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小米汽车的后续走向

关于小米汽车我再说几点:

1.首先,商家公布的24小时大定数量完全没有参考价值,纯造势用的。因为小米把意向金也算到了大定之中,并且以给意向金优先试驾的条件将那些纯粹看热闹的人也拉到了其大定清单里。

不过,小米起手的销售数据肯定不会太差,毕竟重视营销的公司花了大力气去投入销售,再加上破圈效应客观存在,最终有个4、5w左右的锁单并不奇怪。

但对于锁单来说,这其中也会存在几个问题:

1)锁单不等于形成销量,因为大定数量高对于一个刚起步的整车厂来说是一把双刃剑。订单太多导致排产排到几个月甚至半年以上,这很容易造成用户的流失。

2)首次发布,这所谓锁单数据中,有多少是卖给经销商、自媒体的“折扣刷单车”?其注水量有多大?这些都是存疑的。这也是为何我强调要关注其半年以及一年内的持续月销量

500

2.同样,首发注水的套路只会用一次,因为后续再用,成本上就不合算了。而且根据某专业汽车媒体人的统计,小米此次锁单中,激情下单的比例较高,这种激情下单,就意味着反悔的可能性很大。为此小米必须得加班加点生产,至少不能拖,因为拖久了,竞争对手能做的文章就很大,锁单的流失就难以避免。

3. 承接第二点,这也是此次小米破圈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就是小米破圈带动了极氪、特斯拉等竞品的销量,这种破圈外溢的营销结果,恰恰说明小米的市场基本盘还是不够稳,这所谓的8w大定数据,到底是真心认可小米汽车品牌,还是纯粹来蹭热度的,也许从友商销售数据上涨的结果中就能看出个端倪。

很多人觉得5000定金给了不要是亏。但对于某些做自媒体的博主来说,还真就未必?他们花5000元钱去蹭小米的热度,由此获得的流量和涨粉收益可能不止5000。这道理,跟胡锡进入市炒股是一样的,醉翁之意不在酒。

同时,由此可见,小米4S店虽人满为患,但看热闹的仍然是大多数,大多数人通过小米的破圈了解了电动车这个东西,然后转身就去货比三家。

​作为对比,当初问界M7发布,借助雷蒙多遥遥领先的广告,百草枯式收割友商市场。问界得天时地利人和,那是真地割。

而小米用尽洪荒之力投入的破圈营销,从结果上反而带动了其他竞品车型的关注度和销量,从营销角度来说,此种外溢绝非好事。

因为无论营销方式有多花里胡哨,营销最终的目的在于获得市场份额。

自己投钱营销,最后帮竞争对手打广告,这对擅长营销的小米来说确实挺尴尬的。

但从电动车行业整体发展的角度来说,这种破圈倒是有意义,至少是让更多的人进入这个市场,接触电动车这样一个产品。

也许人家雷总的格局真就这么大了,以自己为燃料,为中国新能源车发展再添一把火。

当然,我是不相信成天吹嘘自家车是“五十万以内最好”的商人会有此种格局,这更多是小米营销路径依赖惯性下的副产物,简而言之就是玩大了点。

4. 这段时间网上大多数所谓的测评都没有参考价值,因为此时是小米营销投入的高峰期,到底有多少非托用户提到了车,这些数据手上是没有的。5000创始版的消费者本身就有所锚定,我只能说小米确实拥有极具印度咖喱味的营销水平,懂得怎样的设计和怎样的算计能够勾起人的兴趣。但营销可不止单有设计,还有围绕品牌形象的生态打造。

就这点而言,我能看到小米营销的真正依托,并非其产品技术力,也非华为那种特殊的时代定位,仅仅是雷军的个人魅力罢了。这点倒真有点像乔布斯,但人家苹果确实是有点东西的,而且人家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又有美帝的思想钢印加持,再加上美国那几年对于华为的封锁---这才确保了乔布斯之后,苹果手机仍然具有一定市占率。

反观小米,同样是依托自家CEO的人设去营销,它有苹果那样的条件吗?

所以我还是希望小米能静下心来好好地搞出一两个黑科技标签出来,小米不缺钱,真下定决心了是能搞的。

5.如果销量不如预期,小米汽车会不会像威玛、高合这样夭亡?我觉得不会,因为小米是一个集团,背后的资金是雄厚的,即便卖得不好,续命总是能做到的。就好比奔驰的EQ系列卖成那屌样,也没见其产品下架啊。大集团,有钱,可以浪,背后又有政策支持,这个倒是雷总造成一个最大的优势。

最后,我还是希望小米能通过造车完成一次品牌形象的涅槃。毕竟当年比亚迪在大众心中也是低劣车的代表,现在的比亚迪已然成了中国汽车产业的骄傲。身为一名腾势车主,我固然会对比亚迪有一些情感上的偏向,但就D9那个糟糕的智驾体验来讲,我还是希望小米能拿出真本事跟迪子多卷一卷,提升提升我后续的用车体验。

当然,我说的是搞技术的真本事,而非营销吹逼的本事。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