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新:“第三学期”与“放春假”

500

【虎落平阳按语】今天杭州电视台综合频道新闻:“4月28日,杭州中小学正式进入3天的春假,正好和五一长假无缝衔接,整个假期将长达8天,不少杭州家长选择带娃出游。”老夫为此十分兴奋,之余不由想起20年前在《南方周末》发表的一篇文章《“第三学期”与“放春假”》,现见笑于大方之家。其实——真正“放春假”的前提是没有“第三学期”;倘有“第三学期”或变相”第三学期“,那就活见鬼啦!

500

“第三学期”与“放春假”

                                                                          金新                                                                                                                                                       

     “第三学期”这个新概念,是从浙江在线上看来的。7月12日,在杭州青春路购书中心,教学辅导书架前人头涌动,收银台前,买书的家长和学生排着“长龙”付款。暑假作为学生的假日,按理说应该让学生休息与娱乐,可现在放假了,老师要布置繁重的作业,父母要督促上各种培训班,还有一大堆要读的辅导书,快乐的暑假正在成为孩子们的“第三学期”。

      事实上,圈内人士深知而传媒不知或假装不知,名副其实的“第三学期”还在后面,那巧立名目的学校补课将使学生在挑战人体极限的高温下刻骨铭心于它的内涵与外延,从而产生“抗体”,即厌学心理。

      由此,不禁想起“放春假”这个新概念,无巧不成书,也是从浙江在线上看来的。4月25日杭州市教育局宣布,杭州市在全国率先实行一年四个假期的学生放假制度,春假从4月26日放至5月7日,本学期延迟至7月10日结束。

      笔者曾在20世纪80年代会见过“日本国鹤见女子高等学校第三期修学旅行团”,从一位名叫田中敬彦的教员的口中得知:“日本学校的学年一般分为三个时段,即9月到12月,4月至7月,余下的时间合并为一个学期。”这个消息,在当时的国情下,对中国的教育同行来说,无疑是一声惊雷,因此有感而发,写了一篇名为《异国同行话教学》的文章,发表在《杭州日报》教育专刊上。后来从某杂志里了解到,法国一年也不止两个学期。随着互连网时代的到来,只要鼠标轻轻一点,就会发现,这种学制颇有“全球化”趋势:在英国,每学年(9月到次年6月)有3个假期,圣诞节前到新年后有4星期的寒假,6月底到9月是暑假,复活节前后三个星期的假则正好与杭州春假的时间差不多;在美国,一般是寒假和暑假两个假期,也有4个假期的,在3月份和10月份,假期很短,一般也就一星期左右;在泰国,有3个假期,3月至4月是最长的暑假,寒假在12月份,只有一星期左右,每个学校根据不同情况,在8至11月间会安排出一段时间放假,大概10多天……

      如此设置学校假期,其目的20余年前田中敬彦先生就以无声语言或曰肢体语言形象表明:增加教学间隔,便于学生识记。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增加教学“间隔”,是为了避免厌学,以兴趣带动识记;事实上,分散比集中更有利于学习的优化。稍有心理学常识的人都会知道沙尔达科夫实验、道尔和海尔加特实验,肯定会认识到分布学习的重要性。

      惟其如此,英国的孩子在假期中,初高中生则结伴去周边国家旅游,学生从来不做功课,家长也不会要求他们看书;美国,公立学校规定学生在高中毕业前必须完成规定的社区服务,所以假期就是学生做义工的大好时机,12岁以上的青少年有一半以上参加过各种义工活动,或在流浪者收留中心为无家可归者做饭,或油漆陈旧的建筑物,或清除垃圾堆等;泰国,中学生会去国外旅游,或和同学一起在附近的景点游玩……

      相比较之下,中国,至少中国杭州的孩子就显得有点尴尬了,“放春假”,教育主管部门通过新闻媒介广而告之:“哪所学校有违规集体补课或变相上课,均可向教育主管部门举报。”于是一个地方失去的将在另一个地方补回来,于是暑假成了“第三学期”,寒假成了“第四学期”。这样的说法尽管不准确,照“杭州市在全国率先实行一年四个假期的学生放假制度”来看,应是“第五学期”、“第六学期”!

     “放春假”在教育“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算不上顶尖创新,但毕竟是一项符合心理学原理的教育举措,何况“全国率先”,可谓教育与国际接轨之一范例,“第三学期”的出现使其名存实亡,且非一般意义上的扯平或曰两厢抵消。教育的“生物钟”一旦被扰乱,后果是惨烈的,而这种惨烈的后果往往隐匿于教育歌舞升平的假象中。有道是:“既生亮,何生瑜?”风马牛推导一下:“既欲‘第三学期’,何必‘放春假’?”

      也许有人会说,相对先进的教育决策之所以“强弩之末未能穿鲁缟”,原因是“中考高考是一座绕不过的山”,人们的成才标准太单一。此话有理,可千万别忘记另两个原因:某些掌握命题权的教研部门公权私用滥出教辅用书,某些把教育当政绩的所谓名校长不按教育规律胡乱补课;它们作为催化剂,恶性膨胀了“长袍”下的“小”,污染了教育环境,致使解开中考高考“死结”,确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进而真正解决中国教育之痛,成为空中楼阁式的理想,遥遥无期如“泥牛入海无消息”!

     “第三学期”与“放春假”,体现了“学在杭州”的不同层次:地狱与天堂!

站务

  • 观网评论4月爆款文章↓

    4月初,美国财长耶伦访华,一时间“中国产能过剩论”被炒作起来,观察者网专栏作者陈经从“三个美国女人”的独特角度,阐释了中国产能包括新能源产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还对美国政......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