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博弈的多重因果之二,“人间正道是沧桑”
一直以来有个说法,自18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发起后,生产力的高地 就像击鼓传花一般,一直在往下一个人口,疆域体量更大的国家转移,英法德日,再到美苏,如今来到了中国。
这个说法其实只是对客观现象的描述,但他至少说明了一点,生产力的发展,自有其规则,逻辑,不以人为意志转移。的确,技术的转移可以因人为而改变,但是生产力高地的出现,却一定遵循着他自身的逻辑。这是个什么样的逻辑?
生产力应当是人类创造价值的能力。
生产力=国力吗?
当然不是。“唯生产力论”带来的最大误会,就是以为生产力等于国力。
几年前,我试图总结出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解释国力的构成,当时得出的结论是,“生产力+组织力+体量=国力”。生产力上面解释过了,体量嘛大家都清楚,就是一国的人口,疆域规模,组织力,则应该是一国的制度以及该制度的执行力。
但是很快,我就发现了这个公式错的离谱,因为他解释不了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抗美援朝”。一说“抗美援朝”,所有人都知道对战双方巨大的生产力落差,和先辈们超凡的意志力和战斗精神。从体量上来说,其实当时对战双方差距不大,基本持平,那么巨大的生产力落差,我们都是用精神意志力来弥补的吗,显然不是,那不成了“魔法战争”了吗。在至少落后两个层级的生产力之外,我们具备至少领先对手两个层级以上的组织力。
那么,精神意志力该以什么样的形式计入力量构成呢?如果只是个人的勇猛无畏,你可以说他天性如此,但当一个规模庞大的群体表现出相同的精神特质时,他就必然来自一个共同的源头,“文化”,什么“文化”?“身后即是祖国”,就是最朴素最直白的“家国情怀”。这个“文化”并不是虚空而来,他来自我们代代相承,口口相传的那些“说岳”,“杨家将”的故事,来自我们绵延5000年的文化积淀。进而,任何制度,无论设计多精巧,多良苦用心,最难的都是愿意配合执行的人。我们的组织力之所以超凡绝伦,除了制度本身的底层逻辑符合广泛利益,相对于别处,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更加习惯于制度的保护和约束,更明白维护群体和制度的重要性,并将之刻进“基因”,形成“文化本能”,也是相当重要的因素。而所有这些,都可以称之为“文化”,他是历史和当下,传承和创新的总和。
然后,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新的公式,国力=(生产力+组织力+体量)x文化。
作为国力的四大基本构成要素,生产力,组织力,体量,文化,既互相支撑,又相互制约,在达到一定程度的平衡时,才可以相互托举,共同构成一个呈现出健康稳定状态的国力。如果这四大要素中出现了明显的短板,那么他对其他要素就会形成极强的反向拉扯的作用力,他托举国力的效果有多强,反向拉扯的作用力就会有多大,如果不能及时补救。他就会 击破平衡,直到撕碎一切。
有了这个简单的公式,我们就可以解释很多看似复杂的,关于国力的问题,比如,中国为何会在近代落后,又为何会在短短三四十年的时间里,实现超常规发展,崛起之快速超出所有人,包括我们自身的认知。
中国近代的落后,当然是指国力的落后,而又集中体现在生产力方面。
中国近代为何难以实现工业化?
“工业化”的先决条件是什么?是强有力的“国家意志”,是实现“全民管理”,即相当程度的“组织力”,并且随着工业化的越发深入,对“全民教育”,“全民医疗”,治安等需求的不断增加,对组织力的要求会越来越高。
我们看那些率先进入工业化,成为“老牌列强”的国家,英法德日等等,无一例外都是体量有限,而近代的中国,相对他们则 毫无疑问是个“大块头”,“庞然大物”。
群体的体量越小,实行有效管理的难度越小,所需要的组织力层级也就越低,这个道理并不难懂,在军队待过或是开过公司的人都能秒懂,再不济,就算出门旅游,大家也都明白,人一多就“麻爪”的乱糟糟吧。
如此,以“英法德日”近乎“封建”,“半封建”状态下能够达到的组织力强度,放在近代之中国,就非得以高出其两个层级以上的“全民民主”方才够格。
进而,由于“工业化”初期必然只是少数人获益,这对不同体量之下的“国家意志”的考验和要求,恐怕也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近乎天地之别的不同“物种”,更不用说中国数千年“农耕文明”所形成的巨大“文化惯性”,在“工业化 ”进程中所起 的反向抗拒拉力,也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
只有明白了国力的构成,明白了“生产力”之外,组织力,体量,文化等同样作为国力的基本构成要素,对于生产力,对于国力的支撑与制约,你才能说的清楚,为什么我们总说传统的制度,文化的优秀,却会在近代陷入“百年屈辱”。
“所有你曾自豪的辉煌与光荣,在大变局到来之时,在历史的大潮浩荡席卷而来之时,都将成为你转身的阻力”,这句话充分适用于近代的中国,同样也适用于如今的美国。
基于以上,我们再来看如今的“中美博弈”,其因果就至少应该有这样一层:曾经的“生产力高地”,在经历了无限的风光,自豪与骄傲之后,因其自身条件所限,构成其国力的体量,组织力,文化的叠加,已无法支撑,适应新兴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为了寻求国力的平衡,避免组织力,体量,文化三大要素,在新兴生产力的拉扯下,破碎变形,开始阻挠,围堵作为新兴生产力高地中国的发展,妄图用迫使生产力倒退的手段,来维持其国力结构的平衡,进而维系其“霸权”的荣光。
回看百多年前的中国,词穷的我,又再想起这句“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抚今追昔,无限感慨,所谓“天道有好还,苍天饶过谁,”,正是“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说到这里,先叠个甲,若是有人问,你这关于国力构成的公式,他“保熟”吗?我当然会说,很抱歉,不“保熟”,你觉得合理呢,不妨拿去参考,若是觉得有不合理,欢迎批评拍砖。
关于“中国的快速崛起的因果,发展上限”,以及下一个生产力高地的话题,咱们下一篇文章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