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贸易战,不简单!

500

1)6月12日,欧盟委员会发布“反补贴”调查初步裁决结果,计划从7月5日起,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征收临时“反补贴”税,税率在17.4%至38.1%之间。具体来说:

——对于接受欧盟抽样调查的3家中国车企,比亚迪将被征收17.4%的反补贴税,吉利汽车将被征收20%的反补贴税,上汽集团将被征收38.1%的反补贴税;

——其他未接受抽样调查但配合欧盟调查的中国车企将被征收21%的反补贴税;

——其他未配合欧盟调查的中国车企将被征收38.1%的反补贴税。

由于目前欧盟对进口的电动汽车已经征收10%的关税,所以,如果欧盟最新的“反补贴”临时关税生效,中国向欧盟出口的电动汽车将被征收27.4%到48.1%的关税。

2)据《中国经济时报》报道,海关数据显示:

——2023年中国向欧盟出口了48.2万辆纯电动乘用车,占到中国电动汽车总出口量的45.1%;

——但是,其中有3—4成是中国工厂生产的特斯拉,两成是欧洲品牌,不到一半才是自主品牌。

此次被抽样的上汽、吉利和比亚迪正是中国汽车品牌在欧洲销量的前三名。

3)《环球时报》发表的社论——《欧盟若抡起贸易大棒,中国怎会被动挨打》,让我们得以了解中方为化解这一贸易纠纷所做的努力:

“至今,中国已经通过会见、会谈、通话、信函等方式,与欧盟机构和德国、法国等16个成员国进行了80余次沟通。其中,仅中方领导人就先后9次与欧盟机构领导人进行沟通,商务部则与欧盟机构、成员国和重点企业进行了超过60次部级工作交流。”

此外,社论还让我们看到了欧盟委员会非同寻常的做法——借“反补贴”调查之名,行窥探中国企业商业秘密之实的:

“更有甚者,欧盟还滥用调查权力,搜集中国企业有关电池配方、生产成本、销售渠道、供应链布局与融资信息等核心技术、商业与运营秘密。”

4)事已至此,中欧围绕电动汽车的贸易战已经箭在弦上了。关键是,我们需要确定:

——欧盟为什么此时此刻会在电动汽车问题上对中国企业发难?

——美国在挑起中欧贸易战上有什么阴谋?

——中国采取什么样适中的措施进行反击,才能把各方面的需求都照顾到?

5)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挥舞保护主义的大棒,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战略层面看,深受美国人操控的欧盟委员会主席范德莱恩是推动发起这场贸易战的关键人物。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美国一直想破坏中欧关系,希望把欧盟绑上美国遏制和打压中国的“战车”。范德莱恩在没有欧盟企业提出申请、在没有与中方沟通的情况下,2023年9月13日对中国发动“突然袭击”,宣布将对中国产电动汽车发起所谓的“反补贴”调查,整个做法很不寻常。其配合美国对华遏制和打压战略,打击中国优势产业的目的性非常明显。如果接下来中国采取“对等报复”措施,进而影响中国与欧盟国家之间的战略互信和经贸合作,这将是美国非常“乐见”的一件事情。从这个角度来说,美国利用范德莱恩领导的欧盟委员会就电动汽车向中国“发难”,实际上包藏着破坏中欧关系、拉拢欧盟建立“反华统一战线”的不良居心。

6)从技术层面讲,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发难”,也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中国电动汽车实现“弯道超车”,站到了全世界汽车产业的最前沿,其强大的竞争优势,让欧盟内部一些国家,尤其是让法国这样还有一定汽车产业的国家,感到“不寒而栗”,他们非常担心大量廉价的中国电动汽车进口会摧毁他们残存的汽车产业;

——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的“警告”,起到了关键的催化作用。2023年,比亚迪超越特斯拉成为全球第一大电动汽车生产商。2024年1月,马斯克在该公司业绩沟通会上说:

“中国汽车公司是最具竞争力的…(他们)将在中国以外取得重大成功,这取决于建立什么样的关税或贸易壁垒。”

“如果不建立贸易壁垒,它们将在很大程度上摧毁世界上大多数其他汽车公司。他们极其优秀。”

马斯克的话看似在“赞扬”中国电动汽车企业,但实际上,他作为全球电动汽车行业的“超级大腕”,他对中国电动汽车竞争力的评价,以及暗示只有建立关税或贸易壁垒才能遏制中国电动汽车出口,实际上欧盟甚至其他国家就中国电动汽车采取保护主义措施起到了关键的“催化剂”作用。

——由于美国带头不遵守世界贸易组织(WTO)规则,实际上,全球多边贸易体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包括欧盟在内,越来越多的国家不再顾忌WTO规则的约束,明目张胆地施行保护主义政策。

7)中国对于欧盟保护主义的回应,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在舆论上占据道义制高点,坐实欧盟行保护主义之实,并反击欧盟一些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攻击和污蔑。但在舆论反击中,要尽量保持理性、平和,不要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关键是要让欧盟自己觉得理亏;

——对欧盟的反击既要有力,更要精准,还有把握好度;

——只有有力,才能给欧盟一些人一个“教训”,增加他们以后再次发动类似贸易战的成本和压力,并对其他蠢蠢欲动的国家形成震慑,我们千万不要想着要顾及中欧关系的大局,就畏手畏脚。对于欧盟来说,甚至对于整个西方国家来说,实力原则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敢于还击,才能形成威慑,才能制造筹码。以妥协求团结,团结必不可维持;

——除了有力,更要精准。谁最支持欧盟对华打贸易战,就对谁进行精准报复。哪个国家最支持对华打贸易战,就对哪个国家的优势产业进行报复。西方人非常习惯这种“打牌方式”,他们对于互谅互让的东方美德缺乏认识;

——最后,是要把握好度,既要反击,也要避免情绪化争论,要尽可能把这件事情限制在“就事论事”的地步,不影响中国与欧盟之间的战略互信和其他领域内的合作。否则,中欧打得越厉害,美国越开心。

8)在对欧盟进行反击的过程中,要“说软话、办硬事”,找到欧盟对华出口的关键优势产品,进行报复和打击。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创造后续跟欧盟谈判时的筹码。

9)要多利用欧盟内部的矛盾,通过反击,打痛欧盟内部一些国家及其优势产业,让他们通过欧盟内部的机制,去做欧盟委员会的工作。从过往经验看,欧盟委员会和范德莱恩,可能不太在乎中国的反击,但是,对于欧盟内部大国、有很强游说能力的企业和行业协会等,是不得不考虑的。

10)欧盟对中国产电动汽车挥舞制裁大棒,这再次提醒我们,在中国汽车产业实现“弯道超车”的时候,我们要用更大的智慧参与全球市场分工与协作:

——不能只顾着打价格战,一些车企让员工加班加点、对供应商进行挤压、对产品配置能省则省,这种“卷价格”的方式,实际上是在以牺牲中国人的利益去“补贴”外国消费者,这种做法还特别容易引发贸易摩擦,中国车企不能再走这种老路了;

——要多想想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中国电动汽车的竞争力实在是太强了,你太强,就会对有汽车产业的国家带来“灭顶之灾”,他们在自己的“生死存亡”面前,肯定会做出非常激烈的反应。另外,你太强,赚得太多,有的国家就会眼红,就会给你找麻烦。这个时候,怎么在全球各个市场分散设厂,建立供应链,跟当地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等,就非常重要了。如果中国车企选择“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最后只会树敌太多;

——关键是要把品牌做起来,突出创新,突出价值,往中高端方向走。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