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美国出生华裔的对谈

介绍两位所谓的 ABC (America Born Chinese)、美国出生华裔

的对谈。两位都是专业人士,对科技、产业、金融、国际政治都有相当了解。各位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到油管(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AqrEnw4AEE)看看,一面练英文、一面了解一小部分美国精英的想法(这么衡平去看中国的美国精英还真是一小小部分)。以下节译我觉得有意思的环节。

 

来宾: 我 2001 第一次从香港到深圳、深深被大陆的贫穷震惊,但同时也惊讶于大陆如此富有活力。当时我参与了一些大陆能源行业的改革开放,当时甚至于有关于电网私有化的规划。但由于 Enron 案发生不久,当局意识到可能暂缓私有化才对。

主持人: 关于人力资源(human capital),我想在20多年前接触过中国都知道当时中国普遍的教育程度非常低,如果不是这 20 多年来一路看着中国发展,人们很难想象当初和如今是有多大的差距。

来宾: 人力资源的巨大转变也反映在中国产业这 20 多年的巨大变化。

主持人: 我很久之前读到蒙格(巴菲特的合伙人)的文章,他是喜欢经济学家、但同时又对他们的局限感到失望。他非常早就指出,美国将产业外移中国、提升了中国的工业化和技术发展,但最后将会得到一位可怖的对手,蒙格和很多美国经济学家说过这事,但绝大多数经济学家只会说说比较优势和自由贸易那一套,完全无视他的警告。

来宾: 是,经济学家太依赖单一叙事逻辑了。中国太大太复杂,无法依赖一套数据、更不用说是一套高层数据就能解释。

来宾: 每一个地方有用不同的眼光看世界,美国人通常太自以为是,认为事情就该如何如何。2000年左右,有一些文章或书说中国如何如何、快要崩溃了,那时我在香港,就没看到那些书讲的那些问题。现在情况不同了,那时中国还穷、西方国家很欢迎像中国这样的”伙伴”、可以让他们低价买商品、抑制通货膨胀舒服过日子,随着中国越来越强,西方”误解”中国的动力又加上一个强权竞争的原因,大众在主流媒体读到的和真实地面上发生的又更远了。

主持人: 如果我是美国国家安全人员或是经济学家为我的国家利益着想,我认为应该对中国要有一个现实的认识(realistic view)。比如、他们的高超音速飞弹如何? 是否能寻标? 他们是否能制造更好的锂电池? 但… 每次我读到外交事务(Foreign Affairs)或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的文章、我好想说杀了我吧! 这些人对中国的了解真是非常离谱。

来宾: 一部分原因是这些人依然相信中国只是大号的苏联、中国人只会抄袭、无法创新。我 2005 年牵涉到投资一家在得州的通讯企业,那时第一次听到华为这个名字,那时人们嘲笑华为抄袭 CISCO,但看看现在华为在哪里,CISCO 又在哪里。类似的故事发生在太阳能、EV,之后可能在芯片产业。中国在这些产业的成功大部分不是因为我们、而是他们自己各方面的努力。

主持人: 我并不想太过批评经济学家(看来各地的键政家都对经济学家意见很大)、我自己也算个业余经济学家哈! 但他们通常不懂生意、新创企业以及创新,他们也不懂技术发展,这些都是他们的盲点。Elon (马斯克)比他们高明多了,Elon 说过,如何大规模低成本的制造一项产品要比想到这件产品困难十倍,但这些经济学家却对这话没感觉。一旦中国人不再愿意低价生产这些产品、美国人才了解事态严重了。我曾和 Tesla 上海超级工厂的负责人(一位中国人)说过话,他才是 Tesla 这最重要一环的幕后藏镜人。

来宾: 美国制造业外移后,制造业的沉默知识就在美国本土断链了,也许 Tesla 某种程度上正让这些知识慢慢回流到美国本土,但这只是特例。

来宾: 中国很大有十四亿人,不可能照美国教科书的理论做事。

主持人: 经历过二十年前穷苦日子的中国老年人不会和美国退休人士有一样的生活期望。中国的老龄问题和美国的就不会一样。你不能期望中国社会中的某项问题就会触发整个国家的崩溃,中国社会的坚韧程度超乎美国人的认知。

来宾: 80% 的中国老年人是农民,当你预测他们的行为必须考虑的农民的心态。绝大部份西方人总认为中国是铁板一块、没有能力至少再往下挖掘一层。

来宾: 过去二十多年,中国经济经历了多次转型,这次戳破房地产泡沫,事实上从十年前就开始了,但中国有十四亿人,大船转向并不容易,所以这几年才真正看到泡沫破了。这次房地产下转,受害最重的是有两三栋投资房的人,这些人其实算是全中国前 10% 的人,看来中国政府下了决心要以这 10% 难受为代价,矫正一些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并创造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当然这有点像是赌,大概要过几年看看结果吧,目前看起来事情还是可控的。

来宾: 有人说中国的产能过剩,特别是EV产能。我不这么看,我认为中国还需在10年内增加5倍的EV产能,这并不容易,很多人以为只要按钮一按产能就上来了,中国经济仍然大有可为。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