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凼大桥两侧行人道重新开放忆旧以往

  澳凼大桥经过半年多的结构维修后,将于今日重新开放行人上桥游览或「行路过大海」。公共建设局前日发出新闻稿表示,原称为「嘉乐庇总督大桥」的澳凼大桥的下部结构维修工程,其主桥桥墩维修已经完成,架设于大桥两侧行人路用作起吊工作平台的平衡秤,亦于昨晚撤走,故今日起澳凼大桥两侧的行人路将重新开放行人通行。余下于海上搭架进行的维修工作将于今年七月完工。

  澳凼大桥落成通车五十年后,曾经多次维修。据当局资料显示,大约每隔十年就会对大桥进行一次大规模的维修,以确保其符合使用条件。而今次的维修,是于去年十月九日开始进行,本来计划是临时封闭大桥两侧行人路,禁止行人通行,以配合大桥下部结构维修工程的需要,到今年四月十日,但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延迟了一个月,到昨日结束,今日开始恢复行人通行。

  澳凼大桥是澳门唯一允许行人通行的大桥,但行人通行方向须与车辆行驶的方向相反(即行人无论是由澳门往凼仔,又或由凼仔往澳门,都须依面向大桥的右侧行人道通行)。并禁止携带体积超过行人道宽度的物品。违例者可被罚款五百至二千五百元。因此,过去有本地「跑友」会选择由澳门「跑桥」到凼仔,亦经常见有旅客步行过桥。

  而目前有部分内地居民的旅游形态,是「特种兵旅游」,因而相信在澳凼大桥恢复行人通行后,将会有较多的「旅游特种兵」上桥,在适当的位置回身拍摄澳门南湾一带,包括新旧葡京酒店、永利酒店的风景,尤其是夜晚灯光璀璨的夜景,称为一个新的「打卡点」。因此,相关职能部门要根据此有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做好宣导工作,并派出专人维持秩序,尤其是防止旅客在桥身两侧易位跑串,或是「霸占」某个最佳「打卡点」而形成「塞人」,迫使其他行人落到汽车通道继续前行。

  实际上,澳凼大桥不但是本身造型优美,横跨澳凼海面的桥身弧度很大,有如长虹卧波,设计独特,予人既雄伟又玲珑的印象,给古老的澳门平添现代气息,线条简洁大方,色调明快,与两岸建筑风格十分和谐;入夜后桥灯吐亮,如珠连串,又给濠江夜空增添璨璀光彩。在不同季候,无论日夜,大桥都被烘托出秀丽的身影,成为澳门的风景线,也成为澳门发展的标志。与两岸建筑风格和谐一体,显得蔚为壮观;而且在桥身适当位置回望澳门市区,也是美丽的风景线。因而「镜海长虹」也就被评为「澳门八景」之一。

  《澳门基本法》中有关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区徽的规定,就包含有澳凼大桥的元素。正因为如此,较早前有「意见领袖」表示,澳凼大桥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的经济及交通发展,因而建议将之拆除并另建规模较大的大桥时,时任行政长官的何厚铧就指出,澳凼大桥是澳门特区区旗、区徽的组成元素之一,不能拆卸。因此,特区政府是以另行建设西湾大桥及澳门大桥的方式来解决繁忙的两岸交通问题,也是初步设想在澳凼大桥侧边兴建海底隧道,而不是加建大桥,以避免妨碍澳凼大桥的景观。

  其实,澳凼大桥作为澳门唯一可以行人的大桥,早在其落成通车时就已经「埋下伏笔」。一九七四年十月五日上午十一时,由葡国建桥专家贾多素敎授、澳督嘉乐庇与澳门华人领袖何贤主持开幕礼后,并非是以汽车通行作为标志,而且邀请了几十位老人步行过桥,强化「剪彩」气氛,到当日下午一时才正式通车。

  此后,有两位老人家每天都步行过桥。其中一位是路环乡绅黄德兴,每日清晨就从路环住家步行出发,经过「路凼连贯公路」亦即现在的「金光大道」,再经过凼仔市区,在澳凼大桥步行过海,到澳门市区办事。完成后也是沿着原路步行返回路环住家,整个行程约有三十多公里。风雨不改,除非是台风来袭挂起八号风球,当局「封桥」。

  另一位是葡人历史学家文德泉神父。文德泉神父的形象独特,一袭长白胡子,一件白袍,鼻上一副黑框眼镜。他在澳门时,往澳凼大桥散步是每日的活动。他曾居于澳门旅游学院所属的望厦宾馆,亦为在圣地牙哥酒店举行婚礼的新人主持仪式。

  但这位历史学家的「历史观」,颇为迷恋葡国的「航海发现史」,甚至其意识形态颇为接近萨拉查的「殖民主义」。正因为如此,他每天在澳门到处步行时,就处处有着某些不利于中葡友好的举动。其中一次,是在中葡谈判遇到澳门「回归年期」的障碍时,葡方代表团为了将交还澳门的时间拖进二十一世纪,提出了许多「理由」,其中一个是「葡人应中国明朝皇帝之邀,帮助驱逐海盗而得澳门」之说,就是由文德泉神父「翻炒」其历史著作,提供给葡方代表团。正在此时,位于主教山麓的濠璟酒店正在兴建,俗称为「海关」的竹仔室招待所(即现澳门中联办「新竹苑」二号楼)也正在改建,可能是碰触了一段旧城墙,被每天到处步行考察的文德泉神父发现,在葡文报章上发表了一番言词激烈的谈话,还特意召来澳门电视台的记者,在现场慷慨激昂地诉说一番。闹出了一番「动静」。前澳葡政府当即责令停工。据说后来是对旧城墙进行补强之后,才允许继续施工。

  另一起是位于凼仔正对澳凼大桥的小潭山麓兴建的大型浮雕及瞭望台。该设施虽然是由葡国著名雕塑家杜丽德女士设计整个浮雕,但在浮雕上镌刻的图案内容,是由文德泉神父提供意念。结果,整座浮雕的图案,都是按照葡国的叙事方式的「航海发现史」及「占领澳门」的过程。这与「融和门」落成典礼时,葡方上演葡方以商贸「友好取得」澳门的历史剧,对抗《澳门基本法》劈头第一句「澳门,包括澳门半岛、凼仔岛和路环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十六世纪中叶以后被葡萄牙逐步占领。」的论述,如出一辙。中方(澳门南光公司)发觉「有问题」,向对中方友善的澳督高斯达海军少将提出,高斯达将军接纳了意见,将图案改为以澳门人日常生活为主,包括三轮车、帆船和喷射船,舞龙、舞狮等,还有澳门标志性的建筑物如大三巴牌坊、普京酒店等。

  但仍然让葡方「偷鸡」。整座由六幅巨墙、十二块组合板以「之」字形折叠所构成大型浮雕,在日间望去没有问题,但在夜间点亮灯光时,整座浮雕的造型就像一艘当年葡国「航海发现史」的帆船,与葡国首都里斯位于「四月二十五日大桥」前面的「发现者纪念碑」(又称「航海纪念碑」)的概念颇为近似。而该纪念碑,就正式打着「航海大发现」的旗号,纪念葡国十五至十六世纪的航海时代。而在碑身镌刻的三十三名航海家、导航员、传教士等葡国人中,与澳门有关的就有贾梅士、华士古达伽马、圣方济沙勿略等。另外,在发现者纪念碑北面的广场的地面,铺设了一个直径五十米的一个航海罗盘,并在中央铺设了一幅标示了葡萄牙人在航海时代首次到达之地的路线及年份的世界地图,其中就有澳门。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