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与柳传志:真假爱国40年

500

作者:徐车长

自从孟晚舟被妖怪抓走以后,华为的日子就一直过得不太平。

而最近川普老师,又一边喝着健怡可乐,一边伸出短小的手,疯狂在推特上发小作文。

就是这几次的小作文,让31年接受采访不超过10次的任正非,主动的立在了媒体的聚光灯下。

此刻捂嘴偷笑的柳传志,看热闹不嫌事大,本想打个电话嘲讽一下任正非的“技工贸”不如自己的“贸工技”,却不知火烧到了自己电话线这头儿。

祸起知乎,全网首发,大V们传出了“联想第一家断供华为”的谣言。

好在联想新上马的公关代理商阳狮传媒比较给力,直接一纸追究法律责任的声明,吓得大V们纷纷回家改答案道歉。

联想都走出国门已经很多年,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西方哪一个国家没有去过?

怎么华为就是民族之光,而联想就就获得了“美帝良心想”的称号呢?

历史是最好的晴雨表。

01

1987年,任正非刚从部队以团副的身份转业来到深圳,职位只是一个南油集团下属电子公司的经理。

十年饮冰,难凉热血。不痛不痒的岗位,对比自己之前的戎马生涯确实过于无聊。

此时正值改革开放的第9年,任正非在纠结要不要“下海”,一位做程控交换机的朋友让任正非帮他卖点设备。

“机会难得,不如搞点小钱花花“

故事很“深圳”,被朋友忽悠住的任正非,没有在第二天支起早餐摊,却跑去借了钱创业。

拿着手头2.4万元资本注册的深圳华为公司,任正非成了香港康力公司的HAX模拟交换机代理商。

当时的中国实在没什么科研能力,唯一拿得出手的科技之光中关村,也只停留在靠海龙鼎好几座大厦倒卖计算机零件,组装整机后卖个差价的水准上。

任正非身在深圳,但和中关村的二手贩子干着几乎同样的买卖,凭借深圳特区一些信息方面的优势,从香港进口产品到内地以赚取差价。

只是中关村卖的是电脑零件,他卖的是交换机。

任正非爷爷是一个做火腿的,父母是普通教师,他在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的专业是暖供,跟通信领域八竿子打不着。

那个搞QQ的马化腾,深圳大学毕业后好歹也去润迅通信干了两年软件工程师,你一个搞供暖的,算逑?

出乎意料的是,任正非还真的卖出了点经验出来。

当时国内使用的几乎所有的通讯设备都依赖进口,七个国家八种制式。

任正非看到了中国电信对程控交换机的渴望,船在海上,马在山中,你不过来,我就过去。

1991年9月,华为租下了深圳宝安县蚝业村工业大厦三楼,最初有50多人,开始研制程控交换机。

这里既是生产车间、库房,又是厨房和卧室。所有人吃住都在里面,不管是领导还是员工,做得累了就睡一会儿,醒来再接着干。

这种加班加点玩命干的精神,在华为成为了传统,被称为“床垫文化”。

后来华为漂洋出海与国外公司直接竞争的时候,华为的员工在欧洲也打起地铺,令外国企业叹为观止。

三个月后,华为首批3台BH-03交换机包装发货,事后员工获悉,公司已经没有现金,再不出货,就是破产。

任正非赌赢了这一波,但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个胆量。

华为的交换机开始批量进入市场,当年产值即达到1.2亿元,利润则过千万,而当时华为的员工,只有100人而已。

但这一年,联想却完全是另一番景象,白天发货,晚上数钱,不亦乐乎。

凭什么?凭的仅仅是柳传志的一张嘴。

02

相对于任正非的踏实和长远,最适合柳传志的词可能是“鸡贼”了。

柳传志压根儿不管什么技术研发。

此时他创办北京计算机新技术发展公司刚刚运作到了第三年,凭借着足够厚的脸皮和利索的嘴皮子,他从中科院计算所所长曾茂超那里免费拿到了一份专利。

这份专利是“联想汉卡”,三块集成芯片电路加一套字库软件,能把汉字翻译成计算机可以记录的字节。

“联想汉卡之父”倪光南,受不住柳传志长达几个月的忽悠,最终加入了联想。

仅凭汉卡这一款当时售价2500元的昂贵硬件,柳传志的联想基本处于垄断地位,他在市场上大赚特赚。

但好景不长,很快国外计算机品牌开始进入中国,凭借廉价和关税的降低,给了柳传志为首的硬件装配厂商迎面痛击。

早期联想微机虽然被叫做“国产品牌”,其实只有商标是自己的,其他的一概靠进口,只有机箱和包装箱产自我国台湾。

柳传志开始让杨元庆忽悠消费者,通过降低售价的手段吸引用户,原价3万的微机,联想只卖1.6万元,但配置实际减了一半。

靠着销售天才杨元庆,组装零件和倒卖整机,加上当时模仿惠普的分销商代理商网络,联想一年营收达125亿,中国PC市场份额连续第一,而华为一年销售额才不过41亿。

通过这种手段,柳传志一击成功,并在后来的两年内越战越勇,彻底成为个人计算机中的头部厂商。

1997年,中关村开始掀起大风大浪,国家要对大部分从中科院孵化的企业,收归国有或者进行持股,私企如果想要持股,需要花钱购买自己手中持有的股份。

企业到底是个人所有,是中科院所有,还是财政部所有,除了用友这种后来建立的纯粹私企,其余的企业都要打个问号,中国的产权制度改革来了。

面对联想如此业绩,国家不会轻易放过,但柳传志解决的很好。

长袖善舞酷爱打爱国牌的柳传志,向上级要求把公司35%的利润归在联想员工的名下,绕开了财政部和国有资产局的监控,又搞定了联想唯一的股东中科院。

最终花了七年时间,顺利将“国有资产”塞入了以他为首的联想员工口袋之中,造就了联想里无数的千万富翁。

有段时间,微软的比尔盖茨疯狂打击中国的盗版Windows市场,加上媒体的煽风点火,引发国人震怒,民族情绪泛滥。

国家也被这种思想影响,就想让联想去造芯片,走科研路线,掌握自主科技。

但柳传志对联想的定位,就是一个采购零件组装个人机的厂商,自然不会同意,挣挣差价就得了,为什么要活得这么累?

倪光南此时还是联想的CTO,科研人士淳朴的研究精神让他想要接过国家这个项目,两人为此在办公室大吵多次。

最终柳传志让倪光南卷铺盖滚蛋,并发誓两个人永不相见。

靠着倪光南“汉卡”发家的柳传志,赶走了这个想搞自主研发的倪姓男人。柳传志坚定了不搞技术研发的想法,却不断在国内打“民族品牌”的旗号,疯狂给华尔街的洋人卖命赚快钱,因此得名“柳买办”。

公道自在人心。

18年联想5G门事件,联想在关键票投票上不帮中国企业华为站队,反而投了自己的“亲爹”高通,用此换取高通骁龙855首发,引发网友集体嘲讽。

当时联想还没换公关代理公司,公关手段非常拙劣,柳传志和杨元庆一同发表了文章《行动起来,誓死打赢联想荣誉保卫战》,里面着重指出:经过详细调查和各方求证,我柳传志认为联想的投票原则没有问题,执行也没有问题。

中关村二代雷军在柳传志的授意下也出来站了下台,给足了柳传志面子。

可惜如今新公关公司上台唱戏,发文给联想当时5G事件洗地,指出:任何关于5G投票的说法就是谣言,因为从头到尾都没有投票。

这可是天大的笑话。

喜欢大打民族品牌,坑害国内消费者的联想,2017年海外销售额占72%左右,共实现销售赤字2.44亿美元,国内销售额占28%左右,共实现销售利润5.39亿美元,总销售利润2.94亿美元。

而在国内生产的计算机,Think Pad X1 Carbon ,国内用户只能买到相较国外低了一半的配置,却是国外售价的两倍,“柳买办”名不虚传。

500

     

贸工技路线确实舒服,爱国40年的柳传志躺着鼓起了自己的钱包。


​03

技工贸路线决定了先投入大量的科研经费,才有可能赚到钱,华为的路子,比联想苦了不知道多少倍。

上世纪90年代初,神州各地都是西方公司的固网程控交换机。

交换机的带头大哥是上海贝尔,它垄断了技术,他们定价高,供货慢,服务差,完全不把中国用户当人。

上海贝尔一线难求,各地邮电部的车子在外面排着长队等货。

但就是在这种状况下,大唐、中兴、华为等民族自主品牌的程控交换机依然迅猛生长了起来,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对此深以为傲。

广州率先决定技术升级,成为了全国第一个引入GSM的城市。GSM翻译过来叫“全球移动通信系统”,中国人给它取了个喜闻乐见的名字:全球通。

以爱立信为首的西方阵营汲取了交换机之战失利的教训,他们迅速降价,提高服务质量,全力抑制华为、中兴、大唐等中国企业的成长。

上海贝尔负责移动业务的老大更是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声音:我宁可因为价格过低被撤职!也不能因为丢失市场而被撤职!

华为GSM研发一年要砸下几亿,烧钱如此之凶悍,任正非始料未及。

当时负责开发的只有十个人,但只要学过通信都知道,在西方公司那儿可是5000人的大活。

后来人员激增,华为也很快就拉起了好几百人的开发队伍,如此可见任正非的决心。

GSM基站一连重复开发了三次,才真正满足了商用的要求,前两款因为技术太差,都无法正常使用。

1999年,基站转移到上海来做第三次研发(BTS30),负责人是王劲。

数年后,王劲成为了华为手机首枚麒麟芯片的开发负责人,2014年7月倒在上海研究所的工作岗位上,为中国集成电路的发展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市场拓展方面,当时客户普遍对民族自主品牌信心不足,华为就采取了在全国各省移动局开设免费实验局的战略,让大家实地检验效果,对开拓市场十分有效。

一年几个亿的投入,对现在的华为也只是个小数字,但在当时对华为却是难以逾越的高山。

如果GSM不能尽快突围,实现大规模的商用,庞大的投入分分钟都会拖垮华为这个脆弱的民企。

华为此刻遭遇到的最致命的威胁,不是西方对手造成的,而是任正非决定走自研路线,带来的几千封举报信。

时任深圳市市长的李子彬后来在CCTV2 《对话》中关于创业板的一期节目中说到:告状信收了3000封,说华为欠工人工资100亿元,欠客户100亿元,欠税100亿元。

自从这些信出来后,华为6个月没订单,任正非非常苦恼。

李子彬后来到北京找吴邦国副总理,请吴邦国组织人调查一下,看看信上说的那些事对不对。

如果对,他就要把任正非抓起来,有欺诈行为,如果不对就要发一个公告证明他的清白。

派驻华为的调查组经过了长达数周的调查,并没有发现华为走私和偷税漏税,任正非也没有中饱私囊。

华为的做法,是在GSM投入过大,企业融资困难的情况下迫不得已而为之。

最终由朱镕基总理决定对华为免于处罚但是要求华为规范。

躲过了这波劫难的华为,终于稳住了。

04

1998年有几件具有重大意义的大事: 一是10月的国际邮电通信设备技术展览会(北展),二是内蒙古实验局通过信息产业部的鉴定。

10月27日开幕的北展上,华为第一次展示可以商用的GSM设备,基站上架上小天线,因为有干扰,电话时通时不通。

华为员工经常一个人玩命拔电话,另一个人打鸡血般讲产品,把客户注意力牢牢抓住。

一旦拔通,马上用最快速度做演示,让客户和我们“喂喂,你好”两声。赶紧收走电话,怕断线。

11月13日,举足轻重的生产定型鉴定正式开始,知名专家宋直元担任了主任。

鉴定会中,给每位专家一只精美的手机来做测试,偶尔会有GSM系统打不通电话的时候,那就赶紧复位重来。

为了民族产业的崛起,专家们都装作没有看见,都在报告上签了字。

华为的设备,终于可以去卖了。

这时市场风向陡然剧变:中国移动各个省公司的招标,都喊华为去参加了。

1999年上半年,尽管标书很“幼稚”,华为通过成功的大项目运作,还是光荣地在甘肃白银/武威开通了网络,搬迁了带头大哥爱立信的设备。

这是华为第一个真正规模商用的GSM网络。

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了,爱立信故技重施,降价,提升服务,打压华为。

这时中国移动开始了招标,每个项目在第一轮投标,华为商务标基本都能第一。

技术标也能入围,有时还能拿到第一名,移动公司可能故意放水,给西方公司制造压力。

在决定鹿死谁手的第二轮,西方公司往往会出乎意料的价格高台跳水,让华为防不胜防。

华为不甘心,就再去提交更低价格,移动公司经常回一句:早干啥去了? 

随着一个又一个省的移动项目开标,成交价格逐渐成了公开的秘密,价格不断交替下降。

本来西方公司之间互有勾兑,彼此井水不犯河水,没想到遇到了华为这个搅局者。

华为陆陆续续有了一些小规模的应用案例,但每个项目都是亏损的,迫切需要一个大规模商业应用案例来拯救华为。

福建移动的第五期GSM项目给了华为一个这样的机会。

福建移动的规模大,技术人员水平也颇高,项目组在极短的时间里就调集了华为所有业务领导来支持。

产品线总裁李一男、市场总裁王诚、无线研发的老大陈朝晖、GSM研发刘江峰、移动交换研发负责人范晖、基站侧负责人张韶井、OMC郑叶来等,当时都密切拜访福建。

经过一年的努力,华为终于成功获得了福建移动高达3.2亿人民币的移动通信项目,移动省了几千万美元。

福建GSM项目,奇迹般地引爆了另一个项目,福建移动表示迫切需要开通预付费业务。

智能网研发部车海平马上前来汇报华为智能网。

华为当时已经开发出了全世界第一个基于最新国际标准的智能网,仅仅百十块钱一个用户,而西方公司的智能网不但不规范,价格还高达300美元每用户。

福建移动将华为的方案强烈推荐给移动总局,中国移动有极大的动力发展预付费业务,因此以极快的速度与华为合作,采用全球最新标准,开通了移动智能网,迅速遍布25个省市,华为抢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市场机会。

2000年,中国移动全年净增了4197万户,相当于以前五年的总和,其中大部分都是预付费用户。用户总数则增长到了8526万,中国移动的GSM也成为全球第一大网。

看着神州行用户数的快速增长,系统容量也疯狂扩张,等到中国移动终于理顺了关系给钱的时候,总合同金额高达8.2亿人民币。

任正非乐了。

福建的GSM项目,以及因福建而引发的中国移动智能网项目拯救了华为,也拯救了中国的民族GSM设备产业。

华为后续又将移动智能网卖到了泰国、肯尼亚等国家,利润颇丰,为日后海外拓展提供了粮草。

如今,进入到微信时代,华为的基站业务已远超交换。

随着人们越来越少打电话,移动的程控交换渐被冷落,基站却大受热捧。

做手机的大嘴余承东是做3G研发出身的,团队核心也基本上是移动老人。

华为因为在海外有很好的2G(即GSM)格局,在3G升级中非常轻松,余承东也得以笑傲江湖。

至此,华为才彻底走顺了自研这条道路。

现在中美贸易战再次打响,全球能做微波的公司只有几家,能做5G的只有另外几家。

可既能做微波又能做5G,还把两者做到了一起的,只有高度重视研发的华为,这项技术领先了其他公司两三年。

不仅是通信,研发多年的麒麟芯片如今性能和高通不相上下,华为还基于安卓做了一款国产操作系统。

05

一只蝴蝶在纽约中央公园的小黄花上扇动了一下翅膀,于是东京掀起风暴电闪雷鸣。当年的决定,让联想与华为走上的不同岔口。

柳传志前一段时间曾经感慨,华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胆略出色,眼光超前,敢于在形势不明朗的时候就大力投入到科研上去,而联想走的是比较稳妥的路线,一步一个脚印,先用贸工技的战略把市场吃下来,把钱赚到手,再去搞科研。

走捷径赚快钱,40年来联想都在成就自己倒卖零件的丫鬟命。大是大非关头,还要出卖队友给美国高通投票。

而先吃苦,搞自主研发,几度到达破产边缘的华为,历经磨难,如今站在世界科技之巅。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长征。转战了十多个省份,走过了约两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华为所经历的,正是一场真实的中国高科技军团的“远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最后,愿华为能够顺利度过难关。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