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中常委选举从「香饽饽」变「鸡肋」

 

  中国国民党于上周六举行第二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二任常务委员会选举。共选出二十七位「票选中常委」,将于本周三与按照党章规定由党主席指定的六至九名「指定中常委」一道就任。

  这次中常委选举遭到「冷遇」,出现了有史以来首次的「不足额」选举。实际上,《中国国民党党章》规定,中常会中常委三十五人至四十人,其中应选二十九人,由党代表从中央委员中票选,党主席可指定中常委六人至十一人。而国民党中央一月二十六日发出中常委选举公告后,虽然有三十人登记参选,比应选名额多一人,但因有其中三人未完成登记资料,有二十七审查通过,所以本次中常委选举就只有二十七候选人,比应选名额少二人,是为「不足额」选举。也就是说,由于中常委选举不设「当选最低门槛」,这二十七名候选人只要获得一张选票,就可当选中常委。因此,这二十七位候选人都几乎是全部「自动当选」。无论是「党意」还是「民意」,「含金量」都不高。

  而且,本次中常委选举的投票率也不高。可能是「登记即当选」,并没有以往那样的激烈竞争,因而有权投票的党代表似乎是兴趣缺缺。总计一千九百六十八名党代表,缴党职分摊金取得投票资格有一千二百六十三人,实质投票更是只有一千零二票。党公布投票率为百分之七十九点三三,但如以全体党代表计算,实质投票率仅得百分之五十点九一,与过往动辄九成投票率相比,明显偏低。

  当然,「坏事变好事」。由于没有竞争,因而过去在中常委选举时,经常会有的「买票」或「换票」、「锁票」及「抢票」传闻,就没有出现,因而可以说是最廉洁、最公平的一次选举。

  但从「悖论」的观点看,也正因为是没有激烈竞争,也就凸显了当选人的「含金量」不足。实际上,在过去无论是国民党执政还是在野,由于国民党中常会是国民党的权力核心,中常会掌握着最高决策权,绝大部分政策的形成,都必须取得全体中常委的共识,因而与中央政策会、「立法院」党团共同组成党内的「政策铁三角」,决策模式被称为「以党领政」,因而中常委自然是「香饽饽」。党内各派系和要角无不竞相争食,当选中常委被视为党内精英更上一层楼的表征。在此情况下,参选者都是头上顶有「光环」的重要人物。但从马英九当政时,为了避免「以党干政」,刻意弱化中常委的功能,因而使得一些党内要角、政治明星等对「入常」失去兴趣,选举热度也一年不如一年,使得中常委选举逐渐变成「鶏肋」,参选和当选者的背景、学历、代表性、政治分量都远不如从前。

  本次中常委选举遭到「冷遇」,可能也与本任中常委的「实质权力」不太大有关。本来,中常会是国民党的最高决策机关,所有党内提名的游戏规则,都在此通过、追认。但在本任中常委的两年任期内,除了是二零二五年八月的国民党主席改选之外,没有其他公职选举。实际上,二零二六年十一月的「九合一」选举的,及二零二八年一月的台湾地区领导人和「立委」选举,决策及提名都不是本任中常会的权力范畴。反而中常委每年要上缴五十万元的党公职筹款责任分摊金,而一年只有五十二个星期,等于是每个星期开一次中常会大约就要花一万元,中南部地区的中常委还要搭高铁北上,「倒贴钱」,因而在「权小贴钱离家远」下,导致许多人对参选中常委兴趣缺缺。

  或许,也与中常委选举制度改变有关。在一九二四年一月举行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主席孙中山及主席团成员胡汉民、汪精卫、林森、李大钊及谢持,在苏联顾问鲍罗廷的指导下,将国民党的组织形态定位为又称为「列宁式政党」的「刚性政党」,组织架构呈现「金字塔」形状,实行民主集中制,由党员选举产生党代表,「全代会」选举产生中央委员会,中央委员选举产生中常委。国民党政权渡台后,仍然采用这种制度。就算是为了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后来在党纲中又添加了「台独」元素)而成立的民进党,也是采取这种组织形态。而后来成立的新政党,意图走出一条新路,「力排众议」地以「柔性政党」出现,但实践都证明行不通,新党、亲民党以至民众党,后来都改制为「刚性政党」。

  有点讽刺意味的是,向国民党「偷师」的民进党,直到现在还是「始终如一」地实行「列宁式政党」的选举模式,除了党主席是在「全代会」以外另行由全体党员一人一票选举产生之外,中执委由「全代会」选举产生,再由中执委选举产生中常委。直到如今,民进党的中执委选举和中常委选举,都是党内各派系激烈竞争的「战场」。虽然中央党部严厉打击贿选,但「换票联盟」仍然存在。

  而国民党则从过去的由中央委员选举产生中常委,改制为由党代表选举产生中常委,亦即中央委员被剥夺了选举产生中常委的权力。当然,中常委的候选人,必须具有中央委员的资格。而党代表在投票时,每人只可在候选人名单中圈选十六人。

  因为兴趣缺缺,以往积极参选的党籍「立委」,今次只有在「二零二四」大选中,以全台当选最低得票率的郑正钤登记参选。而曾经连任多次中常委的刘大贝、沈庆光、吕学樟等人,却没有登记参选。

  这次新当选的二十七位中常委,依得票顺序分别为中央委员陈俗蓉、现任中常委王伯纶、「立委」郑正钤、现任中常委曾文培、新北市议长蒋根煌、现任中常委高思博、郑任宗、陈汪全、侯彩凤、张育美、徐弘庭、杨博仁、新北市议员林金结、桃园市议员朱珍瑶、高雄市公民正义联盟总召集人孙健萍、国民党智库副执行长许育宁、现任中常委林文瑞、黄绍庭、丘素兰、周孟蓉、「立委」游颢办公室执行长蔡宜助、新竹市议员陈庆龄、现任中常委吴尚鹰、中央委员卓倩慧、游文玉、现任中常委林琮翰、中华两岸民族艺术文化交流协会理事长何鹰鹭。

  本次中常委选举中,党主席朱立伦系统有所斩获。朱立伦的小舅子、现任中常委高思博拿下第六名;朱立伦的核心幕僚、现任组发会主委许宇甄的姐姐国民党党智库副执行长许育宁,拿下第十六名。高思博与许育宁当选后,搭配青年团总团长、全国青工总会长在内的六至十一席党主席指定的中常委,朱立伦未来将可望更实质主导中常会决策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中华两岸民族艺术文化交流协会理事长何鹰鹭不仅是新任中常委,同时她也是一名「陆配」,她来自大陆湖北省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这是首次有「陆配」当选国民党中常委。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