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的事故特殊的舆情

感觉问界m7高速撞工程车的事故热度已经下去了很多,我也觉得可以出来说说我对事故的看法。

就事论事,这次事故就是一个把l2级别辅助驾驶当l4用的悲剧。

首先,115公里这个速度,aeb的工作状况是很极限的,一秒钟车能跑30米,车的刹车距离起码45m以上,这种条件下识别一个约等于静态的物体,不要说是问界的车,全世界所有车企拉过来挨个做实验我估计也没有谁敢打包票。估计个别车企能做到115公里撞墙,提前预警,作出刹停动作,把撞击速度控制到80或更低保乘员安全,这样就很不错了。当下多种雷达高速条件下识别类静态目标仍然是行业难点,可能得等工作距离250-350的毫米波雷达量产,或者纯视觉对距离的感知更精确。

我看有人质疑门没有在严重撞击后自动解锁。我猜测应该是车辆弱电系统在撞击中严重损坏,导致了无法发出解锁信号。从当下全球车企来看,无外乎两个方式避免这种局面,1.优化信号发射机制,尽量保证总有一次发送成功。2.车辆有备用电源或者说双电源,保证总有一路能工作。正好也有朋友买了m7,我也托朋友看了下汽车的说明书,说明书上确实也没有明确的说自己的车有严重撞击后自动解锁这一功能。没看错,这是一项“功能”,我国的汽车强制安全标准也没有明确强制这一配置。那么真要上了法院,问界也有话说,我本来就没说我能自动解锁啊。

汽车自燃了,看样子是增程器的油路破裂点燃了车体。首先是钻进了工程车尾,这种前上方的入侵确实是大部分家用车的噩梦,什么高科技都顶不住质量上的巨大差距。但换个角度来说,这个发动机油路的设计也确实复古,就在发动机缸盖的上方,基本没有什么保护,现在靠谱的新发动机早就抛弃了这种设计布局,但话也说回来,毕竟也不存在有意隐瞒或者不符合国家标准的问题,也不能因为人家发动机复古就找人麻烦。

现在事故的调查结论还没有,我估计大概率也犯不着照顾我们这些无关人员的知情权,只要家属能接受,妥善处理善后就好。其实这里有个点我觉得可能是我有兴趣的,撞击后,数据是否第一时间上传到企业和工信部数据库,如果上传了,那么第一时间sos电话有没有拨出,是否接通。最终三人死亡确实惨痛,但抛开掉这是辆一部分认为的“争气车”所带来的关注度,类似的事故并不少见,其实每天都在发生。

以上就是就事故论事故我想说的。

接下来我想说,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当初说别人low,自己aeb120遥遥领先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自家的车115没能保住乘员的性命怎么解释?

整个宣发过程都是按高配宣传的(万幸发生悲剧的不是高配),谁提过自己的低配用的不是华为自己的辅助驾驶系统?真要消费者都和我一样“奸诈”能知道这中间的门道,不需要你自己出来解释,也确实不会有这个悲剧,但压根也不会花小30w把m7买回家。

辅助驾驶就是辅助驾驶,加上智能两个字,也是辅助驾驶,负责任的说应该叫“助驾”,而不是“智驾”。宣传1000公里不接管的是自己,说打盹了也不怕的还是自己,说是法规限制了自己宣称自己是l3甚至是l4的还是自己。怎么出了事就说子系统是别人家的,那是不是空调坏了,两手一摊,是压缩机厂家的问题,你看我这空调其他部件都还好着呢?

网络舆情的产生,更多的还是宣传营销过程中不负责任不计后果的“商业话术”积累的民怨四起。从雷蒙多到耶伦这段时间,深知内情的朋友们最终算是帮助市场主体改变了思想,但这次事故把一些问题推向了公众舆论场,希望这次能彻底改变部分民族企业这几年里无底线搞营销的风气。

我个人很理解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也理解特殊时期特殊办法,但现在已经缓了一口气了,就不要被自己的狼文化反噬,踏踏实实把产品做好就不怕没有消费者支持,更何况已经形成了流量明星一样的粉丝群体,怎么都能解释成“哥哥最好了,旁边的都是坏人”,既然如此更应该低调踏实些,而不是纵容部分员工在工作中面对合作方也是一副饭圈pua的样子。

有另一家真全球霸主的民族企业高管和我聊过一个话题,当自己成为了行业波音微软这种山顶的企业后该怎么做宣传呢?总不能比老二,喷老三吧?如何在全球的消费者心里都有个好形象好口碑?这家企业正在摸索的营销方式可能是未来我们民族企业走到了行业霸主的时候都要学习的一个案例,暂时看来路子走的也很正。

希望m7的后续车型能尽快改进,扬长避短,为消费者提供更好更有性价比的汽车。

站务

  • 观网评论4月爆款文章↓

    4月初,美国财长耶伦访华,一时间“中国产能过剩论”被炒作起来,观察者网专栏作者陈经从“三个美国女人”的独特角度,阐释了中国产能包括新能源产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还对美国政......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