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对中国高校的学术考核及职称评定缺乏了解,我稍微普及一下

【本文来自《比“博士转后勤保卫”更荒唐的, 是学术考核的“神童化”|文化纵横》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可能外面的人对当今中国的高校的学术考核及职称评定的标准和依据缺乏了解,我就稍微普及一下,在中国绝大部分高校,特别是985、211,双一流高校,对老师的考核主要是两方面,一个是教学,一个是科研,相对来说,科研的考核是硬指标,如果没有科研成绩,那大多数学校就要求这些博士走人!

但问题是科研考核,考什么呀?可能让普通大众不解的是,这些学校,对老师科研的考核不是看论文,不是看发明创造,最最核心的就是看你有没有课题,而且是国家级的课题!那国家级的课题一年又多少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年加起来的课题数量不超过5000-8000左右吧,全国有多少高校老师?大概是2000万左右!你看中课题的概率是多少?比考大学,考研究生的概率低多了!而且最主要的是中课题的标准是什么?一般课题都有指南,有规定的格式和字数限制,就像高考的作文题一样。在大学当老师的一般都是学霸,一般都是博士毕业,所以,对于课题申请书的写作,同样的专业的老师,写出来在大的结构,语言等方面都相差不大。而且,每年的课题申请都是每个大学的重要事情,都要邀请很多专家来讲座。如果要在这么多的相似的申请书里面选出所谓符合标准的,那是很不好把握的,而且这些评定申请书的人,一般也是高校老师,他们一个人要评很多份,一般都是函评,在家里评,这时候怎么打分,怎么看申请书就有很多的不确定性。而且大家知道,中国是个人情社会,在基本水平差不多的情况下,你会给谁?!不言而喻。这个函评后,就要会评,参加会评的都是比较有地位的专家,他们一般弟子也很多,熟人也很多。大家在一起讨论一下,该给谁,该不给谁。

到了最后,这个课题该给谁,就很难用申请书的质量来评定了。所以,如果你的申请书写得好,科研做的好,不一定就能得到。很多老师,虽然出版了很多书,写了很多论文,就是拿不到课题,因此,高级职称就是到退休也拿不到。就是这个课题,弄得很多绝大多数老师,夜不能寐,当大家都在过春节,享受节假日的快乐的时候,他们一般都在埋头写申请书,或者写论文,做实验。所以,很多老师一年都没有一天的休息时间,就是这样,你也不一定能够拿到课题。

但是,如果你人脉广,那你在读博士期间就能拿到国家级课题,这样你就会混的风生水起!而那些埋头做科研的,可能一生都拿不到!很多中青年老师就这样被熬的生命都失去了。大概中国高校的生态就是这样的。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