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张树彬:尼泊尔抗议“印度强占”的领土,到底是怎么回事?

500

尼泊尔山区风光。图源微信公众号“世界知识”

5月3日,尼泊尔政府发言人宣布,总理普拉昌达主持的4月25日和5月2日内阁会议决定,授权财政部重新设计本国100卢比纸币,以新版政治地图更换纸币上的旧版地图。据报道,尼新版政治地图已于2020年5月正式公布,其中包含了西部卡拉帕尼(Kalapani)、里普列克(Lipulekh,中国称强拉山口)、林皮亚杜拉(Limpiyadhura)等尼泊尔与印度之间存在争议的领土,上述土地目前由印度实控。印度国内舆论对该决定反应强烈,两国长期存在的领土边界矛盾再次引发关注。

一、卡利河起源之争是根源

卡拉帕尼的字面意思是“黑水”。广义的卡拉帕尼地区是指位于中国、印度、尼泊尔三国交汇处的一片狭长锥形地带,包括卡拉帕尼、里普列克和林皮亚杜拉,总面积约335平方公里。尼泊尔对整个卡拉帕尼地区主张主权,长期以来该地区不时引发尼印争端。

卡拉帕尼领土争端可追溯至1816年英尼战争结束后,尼泊尔与英国东印度公司签署的《苏高利条约》。现代尼泊尔的领土边界就是由该条约确定。条约第五条规定,卡利河(Kali)是尼泊尔王国和英属印度的边界。马哈卡利河(Mahakali)和其上游卡利河的河道为尼西部边界,卡利河以东为尼泊尔王国领土,尼国王放弃对卡利河以西的领土要求。但是条约未附地图。

尼印对卡利河起源的不同解释是引发争端的主因。马哈卡利河有两条上游支流,一条发源于东边的里普列克山口,另一条发源于西边的林皮亚杜拉,但该条约未具体说明哪一条支流是划定边界的卡利河,印度称卡利河发源于里普列克山口,而尼则主张另一条支流。不过尼还认为,既然条约规定卡利河以东地区属于尼泊尔,那么确定河流源头便可解决争端。根据国际公约,水量最大或河道最长的支流才会被命名为主河。因此发源于林皮亚杜拉的支流才是卡利河的源头。于是1991年,尼正式向印度提出解决边界问题,并成立专门的技术委员会,确定了几个有争议的地区,解决了90%的争议。但印度一再拒绝尼就林皮亚杜拉—卡拉帕尼—里普列克问题进行谈判的要求。

二、尼印“针锋相对”

事实上,尼政府此举也是对此前印度一系列“领土主张”的反制。2019年11月,印度发布新版政治地图,单方面对所谓的“联合领土”——查谟、克什米尔和拉达克边界进行了详细界定,在地图上直接将与巴基斯坦、尼泊尔和中国的争议地区划入其版图。2020年5月,印度防长拉杰纳特·辛格还为一条争议公路揭幕,该公路长达80公里,连接了北阿肯德邦达丘拉(Dharchula)与里普列克山口。尼外交部随即发布声明指出,该公路穿过了属于尼的里普列克山口地区。愤怒的尼民众不顾加德满都实施的新冠疫情封锁,纷纷走上街头抗议示威表达对印的不满。但印度不顾尼强烈反对,不断加大建设力度。2021年12月,印度总理莫迪在北阿肯德邦表示,该公路将继续修建,印度还将修建大量军事设施、增加军队部署,加强在卡拉帕尼地区的军事存在。

在此背景下,2020年5月,在尼总理、尼泊尔共产党联合主席奥利主导下,议会众议院通过宪法修正案,将卡拉帕尼等尼印领土争议地区纳入新版国家地图。但由于尼国内各党派立场不一且党争激烈,该地图直到四年后才被决定在纸币上使用。被认为亲印度的尼泊尔大会党和一些印裔马德西人政党反对在纸币上印制新版国家地图,担忧这将破坏尼印边界争端谈判环境。与此同时,由尼共(联合马列)和尼共(毛主义中心)在2018年合并组建的尼泊尔共产党内斗激烈。2021年3月,尼最高法院裁决两党合并无效,此后尼共(毛主义中心)两度与尼泊尔大会党合作,先后支持大会党领导人出任总理和总统。直至2024年3月,尼总理、尼共(毛主义中心)主席普拉昌达改组政府,与尼共(联合马列)及其他政党组建左翼联盟,才为在纸币上使用新版政治地图创造了条件。

尼内阁批准新版纸币后,印度外长苏杰生表示,印度的立场非常明确,印度与尼正就边界事务协商,尼“单方面”举措无法改变事实。此外,就在尼内阁批准新版纸币的当天,印度巴蒂电信(Bharti Airtel)还“非常巧合”地以拖欠费用为由对尼断网长达五小时。

三、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里普列克山口的重要战略地位或为印度长期占据卡拉帕尼地区的原因之一。里普列克山口海拔5334米,位于我国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西南部约30公里处,距离印度首都新德里仅500多公里,连接了普兰县与印度北阿肯德邦库马盎专区(Kumaon division)。自古以来,里普列克山口两侧的边民便通过该山口进行贸易。

不过,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结束后,印度关闭了里普列克山口。山口守卫薄弱被认为是印军在1962年失败的原因之一。尼媒报道称,当年印军在战败撤退时发现在该山口可俯瞰中国西藏的高原,观察解放军的举动,于是就此驻扎。掌控卡拉帕尼地区是保障该通道畅通的关键,因此印度不断加强在该地区的道路建设和防守力量。

1969年,尼首相比斯塔决定撤除印度在尼驻扎的军事力量,拆除1952年印度在中尼边境设立的18个军事检查站中的17个(卡拉帕尼检查站未拆除)。印度随即对尼实施第一次经济封锁。自此,印度控制了整个卡拉帕尼地区,并阻止尼泊尔人进入。而尼在王国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没有对这片领土提出争议。有分析认为,尼泊尔马亨德拉国王之所以允许印度占据该地区,或因这是印度同意拆除17个军事检查站的先决条件。1990年,尼爆发大规模“人民运动”,比兰德拉国王恢复君主立宪制,随后尼政党领导人在竞选时提出卡拉帕尼领土问题。尽管有人认为此举意在利用民族主义谋取政治利益,但因敢于反对印度地区霸权也得到尼国内大量舆论支持。

总之,领土主权争议往往非常复杂,如何正确处理考验各方政治智慧。不过,尽管包括卡拉帕尼地区在内的尼印领土边界争端不时成为热点问题,并引发两国舆论“对抗”,但实际上却难以对尼印关系大局产生实质性影响。

作者简介:张树彬,河北经贸大学尼泊尔研究中心主任、外国语学院教授。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