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通用合资过程

500

 

 

上汽集团与通用汽车合作的背景

 

1991年,经过6年艰苦奋斗,上汽大众桑塔纳轿车的生产规模已经从起步时的年产三四万辆达到年产六万辆,国产率由2.7%提高到60%。

1993年,上汽大众的轿车产量超过10万辆,是国内汽车厂中第一个生产规模达到10万辆级别的汽车企业。

上汽建成中国最大的轿车生产基地,在国内形成轿车制造的领先优势。但是上海汽车工业在外部和内部都遇到新的挑战和问题。

500

 

上海汽车工业面临的挑战:

1、一汽和二汽的合资轿车项目陆续建成投产,上汽大众的领先优势在逐步减小。

2、上汽大众的产品只有一款桑塔纳轿车,制约了上海汽车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

3、桑塔纳轿车属于A级车,上海汽车工业缺少中高级轿车产品。

上汽希望生产新车型,但上汽大众的技术和产品都掌握在外方手里,德国大众在中国有两家合资企业,明确中高级车在一汽大众生产。

 

因此上海市委市政府和上海汽车工业的领导人们考虑,有必要在汽车合资领域再找一家合作伙伴搞中高级轿车,并且要强化自主开发,在技术上不能受制于人。

500

 

1994 年 3 月至 4 月,上海市市长蒋以任市长带领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总裁陆吉安和上海市政府相关部门组团出访韩国、日本、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和加拿大七 国 10 多家跨国汽车企业,就整车合作等事项进行洽谈。

考察团在美国重点考察了通用和福特。上海汽车工业很早就和通用打过交道,而且通用和福特对与中国的合作都非常积极,都成立了专门的项目组。

 

 

上汽和通用谈判签约过程

 

1994年 6 月,通用和福特两家公司分别就各自产品、合资生产规模、投资金额、股权比例、技术开发、CKD 价格(注:CKD是以全散件形式作为进口整车车型的一种专有名词术语)、国产化和外汇,平衡等问题提出合作条件。

通用和福特两家公司的合作条件基本符合上汽集团的合作要求,上汽和美国的两家汽车企业很快就基本的合作协议达成了共识。

 

合作协议的主要内容是:

1、新建一个中外合资企业,双方股权各占50%;

2、合资企业的产品是中高级轿车,第一期生产规模是10万-15万辆;

3、合资工厂建在浦东, 1998年建成投产,起步国产化率为50%;

4、中外双方建立一个合资的技术开发中心,首期目标是车身开发等。

5、合资企业的产品可以出口,实行外汇总体平衡;

 

上海市组织各方力量从各个角度对通用和福特的方案进行比较,最后选择了通用汽车作为上汽集团的合作伙伴。

比起福特,通用有几大优点:

1、技术引进价格低。

一开始谈的时候,通用和福特开价都是一亿多美金,后来都谈到了五千万美金,最终实际支付价格是4800万美元。

不过通用的这个报价包括两款车型,福特只有一款。

2、通用汽车的车型有优势。

福特汽车提供的车型是金牛座,虽然造型比较时尚,但不太适合作为公务车使用。

通用的别克轿车,造型比较稳重得体,适合公务使用。

3、通用有完整的零部件体系,整车配套能力强,有利于后期的国产化是。

 

1995年10月30日,中美双方在底特律举行了基础协议签字仪式。

500

 

1997年1月1日,李鹏总理主持国务院办公会议听取并通过曾培炎主任关于上海轿车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1997年3月25日,上汽集团与美国通用公司合资项目正式签字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与美国副总统戈尔出席。至此,当时最大的中美合资企业、总投资额超过15亿美元、双方股份各占50%的上海通用项目终于尘埃落定。

500

 

 

上汽通用的发展

 

1998年12月17日,上海通用第一辆别克新世纪轿车正式下线。

它标志着上海通用汽车项目建设胜利完成。

投产首年,上海通用就实现销售额52亿美元,利润1.64亿美元,创造了中国汽车工业史上的新纪录。

从1997年1月工厂建设打下第一根桩,上汽通用仅仅用23个月就建成了一个新厂,上海通用创造了又一个“上海速度”,这在世界汽车工业发展史上也是个奇迹。

500

 

1999年4月12日,包括生产自动变速器、V6发动机的动力总成厂和整车厂全部建成,别克轿车开始正式批量生产,整个过程只有短短的27个月。

1999年12月17日,第一辆别克GL8商务旅行车下线,填补了国产MPV市场的空白。

GL8商务车是一开始和通用谈合作的时候就包含的车型。

GL8是当时全球排名第一的商务车,投产后长期都是国内市场销量最多的商务车。

500

 

1999年,上汽通用的销量为19790辆,2000年销售30543辆,2001年销售58328辆,以近50%的环比增长率迅速攀升。

2002年,上海通用首次年产销突破10万辆,2003年突破20万辆,2005年突破30万辆,几乎每年销量都上一个10万辆的台阶。

 

2004年,上海通用汽车发布凯迪拉克品牌,开启了这一豪华品牌在华发展的新篇章。

2005年,上海通用发布雪佛兰品牌,成为“多品牌、全系列”战略的又一个里程碑。

上海通用以个性鲜明、定位精准的别克、雪佛兰和凯迪拉克三大品牌、20多个系列、120余款车型,面向不同层面的消费群体,成为国内提供最宽泛产品选择、覆盖细分市场最多的汽车企业之一。

500

 

2000年后是中国汽车市场的高速发展时期,中国汽车工业的产量从2000年200万辆的水平在短短的二十年内增长至3000万辆的水平,增长了近15倍。

上汽通用恰好赶上了这个时代,并在中国市场收获了丰富的红利。

上汽通用的生产规模从最初规划的15万辆级别不断增长,2003年之后几乎都是每年增长10万辆的级别,相当于一年增加了一座工厂的规模。

500

 

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对通用影响较大,但是2010年后上汽通用的销量仍在不断上升。

2011年至2016年,上汽通用销量分别为123.1万辆、139.27万辆、157.52万辆、176.02万辆、175.2万辆和188.7万辆。

2017年,上汽通用年销量达200.02万辆,这是上汽通用首次也是唯一一次销量突破200万辆大关。

 

 

上汽通用面临的挑战

 

2017年是上汽通用发展的分水岭,此后上汽通用的销量开始减少。

2020年,上汽通用的销量是146.7万辆;

2021年,上汽通用的销量减少至133.2万辆;

2022年,上汽通用的销量为117.0万辆。

500

 

上汽通用销量减少的原因:

1、上汽通用缺少SUV产品,错过了中国SUV市场高速发展的红利期。

2010年前,中国乘用车市场传统轿车占比70%,SUV占比百分之十几。但是从2010年前后,中国市场SUV的销量增速显著高于轿车市场。

在那一波SUV的大牛市中,上汽通用由于缺少合适的产品没有吃到这个红利。

此后上汽通用在SUV上费尽力气,却收效甚微,新推的车型不走量,曾经热销的车型也不复往昔。

500

 

2、三缸发动机策略失败

为了达到更高的排放标准,通用开发了三缸发动机,但是三缸发动机并未得到中国消费者的认同,导致上汽通用更换三缸发动机的策略失败。

英朗曾经是别克品牌最受欢迎的车型,在家用轿车市场上曾经长期坐稳销售冠军的宝座,但是在改换三缸发动机后,英朗的销量一跌再跌。

上汽通用在2020年重新推出了搭配四缸发动机的英朗典范车型,英朗的销量一时有所回升,但英朗的产品形象和市场地位,依然遭受了短期内难以消弭的损害。相较之下,竞争对手大众朗逸和日产轩逸,则依然保持月销3万辆以上的成绩。

上汽通用“三缸战略”的失败,并非技术层面的错误,问题更多出在市场和营销层面。

 

2017年后上汽通用的发展为什么会变得困难?

根本原因是中国的汽车市场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第一是中国汽车市场饱和,而且国际汽车巨头全部都参与到中国市场的竞争。

第二,通用产品的竞争力下降。

第三,通用汽车在电动化过程中步骤迟缓。

 

 

上海通用项目的价值

 

上海通用项目对于上海乃至国内汽车工业发展意义都是巨大的。

 通过中外合资的方式,我们引进了国外的先进技术,并且消化、吸收及国产化攻关,加速了国内汽车工业的技术进步,并带动了国内汽车工业体系整体制造技术和产品水平的大跨越,缩短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促进了我国汽车产业的升级。

 上汽集团与通用的合作,最重要的一方面是提高了零部件的国产化水平,另一方面则是提升了自主研发能力。

 

500

上汽集团与通用的合作,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事件,对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和中国汽车工业技术的形成都有重要意义。

上汽通用的发展经历也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中国的汽车工业从一个弱小的儿童成长为全球汽车工业的巨人,2023年的汽车产量超过3000万辆。

更重要的是,中国汽车工业的技术能力发展起来了,中国的自主品牌已经逐步发展壮大!

500

 

 

参考资料:

1、《上海汽车工业五十年》

2、《我的汽车生涯》,陈祖涛。

3、《饶斌传记》

4、《上海汽车工业志》

5、《陈祥麟:上海汽车产业的曲折合资路》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