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电力工业90年代的发展

500

 

1990年,广东省的发电装机容量达到827.8万千瓦,年发电量达到344.0亿千瓦时。

相比1978年258万千瓦的发电装机容量和96亿千瓦时的年发电量,广东电力工业有巨大的发展,但是仍然无法满足社会的用电需求。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领头羊,国民经济一直保持了高速增长,对电力的需求同样是超常规的增长。电力生产的速度无法赶上需求增长的速度,使得拉闸限电现象严重,全省缺电在30%以上。

1990 年广东全省人均装机容量只有0.132千瓦,列全国第14位;人均发电量550.7千瓦时,与全国人均数基本持平。

 

 

90年代广东电力工业的建设规模

 

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推动了广东电力工业的发展。

90 年代广东省电源建设规模空前,是新中国成立后电源建设发展最快的时期,投产装机容量和投入资金都是史无前例的——这是量的增长。

同时电力工业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普遍采用大容量高参数的火电设备,积极发展中小型水电,引进技术建设核电站——这是质的变化。

从1994 年开始,广东省的发电装机容量、年发电量和全社会用电量均稳居全国第一位。

 

“八五”计划(1991-1995年)期间,广东电源建设规模年平均达到616.4万千瓦,建成投产的装机容量年平均295.2万千瓦,电力部门电源建设的投资年平均 49.05亿元。

其中省电力局负责的火电工程有沙角A二期、沙角C、湛江、汕头电厂等6项,装机容量405.5万千瓦;水电工程有广州抽水蓄能、青溪、孟州坝水电站等11项,装机容量159.3万千瓦。

地方建设的各类火电工程包括燃气发电和柴油发电厂共41项,装机容量262.3万千瓦。

500

 

“九五”计划(1996-2000 年)期间,广东电源建设速度有所放缓。电源建设规模年平均为464.2万千瓦,建成投产的装机容量年平均211.8万千瓦,电力部门电源建设的投资年平均47.6亿元。

“九五”期间大型煤电大部分是续建工程,柴油发电、燃气发电和企业自备电厂基本停止建设,水电建设仍保持较快的发展。

其中省电力局负责的火电工程有湛江二期、云浮二期、珠海、台山、连州和韶关电厂10号机等6项,装机容量276.4万千瓦;水电工程有广州抽水蓄能二期、高塘、八乡三级和其他小水电等4项,装机容量48.7万千瓦;风电2.4万千瓦。

地方火电建设基本停止。

500

 

 

90年代广东电力工业建成投产规模

 

“八五”计划期间,广东全省共建成各类电源装机容量1475.9万千瓦,年平均建成投产295.2万千瓦,其中投产最多的1994年达513.5万千瓦,创全国历史最高。

“八五”期间建成投产的发电装机容量结构是:

大亚湾核电站投产180万千瓦,占12.2%;

火电投产装机1090.24万千瓦,占73.87%;

水电投产装机205.27万千瓦,占13.91%;

风电投产装机0.39万千瓦,占0.026%。

 

建成投产的燃煤火电厂有沙角A电厂二期、珠江、妈湾、湛江电厂一期各2X30万千瓦,沙角C电厂1X66万千瓦,以及云浮电厂一期2X12.5万千瓦,瑞明电厂1X12.5万千瓦,梅县电厂一期2X5万千瓦等,共计435.91万千瓦,占火电投产装机的39.98%。

燃气轮机电厂共计185.11万千瓦,占火电投产装机的16.98%。

柴油机电厂共计415.24万千瓦,占火电投产装机的38.09%。

企业自备电厂共计53.98万千瓦,占火电投产装机的4.95%。

投产的水电装机中有广州抽水蓄能一期、青溪、都平、锦江一级、花山和称架一级等水电站。风电有南澳松岭山、竹笠山等风电场。

500

 

“九五”计划期间,广东全省共建成各类电源装机容量1059.2万千瓦,年平均建成投产211.8万千瓦,比“八五”计划有较大的下降,投产最多的1996年达368.4万千瓦。

“九五”期间建成投产的发电装机容量结构是:

火电投产装机807.24万千瓦,占76.21%;

水电投产装机245.72万千瓦,占23.2%;

风电投产装机 6.24万千瓦,占0.59%。

 

建成投产的燃煤火电厂有沙角C电厂2X66万千瓦,珠海电厂1X66万千瓦,珠江、妈湾(西部)、湛江电厂二期各2X30万千瓦,华能汕头电厂2X30万千瓦,南海A电厂2X20万千瓦,恒运C电厂1X21万千瓦,中山横门、梅县B和连州电厂各2X12.5万千瓦,共计574万千瓦,占火电投产装机的71.11%。

小型火电、企业自备电厂合计103.57 万千瓦,占火电投产装机的12.83%。

燃气轮机电厂合计 27.16万千瓦,占火电投产装机的3.36%。

柴油机电厂共计102.51万千瓦,占火电投产装机的12.70%。

投产的水电装机中有广州抽水蓄能二期、孟洲坝、白石窑、杨溪水三级和飞来峡等水电站。风电有南澳、惠来靖海等风电场。

 

90年代广东建成百万千瓦以上特大型电厂9 座、发电装机容量1458万千瓦,其中建成全国最大的大亚湾核电站和岭澳核电站,世界最大的广州抽水蓄能电站和沙角煤电基地。

500

 

90年代广东电力工业的技术进步

 

 

90年代火电是广东电力工业发展的重点,火电新增装机容量占比基本都在七成以上,而燃煤发电厂又是新增火电的重点。

在新建的燃煤发电厂中,发电机组的技术水平显著提高,亚临界机组逐步成为主流。

 

“八五”计划期间,广东共建成投产亚临界压力汽轮发电机组306万千瓦,占全部火电装机的比例为28.1%。

其中新建沙角C电厂1X66万千瓦,新建珠江、妈湾和湛江电厂一期工程各2X30万千瓦;扩建沙角A电厂二期工程2X30万千瓦。

 

“九五”计划期间,共建成投产亚临界压力汽轮发电机组438万千瓦,占全部火电装机的比例为54.3%。

其中新建珠海电厂1X66万千瓦,华能汕头电厂2X30万千瓦;续建沙角C电厂2X66万千瓦;扩建珠江、妈湾和湛江电厂二期工程各2x30万千瓦。

 

“十五”计划头两年,共建成投产亚临界压力汽轮发电机组126万千瓦。其中续建珠海电厂1X66万千瓦,扩建妈湾电厂三期工程和韶关电厂10号机组各1X30万千瓦。

 

1991~2002年,广东建成投产亚临界压力汽轮发电机组电厂8座,机组23台、共装机容量870万千瓦,占同期建成投产燃煤电厂装机容量的65.7%。

同期广东建成投产了超高压机组电厂7座、共装机容量234万千瓦;高压机组电厂13 座、共装机容量105万千瓦;中压机组电厂12座、共装机容量55.05万千瓦;企业自备电厂81座、共装机容量61.18万千瓦。

 

新(扩)建的汽轮发电机组中,单机容量66万千瓦5台、共330万千瓦,单机容量30万千瓦18台、共540万千瓦,单机容量20~21万千瓦4台、共82万千瓦;单机容量12.5~13.5万千瓦12台、共152万千瓦,单机容量5~6万千瓦23台、共117万千瓦。

500

 

90年代广东电力工业的发展保留了很多旧时代的影子。

 

1、柴油发电新增的装机容量仍然不小。

柴油发电的成本最高,但是在90年代广东柴油发电的装机容量新增了517.7万千瓦。

八五期间柴油发电的新增规模几乎相当于燃煤发电的装机规模。

2、大容量、高参数的火电机组逐步成为主流,但是仍然建设了规模不小的超高压、高压乃至中亚火电机组。

90年代亚临界火电机组的占比仅有6成多,仍有接近4成的火电机组是参数较为落后的机组。

3、广东电力工业未能建设技术最先进的火电机组。

90年代百万千瓦、超临界火电机组已经诞生并逐步成熟,但是广东建设的容量最大的火电机组只有66万千瓦,蒸汽参数也只有亚临界。

 

广东电力工业90年代的发展为何能够如此之快?

 

 90年代广东电力工业的发展能够如此迅速,主要归功于以下原因:

 

1、电厂建设周期可控。

90年代广东火电厂的建设和投产:从土建开工至第一台机组投产,平均工期33.9个月。

其中工期最短的是妈湾电厂一期工程仅23个月和三期扩建工程18个月;工期最长的是湛江电厂二期扩建工程长达49个月,其次是珠海电厂工期41个月。

 

2、新建电厂能够迅速投产。

工程投产后第一年设备年平均利用小时,平均4666小时。

其中最高的是妈湾电厂三期高达6438小时,其次是珠海电厂一期工程,平均5561小时,珠江电厂一期5517小时;最低的是湛江电厂一期工程,平均仅3435小时。

 

工程投产后第一年设备可用率,平均84.95%。

其中最高的是珠江电厂和妈湾电厂一、二期均超过90%以上;

最低的沙角A电厂二期和湛江电厂一期分别仅63.36%和63.74%。

 

3、发电设备来源以国产为主

90年代广东建设的30万千瓦以上亚临界火电厂中,除了沙角C和珠海电厂的成套发电设备及华能汕头电厂的汽轮发电机组由国外进口,其他电厂的发电设备均采用国产机组。

 

以沙角发电基地为例:

沙角A电厂二期扩建工程,建设二台30万千瓦亚临界压力汽轮发电燃煤机组,发电设备三大主机由上海电气联合公司供应。

沙角C电厂工程建设三台66万千瓦亚临界压力汽轮发电燃煤机组,总容量198万千瓦,全套发电设备进口英法GEC-ALSTHOM公司和美国ABB-CE公司。

工程从土建开工至第一台机组建成投产,工期39个月,电厂总工期45个月。

 

4、单位装机容量投资可控

“八五”计划期间建成的亚临界压力机组电厂,平均单位千瓦造价为5693元/千瓦。

其中造价最低的沙角A电厂二期扩建工程仅2830元/千瓦,其次是珠江电厂一期工程造价3822元/千瓦;造价最高的是沙角C电厂,高达7354元/千瓦。

 

“九五”计划及后两年建成的亚临界压力机组电厂,平均单位千瓦造价为5993元/千瓦。

其中造价较低的是妈湾西部电厂三期和湛江电厂二期工程分别为3674元/千瓦和为3979元/千瓦,造价最高的为华能汕头电厂高达8237元/千瓦,珠海电厂7561元/千瓦。

500

 

广东电力工业在90年代的发展速度能够显著超过以前,主要是由于技术成熟了。

电厂设计、建设和设备安装,电厂的运营等各方面的技术都十分成熟,因此电厂建设的周期是可控的,电厂建设的投资是可控的,电厂投资的回收周期是可控的。

自此电力工业的发展进入了自由的阶段!

500

 

广东电力工业90年代的发展有何启示?

 

 

从火电设备的技术水平来看,大容量(30万千瓦以上)、高参数(亚临界)机组在90年代广东电力工业新增火电装机容量的占比不断提高,新建火电厂的技术水平基本高于90年代以前的老电厂。

但是90年代广东省仍然建设了一定规模技术较为落后的火电机组,超高压、小容量火电机组的装机规模仍然不小。

这种情况说明任何产业的技术进步是一个逐步的过程,不会一蹴而就。

 

从设备来源来看,30万千瓦亚临界火电机组基本都是国产的,但是66万千瓦亚临界火电机组主要靠进口。

中国的机械工业在80年代引进了美国西屋公司的亚临界火力发电技术,首台机组在1987年安装发电。广东电力工业90年代30万千瓦机组基本来自国内,说明此时国产亚临界机组的制造技术已经十分成熟,有能力支持国内电力工业的发展。

我国同期也引进了60万千瓦机组的制造技术,但是其技术难度较高,此时仍需要部分进口。

 

机组国产化能够显著降低投资成本,这是电力工业大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条件。

 

从广东省电力工业90年代的发展来看,中国电力工业各方面的条件都已经成熟:从电厂的设计建设安装,设备制造,投产运营等各方面都已经成熟,中国电力工业具备了高速发展的条件。

2000年后,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一日千里,新增装机规模远远超过前50年,根源就在于我们早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00

 

中国电力工业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有基础的,是前面所有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参考资料:

1、《广东省电力工业志1991-2002》

2、《中国电力工业史》

3、《新中国电力工业统计资料汇编1949-2019》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