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班列不行了?谁说的!

■欧洲新媒矩阵 范轩

读到了最新数据,今年1~4月,中欧班列累计开行列次、发送货物数量,同比都增长了10%左右,截至4月底,已通达欧洲25个国家220个城市。

从这个现实的数据中,我可以读出三层意思。

第一,中国外贸,峰回路转。仅仅一季度,中国进出口总值就创造了历史同期新高。这和全球经济整体萎靡的严峻形势形成鲜明反差,也和因遭遇围堵而悲观的预期背道而驰。有人或许认为这很意外,但我想提醒的是,要从根本上看到,中国经济和贸易的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新能源、无可替代的产品及服务占比越来越大,这样新的权重也使得世界愈发离不开中国。

第二,一带一路,渐入人心。我记得从2017年中方对“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提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五通”愿景,到日前中法欧领导人会晤时再次阐明中欧合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各界反应都在显现,中欧班列作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标志性项目,已不只是单纯的物流通道,更是联通中外、蓬勃发展的经济走廊和文化纽带。

第三,互联互通,人类共赢。中欧班列的广泛互联互通,无疑为沿线各国创立了互相了解、增强友谊的沟通平台。比如前不久,在疫情隔绝三年之后,由欧洲新媒等机构主办和赞助的《第8届德国中国曲艺周》就落地在德国杜伊斯堡,为当地德中观众送去了经典传统的中国曲艺节目,反响极为热烈。中国艺术家们也深深感受到,杜易斯堡虽然是个小城,但它是中欧班列目的地、一带一路重要节点,能看出来,因为中国元素而带给当地的经济热度及活力,也看到了当地各界对中欧合作的热情及期待。

每一班次的开行,不仅是货物从一地流向另一地,更是文化和思想的交流融合。各种文明在碰撞中融合,在交流中互鉴,推动了各国文化的交互和理解,拉近各地人们的心理距离,进而实现经济、文化乃至社会事务的全面共享,这大抵就是中国献给这个世界的浓浓美意。500德国汉堡是中欧班列重要节点。6月初,汉堡货运场站负责人克里斯·范特说,我们能为接待这些火车感到骄傲,并希望能够进一步扩展。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