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区物业管理看国家制度优劣之争

       前几日在虎嗅读到一篇好文章:《当小区难以挽回的走向衰败》(链接在此:https://www.huxiu.com/article/301805.html),以我浅薄的认知水平而言,此文是对当下物业管理窘境最好的描述和思考,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全国性的、普遍性的小区品质不可遏制的加速退化,这种非常严重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根据我的生活经历和思考,主要原因在于现行的物业管理条例,只有彻底修改目前的体系,这种负面循环的局面才有可能得到有效逆转,然后,从小区管理这种局部问题,发散开来看整个世界,会得出许多有意义的结论。

       小区管理,按西方的语境,是最为典型的民主体系:每人一票、公开透明、程序明确、少数服从多数。。。。。看似非常完美,按照西方的逻辑,小区管理应该是非常有序而高效的,应该是良性循环的,但现实情况是什么样的呢:文章中告诉我们现实是多么的悲催:“北京有80%的小区根本连业主大会都没有成立。。。” 那么,这么一个看似完美的民主方案为什么无法落地和实施呢?文章举了一个例子:“以换电梯为例:换电梯需要提取公共维修基金,提取公共维修基金需要成立业委会,而成立业委会则需要成功召集由一半业主参加的业主大会。且业委会成立后,还需要2/3业主同意,才能动用公维基金。。。。。一方面电梯寿命将至,另一方面部分业主遭到入室偷盗,大家开始在群里讨论解决办法。。。。。在搬走的前一年里,塞冬和几位热心业主一道,尝试进行小区自救,最终的结论是——这条路极难走通,成本太高,不如努力攒钱换房。。。”这就是为什么全世界实行西方选票民主的国家占到绝大多数,在二次大战后却只有寥寥几个国家发展成为发达国家的根本原因:制度成本太高!!

       以我亲身经历的例子来说明一下制度成本会高到多么离谱的程度:本人居住在西部二线城市,大概十年前,小区物管公司想把物管费从1.2元涨到1.5元,就是为了这区区三毛钱,不愿意提价的业主重新成立了另外一个业主委员会并拒交物业费,原来的物管公司的确坚持不下去主动撤离了,两派业主委员会整整都斗了两年(看着是不是很眼熟?美国是不是两党?呵呵),各种招数无不用其极:堵大门、找电视台、打群架、拉横幅、大字报(看着是不是又是很眼熟:通俄门、邮件门。。。)。。。。小区的生活环境大家可想而知是多么的凄惨。。。。最后是如何收场的呢?当地街道办事处忍无可忍,撤销了两个所谓的业主委员会,废除了小区的“民主权利”,直接接管了小区管理,直接指定了一家物管公司,直接重新确定了物业费价格,用“独裁”的手段,只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就恢复了小区的正常秩序。。。。。但是经历了这么一般折腾,该小区在周边成了出了名的烂小区,房价比周边低了至少5千元,每户业主账面财富平均缩水大几十万,而本人也在几年后搬走了。

        那么,民主体系的制度成本高在哪里?再举一个我经历的例子:本人现在居住的小区,两年前物业想把地面车位的收费从每天4元(明显不合理嘛,无法覆盖物业成本,导致大量其他小区的车到本小区停车)涨到每天15元(比较合理,周边社会停车场是每天20元),就这么一个诉求,至少出现了几十种声音,我举几个例子:1/不同意涨价,认为现在的价格合理;2/地面车位属于全小区业主,业主应该把管理权收回来,让大家免费停车;3/物业就知道提价,应该查一查他们广告费收了多少;4/涨太多了,涨几块钱意思一下就行了;5/应该多涨一点,这样空车位多,下班回来才有车位;6/应该拍卖,谁出钱多归谁用。。。。幸好这个小区的业委会没成立,如果有业委会的话,那么这个可怜的业委会该用什么样的方式达到三分之二以上的业主同意一个什么样的方案??我想大概率是无解的。

       西方的方式根本症结就在于此:人的诉求是无穷无尽的,而西方的这套体系试图用投票的方式去统一大多数人的思维,这样做的结果只有两种:一、根本做不了任何决策;二、做出来的决策是为了迎合大多数人的意愿而做出的伪决策(还是举上面车位的例子,本来车位收费涨价是为了维持一定水平的服务品质,这是决策的初衷,但显然无法在投票体系中达成这一目标,于是,为了决策而决策,可能最后投票通过的方案是这样的:停车费提到每天15元,收的钱大家每个月吃火锅。。。结果,方案的确也通过了,但服务品质最后还下降了,这就是伪决策。)

       那么,也许有人会说:我们不搞投票,我们不请物业公司,我们也不需要街道来管,我们自己来管。文章中就把自我管理的悲催结局举例子说明了:“。。。市面上还真有业主自我管理的例子。来看一个《钱江晚报》的新闻,这个杭州小区的位置很好,房龄15年,以大户型为主,建成时算是蛮高档的。从2011年开始,这个小区开始尝试自我管理,最后证明是条死路。。。刚开始那段时间,大家积极性都很高。那时业委会从外面找了大概10个保安和6个保洁人员,收收垃圾,维护安保。从第三年开始,保安和保洁人数越来越少。绿化越来越差,要么野草杂生,要么无人打理而干枯。一些业主只能自发拿皮管将家里的水接出来,从楼上往下浇水。这些人手法不专业,乱剪一气,好几棵原本郁郁葱葱的大树受不了这般折腾都死了。有时候收垃圾的没来,垃圾桶满得一塌糊涂,业主只好自己运出去。平时就生活在这种环境里,我已经受不了了。园区有多处墙面、墙顶出现风化、脱落;多处单元门存在电线私拉乱牵;多处消防栓消防水带、枪头等必备零件缺失,灭火器瓶体、充灌气体过期;楼顶消防栓无压力,且无法出水等等。——《自力更生六年,景城花园坚持不下去了》,钱江晚报,2017年。。。”

       一个组织、一家公司、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组织管理都是其核心能力之一,高效的组织管理能力是城市和国家发展的先决条件,那么,如何看待中国的决策和管理体制呢?在下结论之前,我认为必须确定以下几个“公理”才有可能把事情说清楚:

公理一:社会的发展进步永远是少数人推动的,一万人投票也无法创立佛教、一万人投票也写不出相对论、一万人投票也无法像毛主席那样指挥人民军队。。。

公理二:有决策永远比光讨论而无法形成决策好;

公理三:有针对性的、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的决策比为了决策而决策的伪决策好。

明白了这么几个道理之后,就可以对我国的体系做出一个基本的判断:

1、          系统很高效,形成决策效率很高;

2、          没有投票,但是基本知道各方面的诉求,并尽可能的兼顾;

3、          形成决策后,能强力推进,而不是不了了之;

所以,从小区这个社会的一个小小缩影,我们明白了一些道理:

1、有些高大上的理想,不一定能够落地(比如大家都平等投票选出一个业委会,业委会去找一个好物管,好物管打造一个美好的小区);

2、即使落地,也会长出完全不一样的果实(80%的北京小区连业委会都无法成立,即使投票成立了业委会,往往也沦为个人牟利的工具);

3、千万不要低估人性丑陋的一面,而这丑陋的一面,往往会在缺乏约束的时候爆发,比如可以随意投票而又不需要负担个人责任的时候(大家居然集体幻想十年不涨物管费,还想让物管能够有足够的资源、聘请足够多的优秀人员来把小区管理好);

4、任何自由都是有成本的,自由的成本高得可怕(你有投票选择物业的自由、也有投票不涨物管费的自由,但成本是生活品质的下降和房价的巨大损失);

5、群体性的人群都是非理性的(任何个体性的雇主都不可能十年不给员工涨工资,但十年不涨物管费普遍存在);

6、任何自由都是有代价的,看如何取舍(比如大街上的摄像头让街头非常安全,安全的代价就是付出隐私权,任何只要权力不付出代价就是耍流氓);

       家国原本就是一体,希望我们的每一位,都跳出狭隘的个人利益,明白一个道理:伟大强盛的祖国才是个人幸福的根本前提。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