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思维看人的智力形成
20世纪,三大社会运动席卷全球:无产阶级运动,民族解放运动,女权运动。
三大社会运动有着相同的内核,追求社会平等,分别指向三类不平等的社会普遍现实:资本剥削,殖民主义,父权主导。
在长期不平等的现实中,也产生了相应的意识形态,为社会不平等辩护。为资本剥削辩护的所谓企业家精神,为殖民主义辩护的所谓文明论,为父权主导辩护的所谓男女禀赋差异论。
假如我们归纳一下,对社会不平等辩护的意识形态,其实都可以归结为:天赋差异论。
因为天赋有差异,所以资本家相对工人就是社会精英;白人相对有色人种就是文明;男性相对女性就应该主导社会。
当然,天赋差异论至今留存的古老形式,还有种姓制度。
我曾在观网写了不少文字,试图通俗介绍,人的智力是如何形成的。这次,玩深点,用数学思维看看人的智力形成。
假设:人的智力是个函数,Y=f(Xn)
智力输出值Y是个因变量,那么,自变量是什么?
--------------------------------------------------------------
变量,意味着后天可以改变。人随着学习成长,智力输出Y一直在改变,所以是因变量。
勤奋,显然也是个变量,它可以自己控制,而且与智力输出Y高度相关,所以是自变量。比如,努力了学习成绩会变好。这个论断不是“努力了就能次次一百分”,请加深理解边际效益递减规律。
天赋呢,显然不可能是变量,因为天赋的定义不允许,所以天赋只能是个常数。
在讨论人的智力问题时,大谈天赋这种常数的重要性,否定勤奋这种自变量,可想而知,这种人的数学思维水平。
小概率事件,有小概率事件的说法。在讨论大样本规律性时,用小概率他人事件举例子,本身智力有问题。
所以说,少盯着牛顿、爱因斯坦什么的(言说者也未必清楚),来解释自己的想当然,不如把这个精力放在,如何有效提高自己或孩子的智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