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触最深的B站李唐朝鲜视频故事,那大概就是曾经的中国

今天继续说说B站UP主,朝鲜华侨李唐,他视频故事里的朝鲜点滴。

这段时间,基本上把李唐朝鲜视频都看了一个遍,印象最深的故事,要属这个,《朝鲜普通人怎么过冬》,副标题紧跟时事,一辆防弹迈巴赫,可以换多少煤炭?

500

大家都知道,朝鲜半岛冬季严寒,1950年那个冬天,盖马高原寒风凛冽,给美军和志愿军战士们都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象。

时光悄悄走过70多年,朝鲜半岛冬季气温依然还是那么低。所以朝鲜普通人都是怎么熬过冬天的呢?

咱们国家北方地区,城里基本上都是集中供暖了,广大乡村地区,主要是靠烧煤。

在我儿时记忆里,冬天也得靠烧煤,用的是这种蜂窝煤炉子,80后小伙伴们应该都还有印象。

500

朝鲜其实煤炭资源也还挺丰富。但是朝鲜有个问题,煤矿产出量太少。导致朝鲜煤矿产量不足原因是缺电。

朝鲜缺电由来已久,即使是平壤也不例外。之前俄罗斯导演去朝鲜拍摄过一部纪录片《太阳之下》,记录平壤人民生活点滴。这部纪录片基本上都是在朝鲜有关部门“配合”下完成,所以很多都是表演,但也有一些镜头反映了真实生活,比如这个洗拖把,就代表停水了

500

比如这个抹黑做饭场景,就代表停电了。

500

即使是在平壤,很多普通家庭,也要经常面临隔三差五停电的现实。其它地方用电情况可想而知。

至于朝鲜缺电的原因,很多人已经分析过了,因为80年代以前,朝鲜火力发电厂主要靠苏联援助的重油,后来苏联都没了,朝鲜发电厂自然就没法运转下去了。不仅是没有电,没有石油,朝鲜农业机械化也无以为继,所以90年代出现了“苦难行军”。

历史背景就不谈了,反正朝鲜90年代以后就长期缺电,缺油,基本上就没有了稳定能源供应,朝鲜普通人生活就退回到了解放前。

没有电,所以朝鲜很多煤矿就只能靠人工操作,不管是挖煤还是运输,效率都非常低。

《平凡的世界》里面就描述过70年代咱们国家挖煤场景,基本上全靠人工,用斧子把煤层劈下来。

500

朝鲜现在挖煤,比咱们国家70年代那会还要落后,特别是很多私人小煤矿,任何机械都没有,完全就是靠人力挖。

500

所以产量非常有限,自然就没法让所有朝鲜人民都烧上煤。按照每户人家一个冬天差不多烧掉1000公斤的煤炭,

500

那么就只能靠烧木头了。

500

经过这么几十年砍伐,如今朝鲜很多地方基本上就没有森林了,到处都是光秃秃。

这一点,和咱们国家解放前非常相似。

以前咱们教材有篇课文,节选自老舍小说《正红旗下》,描写的就是老北京城春天刮的风。

500

现在人已经无法想象,为啥解放前北京城里的风这么大,这么狂暴。其实那就是沙尘暴,解放前北京周边山上的树也都早已被人们砍得光秃秃,这些从蒙古高原吹来的风,携带大量沙尘,自然就给老北京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不仅是北京,当年全国各地,到处都是这种光秃秃。

看看这些老照片,这是清朝末期南京明孝陵

500

看看,山上到处都是光秃秃。

这是西安附近的乾陵,神道旁边的山,也都是光秃秃。

500

这是如今的明孝陵神道,100年以后,树木已经郁郁葱葱。

500

整个明孝陵和紫金山附近,森林覆盖率肉眼可见。

500

这就是工业化以后的中国,这就是现代化的中国,和100多年前为了取暖砍光周边所有树木的满清时代,已经截然不同。

但是朝鲜依然停留在那个时期。朝鲜人民生活周边的树木,为了冬天取暖,早就被砍得干干净净。

500

取暖只能靠烧木头,于是很多朝鲜人为了生计,就去大山深处砍树,因为周边树越砍越少,就只能往大山深处走更远。

李唐小时候就曾跟随一对母子去深山伐木,他倒不是为了去砍树回来烧木头,而是纯粹好奇,想去看看。这是一个丧偶的单亲母亲,为了养活儿子只能干点力气活,李唐家就是她的主顾。

一天来回奔波10小时,光是来回路程就得走7、8个钟头,砍1、2个小时的树,然后靠肩膀把这些木头背回来,卖给家境稍微殷实一点的人家,勉强活下去。

这就是朝鲜当代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500

而李唐跟随这对母子去伐木路上,遇到一处树林保存完好,因为这是当年大元帅巡视过的地方,所以被保护了起来。

500

这个场景真是令人不胜唏嘘。

所以这个视频结尾,李唐感叹说:一辆防弹迈巴赫,可以换多少煤炭呢?可以让多少朝鲜人民度过难熬的冬天呢?

500

当然,这个视频评论区,有网友回答了这个问题

500

“一辆迈巴赫也就是400多万,...一个冬天一户需要1000千克煤,...就算这个迈巴赫价格翻倍也就是(朝鲜全国人民)烧个1天的水平。”

所以呢,“少烧一天煤就可以给偶像换个迈巴赫,这不比追星划算?”

恩情还不完啊,慢慢还吧。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