费者自会投票。无论考生们的声量有多大,技术的迭代、品牌的兴替都是必然结果。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有人选择做车轮下的挡车的螳臂。

但也有人选择推动车轮向前,因为只有成为领路人,才能决定历史的走向。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