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学理工出身的,我至今都不理解从人类知识体系发展上讲,文科专业应该发挥何种作用

【本文由“大水风”推荐,来自《刘元春:文科生太多了,有高校拿理工科的钱搞文科》评论区,标题为大水风添加】

  • 石头
  • 个人认为,文科生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只是他们没有找准自己位置,不论是从改革历史,还是近代史,还是启蒙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都采用拿来主义,一切照抄,这些思想贫瘠导致的结果,都需要文科去找到问题的根源。

    但文科生有发现问题的能力吗?显然教育并没有培养这些视角的能力,对于人的看法非常天真极端,要么就是人都该死的反人类思维,要么就是人就得要做圣人的不切实际思维。他们不理解生存的意义,只看到喧嚣中的某些世俗面,就能否决整个群体。

    说明文科生一些心智问题,缺乏劳动经验等一系列问题。

    教育需要告知一些所谓自认是文豪的人,古代大文豪能流传千年的,大多都是经受过现实生活毒打,漂泊游荡四处奔波的人。

    即便是世风日下的乱世世道里,这些人依然能看到人类某些坚韧不拔的品质,歌颂人类生命力,怜惜普通人的悲剧。

    即便在门阀当道的世道里,那些文豪对生命的尊重不仅来自生命的本身,还有对生命力的生活方式尊重。就是这些充满豪迈,充满正向能量的思维才塑造了中华千年不断的魂魄。

    但如今一些文科生,可能这些人是少数,于是想凭借自己天真廉价的价值观来“启蒙”群众,这思维本身充满了傲慢自大,群众尊敬知识份子,不代表他们什么都不懂,反而是历朝历代多少开朝皇帝都是依靠这些群众的生存经验获取了权利。

    所以,一个不知敬畏心的文科生,不是一个道德的文科生,历史上这类人太多了,奸臣目录里虽然排不上,但绝对是奸臣阵营里的虾兵蟹将,因为这类人本身就没有智慧,不值得重用。

    所以文科不是太多,而是缺乏正确价值观的教育文化,所以学校十二年可能远远没有在社会几年碰壁学得更多。

    文科来自感性,但前提是得有一个渴望追求脱离三俗趣味的倾向,如果没有这样的精神追求,其感性的东西也必然是下三滥上不得台面的东西。

    当然从就业趋势看,这种要求甚至有点过分,因为都是关注下三路的俗人,那么文科在教育中,首先得需要在课堂有强调非文科意识的认知,回归本心,回归芸芸众生相的一员,就不会有那么多杂念误导了。

    从历朝历代的历史看,很多文科人员的工作,更像是一个工程系统的一员,这是体制性文科,虽然他们没有名字,但史料,古代某些生活工具记录,技术,医疗记录处处都是这个群体的身影,他们最后成为无名的历史见证者,而只有极少数个别不拘于体制,家族束缚,有文学追求的人,更重要的是那些留有千古名句者大多有向往圣人的心,这种条件在古代极少,这是物质缺乏导致,而在现代同样极为稀缺,这是精神匮乏所致。

    但可以确定,物质匮乏可以依靠人力资源来实现,其实这往往更简单,而精神匮乏大多来自对道德漠然的体现,而这是因人与人的关系因为物质而产生的异变。

    而这是族群堕落的起源,而堕落其实是文明的凋敝,人与人退化至动物性关系,这种靠满足,诱发动物本能建立的人际关系,不过是昙花一现。

    文科生所以很重要,找出这些问题的因素,就需要翻阅大量时事文件,找出相关始作俑者与跟随着,作为善于记录历史的族群来说,某些可以看作族群价值观异变的事件,难道不感到兴奋?难道不感到特别有意思吗?

    从中国历史看,很多文科生工作的本质就是这个世界的记录者,见证者与创建者,但他们大多的工作方式是工程师式的,同时也会出现一些自由身的文采飞扬。

    所以,讨论文科生的同时,首先得了解文科与中国的意义本质,流媒体时代,系统的运作过程需要更多的文科来记录并归档。

楼上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下意识把文豪与文科生划了等号。第一,文豪不必非得文科出身,譬如鲁迅;第二,理工出身不见得就发现不了人类的精神价值,譬如刘慈欣。

我是学理工出身的,可能是由于认识不足,我至今都不理解从人类知识体系的发展上讲,文科专业应该发挥何种实际的作用。楼上所说的那些价值,有哪些是与文科绑定的么?我觉得没有。所以问题核心其实并不是文科理科的问题,而是时代对大学生提出了什么要求,我们又是如何满足这个需求的。按我的观点,文科学生需要有科学素养,理工学生需要有人文精神,至少本科阶段不应划分的那么界限分明。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