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南天有多恐怖
最近有一种广式恐怖出名了,叫回南天。
所谓恐怖在于,它采用了湿漉漉的攻击方式,让人快要窒息。
你可能觉得不就是房间里潮了点吗?
不,广式恐怖没那么简单,看看视觉效果吧。
先是对联掉色,整得像案发现场似的。
红色布景暗示淋漓鲜血,不知谁趁机来了灵感,拍了张医院大门的照回敬,仿佛在说:
医院能接地气,但是不能接地府气。
实际上都不用到户外,有顶棚的地段,就能完美复刻寂静岭。
而这不过是在学校里取个快递。
好了,把这几个场景连起来看,新的梦幻时刻应运而生:
下一幕里,想必有一具长发女尸爬到跟前,告诉你她叫阿珍,来找阿强。
这时候你想呼吸新鲜空气,找个窗口往外俯瞰,然后满心欢喜觉得捕获了多少楼台烟雨中的诗意。
但很遗憾,这里不是江南,也不是梅雨季。
这是两广地区的回南天,每年春季二三月份,空气里都快拧出水来了。
南方人的一生之敌,蟑螂仅排第二,它要排第一。
因为它的恐怖,不仅仅是湿气重,而是深深嵌入生活了。
当窗户和镜子蒙上水汽,草根诗人出现了。
坏消息是,人手一个智能手机的年代,大家错字连篇;好消息是,刻字提笔再也不用写“某某到此一游了”。
看不清户外美景不是问题,问题是化妆品印字七倒八斜了,算不算正品了。
更影响消费体验的恐怕是,买了博物馆的票,却品味不了玻璃罩里放的文物。
看来古人也生气了。
这时候,大家意识到,回南天对室内影响实在很大,所以哀怨不如自嘲。
有人在客厅把拖鞋一甩,溅出一串水迹;
有人开始拖地,原来天花板此刻下雨了。
谈笑无鸿儒的陋室不能叫陋室,姑且称得上是“寒舍”,改善的方法需要自上而下结合。
对上,撑一把伞睡觉。
对下,给地板铺上报纸。
这些简单粗暴的方式意义不大,但一点也不去除湿,就得遭遇这场广式恐怖的内核。
网友发现,自家卫生间拐角处长出了一个个生物,初看像蛇,再看是菇。
究竟是什么不知道,但她看到,它们晚上如花朵般绽开,不久后凋谢,早晨又化成一摊黑水,有点可爱。
专家告诉她可别多想,这是鬼伞属的菌类,有毒。
即使不是鬼伞,这样天气下,放久了还不处理掉的玉米棒子也容易产生致病菌,让人患肺炎。
所以回南天里发霉的事物,能震撼屏幕外的网友,也能重创博主的身心。
看到这里,你觉得回南天可怕不可怕?
然而广式恐怖仍没到头。
回南天还能带来安全风险。
因为潮湿,很多网友家里电器没法用了,不是充不进去电,就是指纹锁识别不出来。
这是因为水汽容易造成电线短路,起火也不是没有可能。
返潮不仅仅在墙内,还作用于连片铺设的瓷砖上。
广西一个网友爆料天花板十秒内就坍塌了。看看这速度,除了夸一夸灯具质量好,还能说什么呢?
更常见的危险在于摔伤。
最近一个报道是:
回南天深圳一天47人因滑倒送医,深圳120摔伤急救量激增。
问题还不是老人和小孩行动能力有限,医院说了,患者里青壮年占大头。
这说明回南天精准打击打工人。
另一个容易被忽视问题甚至是致命的。
为了避免受潮,很多家里门窗紧闭,这为煤气中毒埋下了伏笔。
2024年2月1日,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连夜抢救了9名一氧化碳中毒患者,不幸的是,其中1人经医护人员现场全力抢救无效死亡。
准确点说,回南天紧闭门窗后,容易忽视房屋内一氧化碳集聚的问题。
十年前相关数据更夸张,媒体报道,一轮回南天,柳州4天里101人煤气中毒,通风不畅是罪魁。
这或许才是广式恐怖的应有之义。
因为过头了,就要接到地府了。
好了,现在我们知道回南天很湿很潮了。
那是不是年年都这么恐怖呢?
有趣的是,每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回南天。
比如2018年它在广东基本就没怎么上线。与之对比,今年特别严重。
大家肯定也想知道,回南天有什么科学原理,今年为什么不一样呢?
回南天的原理,就像一辆挤满人的公交车在大冬天里行使,没一会儿车玻璃就雾气蒙蒙了。
也可以说成是,你从冰箱里拿出一瓶冷饮,瓶子上冒水珠了。
科学点讲就是在低空地方,冷的物体遇到了热气团,这么一来,冷的物体表面很快凝结水珠。
但回南天特殊就特殊在,闹腾的热气团很大。
冬末春初时,南方回暖,冷空气离场,来自海上的暖湿气团立马反扑。
这股暖湿气团里含水量大,它们北上过程中,就会遭遇冷透了的物体。那是不是说只要冷热交锋就会出现回南天呢?
是也不是。
是在于,冷热交锋制造的回南天在两广以外地区也出现过。比如长江中下游地区时不时要警惕一下。
不是在于,想要南风天明显,就得符合“凉透了”和“热得快”两个条件。
冬末初春,太平洋暖湿气流着急上岸,它要狠狠发力的话,最好下手的地区就是就近的两广地区。
如果当时两广地区正好冷了一阵子,那就天时地利人和,会出现气温骤升,气压下降的情况。
接着空气湿度趋于饱和,这时的温度叫露点温度,即空气中的水蒸气要马上变成水珠了。
露点温度非常有意义,当物体温度小于或等于露点温度,就可能发生回南天。
用图说话。
这是深圳2022年11月10日和11日的地表温度时间序列图,注意看,红线的室内地板温度明显高于绿线的室外空气露点温度,所以没出现回南天。
高了0.5度也不一定出现,一般来说得高个一度两度才行。
也就是说,需要暖湿气团狠狠发力。
就像2022年3月25日,绿线的空气露点温度比红线的室内地板温度高了1.5℃,当时深圳就有明显的回南天。
这次也一样。
3月4日和5日两天,广东中山市的露点温度比地表温度高了2度还多,于是我们看到了那么多广式恐怖段子。
这下,我们知道了回南天怎么产生,那另一个问题“这次为什么强烈”也不难回答了。
一种说法是,之前寒潮持续得非常久。
然后突然升温10度。
把“凉透了”和“热得快”这两个原则贯彻得非常彻底后,回南天就很明显了。
不过这不是全部答案。
广东寒潮创纪录,两广回南天明显背后可能跟全球极端天气增多有关。
就在去年,全球平均气温连续几次打破纪录,。
这种迹象还在延伸,如今可亲可爱的地球连续第九个月打破月度高温纪录了。
数据震撼背后是沉重的灾害。
最近几年,大家是不是觉得暴雨洪水很多,同时山火也特别多。看看:
2022年欧洲遭遇了有记录以来最严重的山火;
2023年希腊有超81000公顷的土地被烧毁,成为欧盟有记录以来最大的野火。
到了加拿大,2023年里发生了有记录以来最长的持续超5个月的野火季。
动不动就是破纪录,时不时刷新数据,人类生存的陆地这么危险了吗?
当我们把眼光放到海洋时,对不起,生命起源之地的海洋也擅长变脸。
近5年海洋连续打破“最热”纪录,以2024年2月为例,又是有记录以来最高的月份。
看看CNN做得趋势图,你能想象2025年,2030年继续往上一层一层累加恐怖吗?
陆地变暖,海洋升温意味着什么,大家都知道。
所以《流浪地球》里那句“起初,人们认为这仅仅是一场暴雨,一次地震,一个酷热的夏天”特别有警示意味。
看不下去的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还喊话了:
“全球变暖的时代已经结束,全球沸腾的时代已经到来。”
到时候,干旱、洪水、暴雨、野火、强风等极端天气会更加频繁出现。
世界银行算了算,到2050年,容易受极端气候影响的地区总共将产生2.16亿国内气候移民。
总有牺牲,总有怨气,也总有进步,就是看人类文明能发展到什么程度。
对此世界银行补充道:
当前全世界如果能集体采取措施缓解气候变化压力,则今后五十年内的各国气候相关人口迁移规模就有可能减小80%,到2050年可能会降至4400万。
互促共进的初衷是好的,但几乎很难落实下去。
之前欧洲发达国家不就发生过截胡别国口罩,打劫医用手套这类情况吗?
人类就是习惯于吃干抹净,而不是同病相怜的。
其实面对自然灾害,资源不够时,不落井下石就不错了。
而且,也不能本着圣母情怀就随随便便接受别国气候难民,没多少国家的家底是充裕的。
人类协作应对气候环境问题从来都很难,比单纯的环境危机严重多了。
当然也没必要彻底悲观下去。
生态环境变化不一定是人为导致的,也可能是因为地球气候的自然运作;
生态环境变化也不一定意味着世界末日了,很多时候情况是可控的。
只不过需要认识到,人类能做的有限。
甚至现实里,大家可能不怎么愿意记住生态环保的教训,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
这就是回南天带来的思考,老生常谈了。
来点实在的,不如做好防潮工作,不要受伤。
然后看看段子乐一乐,毕竟具体的生活还是你自己的。
就算恐怖气候的未来注定要来,那还有一定距离呢。
学会活在当下,始终需要点智慧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