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的内核,是税改

下个月就要开会了,我们聊一聊改革。

中国历代的改革与变法,究其本质内核,都是税改。

政府通过税收的优惠与歧视,调整国家的产业结构,最终改变统治阶级的构成。

我泱泱中国几千年历史,对此,有太多的案例可以比较与回顾。

譬如商鞅变法,本质是通过对新兴的商业征重税,对传统的农业减税,以推动秦国民众更多的去从事农业,吸引六国的流民移民去秦国。

庞大的农业人口,可以为秦国提供庞大的兵源和军粮,有利于秦国不断扩张的军事霸权,推动秦国的贵族阶级转职为军事贵族(寡头)。

而管仲变法,本质是通过对传统的农业征重税,对新兴的商业减税,以推动齐国更多的民众从事商业与服务业,吸引六国的资本流动至齐国。

庞大的商业与服务业人口,可以为齐国建立庞大的贸易路线,有利于齐国不断扩张的经济霸权,推动齐国的贵族阶级转职为门阀贵族(资本家)。

用孟子的话说,王者以德、霸者以力,两千多年前的管仲和商鞅,为我们开创了两条改革的道路。

后世的历次改革,或者说是变法,基本都是围绕着这两个道路做加减和调整,譬如:

北宋王安石变法的本质是发展传统农业,对新的商业征重税,抑制北宋资本的无序扩张。

明朝张居正变法的本质是发展新兴商业,对旧的农业征重税,打击明朝地主隐瞒的土地。

甚至同样是兴修水利,王安石的重心是开垦荒地,搞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张居正的重心是疏通航道,降低物流成本,搞大明统一大市场。

做法的不同,是阶级利益的不同。

因此,王安石和张居正上台后,都会对其他的阶级进行打压,迫使其放弃大量的利益,使得国库变得愈发充盈。

譬如王安石的青苗法,是把资本家的放贷的收益强行收回给大宋朝廷,而张居正的一条鞭,则是把地主盘剥农业的收益收回给了大明王朝。

500

这就是后世马克思所说的,国家的实质必然表现为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专政。

而改革的路线本身,并没有对错之分,看的是未来能否坚持下去,最终完成统治阶级的更新换代。

按照王安石的路线走下去,遏制资本无序扩张的北宋可能会变成一个军事帝国,跟北方的辽夏金元掰一掰手腕,看谁才是铁血的东亚霸主。

按照张居正的路线走下去,鼓励资本萌芽的明朝可能会变成全球的贸易中心,跟西班牙和大英、法国争夺谁才是那个伟大的日不落帝国。

只不过,触碰利益比触碰灵魂更难,他们的改革都戛然而止,没有给我们看到历史的另一种可能。

而我辈即将有幸见证历史,见证这一次重大的历史改革,

那么,政事堂的读者们是喜欢更多看到王安石/商鞅的霸道,还是张居正/管仲的王道呢?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