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配工作”还有可能重现吗?
近期有个新闻引起人们的注意,就是日本2024年春季毕业的大学生,就业率达到98.1%。如此高的就业率让人想起大学毕业包分配的年代。
这里面似乎有个逻辑,就是人口出生率下降,外来移民的政策也比较严格的话,就业率越低将意味着消费也越低,市场规模缩小。这将严重影响到生产,使其规模也不得不缩小,进而导致企业因为产能过剩而减薪裁员。
减薪裁员又会导致消费更低迷,有效需求更加不足,产能过剩,企业还得继续减薪裁员,形成恶性循环。最后的结果就是整个经济垮掉了。
这就是市场经济追逐利润,而经济增速持续下滑或低位徘徊,企业不能从新增财富中获得利润,就不得不转向减薪裁员来实现利润。结果“煮豆燃豆萁”,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首先的解决办法当然是提高经济增速。但是,提高经济增速要么依赖科技创新,要么依赖外贸盈余。
现在的情况是,科技创新需要灵感,而足以扭转经济趋势的重大灵感一直没有出现。同时,全球经济外需不足的情况也一时无法改变。全球经济的增长速度不高,刨去通货膨胀后,增速更低。因此,想在外贸上获得很高的利润,要么不可能,要么就是累死自己,卷死别人,引发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矛盾。并且,这种零和博弈的局面会加重全球经济的脱钩断链趋势,使各国的出口盈利难度越来越大。
所以,经济增速一时没法提高,没法扭转下滑的趋势,那么市场经济面对利润减少的趋势就会开始“零和博弈”。零和博弈到一定程度,大家就不得不思考——是在你死我活的博弈中引发更大损失,还是减少对利润的贪欲,在彼此协调中维持对各方均有益的适当平衡?
即生产与消费平衡。资本不要无序竞争,为了短期盈利,私人盈利,就去掐死消费。资本盈利不要超过经济的真实增速,这样才能确保劳动者的收入、劳动者的财富、劳动者的消费力不下降。
显然,这种平衡就需要对就业进行妥善安排。大学毕业生,中年养家者,不仅只是劳动者,还是消费者,甚至关系到一家三口的消费。他们构成了消费市场的“规模”。
如果生产力水平没下降,产能足够养活大家,那么就没有必要为了追逐利润来人为制造减薪裁员,制造产能过剩,人为缩小市场规模。
最近某位董姓女企业家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你(指员工)可以打辞职报告,可以回去休闲”。这里面似乎就没有考虑到“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而是只考虑的“生产与盈利”的关系。这种思维在经济增速持续上升的时期是没错的,但是在经济增速连续多年下滑,科技创新总体放缓,重要的创新灵感一直没有出现的时期,就不合时宜了,就是在用毁灭消费,毁坏市场,来“杀死”生产力。
由此,大家觉得是否应该从解决好消费低迷的问题出发,去思考提高就业率的重要性呢?
包分配也好,不轻易辞退员工,尤其是中年员工也好,不要扩大失业,而是用加强工作考核的办法来提高员工的劳动积极性。薪资总额不变,保就业,保消费,保市场规模,但是下调最低收入线,以便惩罚不好好工作的人,将省下来的钱用于奖励努力工作的人,去保证生产的活力和劳动的积极性。
参考文章:
2024.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