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中国伙伴!油车不让造,电车又不会,受了比亚迪刺激的德国人选择这么做!

上个礼拜,比亚迪的大型滚装运车船“开拓者1号”抵达德国不来梅港。这艘长达200米的远洋巨轮在引得中国网民一片叫好的同时,也令德国业界和媒体产生了巨大的担忧:德国汽车,这块享誉已久的老字号招牌,不会真要倒了吧?

500

▲图源:半岛电视台

以比亚迪为代表,中国电车在技术和质量上保持竞争力的同时,在价格上也具有很强的领先优势。并且,造船出海迅速打通海外市场的神操作,几乎令德国车企傻了眼。

相比中国车企覆盖各种电动出行方式(HEV、BEV、PHEV)的技术,德国的制造商们得承认一个现实:他们最早也要到2026年才能推出价格合理的电动轿车。而在中国车企已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树立行业标准的背景下,德国人在电池技术等方面起跑得太晚了。

500

▲图源:imago

多年来,德国汽车虽然在品质、性能和可靠性方面在全球范围内赢得了广泛声誉,但几乎所有新技术的发展都集中在内燃机上。然而,在转型电车的时代背景下,德国的优势便丧失了。这主要源自核心技术掌控实力、关键零部件供应能力的不足。

祸不单行,令德国车企傻眼的还有政策。

去年10月,欧盟就“2035年起市场所有在售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二氧化碳排放量为零”的计划达成一致。也就是说,欧盟国家将从2035年起禁售内燃机车型,以便达到减少碳排放的目标。今年年初,欧洲议会通过了这项决议。

500

▲图源:俄罗斯卫星社

对德国车企来说,这项政策无疑是致命的。在电池技术还不达标的情况下,内燃机车型仍然还是老牌车企的台柱子。而短短10年后,台柱子就要倒了。换言之,还有10年的时间,德国能成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后起之秀吗?

随着比亚迪的运车船徐徐靠岸,德国的汽车工业已经到了不得不做出重大决定的时刻。面对竞争和禁令,加大对新能源技术的投资和研发力度已是不必再多谈的选项。而这一切,需要企业和政府的密切合作才能成功。

前不久,德国大众与小鹏汽车牵手合作,计划在未来几年共同开发新能源汽车。可以看到,德国的车企已经开始行动了起来。而德国的政府什么时候动一动,拉自己人一把?

欧时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