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孔子只会满口仁义道德,不像管仲、商鞅,提出富国强兵之策?

为什么孔子只会满口仁义道德,不能像管仲、商鞅那样,提出富国强兵之策?

孔子周游列国,到处碰壁。主要原因就是孔子不能向各国君王提供富国强兵的策论,只会满口仁义道德的要求君王做个仁君。人家君王肯定不爽!

管仲提出盐铁专营,让齐国称霸。商鞅提出了废井田、开阡陌,让秦国富强。

为什么孔子却喜欢满口仁义道德,不爱干实事?

岁月之书:1、你想干实事,有人跟你竞争,你竞争失败了。

孔子一生奔波,不就是想当个官吗?

然而孔子失败了,只能退而求其次,收学生,挣学费,成了我们后来总结出来的“教育家”。

所谓的先秦儒家,基本上都是不当官的。那时候,又没有报纸、电视、互联网,这些不当官的人,连最基本的信息都没有,你让他们怎么提出富国强兵的实干方案?

2、而先秦法家,个顶个儿的,哪一个不是实权人物?哪一个不是大官?

在几百年多如牛毛的官员中,脱颖而出,哪一个不是依靠实打实的过硬业绩?

先秦法家,总结的都是自己执政的成功经验。这种经验,能不是干货么?

3、现在距离先秦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的时代,已经2300年到2600年时间。

几千年过去了,他们的身份地位,都已经被遗忘了,误以为他们都是“知识分子”。

其实,他们的真实身份,可是千差万别!

4、还有就是,所谓的百家争鸣,不过就是各自说自己的话,各自宣传自己而已。

而且,还经常都是“不同国籍”。

一个国家,从一个牛逼的诸子百家人物,到产生第二个,可能上百年时间都过去了。

春秋时期,100多个国家。战国末期,剩下了最后战国七雄。

我们就算平均15个国家,诸子百家,现在能够被记住的,一共能有30个人?

550年时间,15个国家,一共才30-50个诸子百家人物。

一个国家,就算是平均4个,一个国家550年出4个诸子百家人物,不是需要140年才出一个?

5、依照这种标准,现代社会就是“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

春秋时期,109个国家。

现代地球,不到200个国家。

这200个国家,是不是也会各搞各的,百家争鸣?

当然,总结一下,全地球的主要思想流派,不超过13种大类(历史上的诸子百家类别)。

现在其实更换了称呼,比如:理工农医,文史哲,军事、经济、法律、教育。

6、孔子的儒家,是开创性的发展了“教育学”,最多还兼通文史哲。

而法家,则是开创性的实践发展了“经济、法律”,而且著书立说、理论化了,往往这帮人还兼通军事。

你非要把大学校长们,跟成功的国家二把手比较,这能比较么?

哈佛、耶鲁、斯坦福的大学校长,能跟拜登、特朗普、奥巴马比较?

你看看管仲、商鞅,哪一个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倾朝野?

正国级当中,150年时间,最优秀的一位,就算是水平再差,这能是“副部级校长”能比的?

醒一醒吧,做梦时间结束了,该起来上班上学了!

7、毛老人家说“儒学名高实秕糠”,为什么这么说?

老人家是要内政外交,搞军事,治理国家,孔子他们,有一天执政经验么?

孔子述而不作,只是注释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尚书》、《春秋》还算是历史经验,这种经验,对于工业化全球化的世界,过于久远了。《诗经》、《易经》、《礼记》、《乐》(音乐书籍失传了),这些玩意里面,有治国经验么?

孔子的弟子团队,搞出来的《论语》。我一位小学同学,最高学历是职业高中,他24-25岁,读了《论语》,他跟我说:这孔子论语,不就是拉家常么?道理都懂。

8、董仲舒那个年代,汉武帝用其策、不用其人。董仲舒其实把诸子百家的思想,都加入到“独尊儒术”的儒家了,算是一个集大成者。

但是,到了后世,儒家思想就没落了,天天把四书五经,奉为圭臬,这有什么意思?

四书五经里面,有多少正儿八经的治国平天下经验?

当然,科举考这些玩意儿,也不是让大家都实干兴邦。真正的目的,还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宣扬这一套价值观。

皇帝们考试儒学经典,以此为依据,提拔重用官员,其实都是为了“手下好管”。并不是四书五经里面,有多少实干兴邦的经验。

9、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这句话反过来,其实也对,今天发生的事情,古代十有八九类似。

你觉得古代很难理解,那肯定是,也没有理解今天!

今天又进入春秋战国了,独尊儒术,不好使。200个国家,在百家争鸣。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