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文追到天文,中华文脉的瑰丽奇伟风貌必将被逐步揭示
从人文追到天文,中华文脉的风貌必将被逐步揭示
自天文衍生人文,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特色。从人文追到天文,中华文脉的瑰丽奇伟风貌必将被逐步揭示。社科院冯时教授就是其中活跃在网络科普界的先行者之一。
而后来者的队伍正在不断壮大,真正的文化自信也正在到来。
拙作《文脉蠡测》颂曰:
玄冥之悠远,至大无外、至小无极;
造化之万机,乾坤 呈象,地域 有形。
人者 生而为灵,仰观俯察,取象 比类。
远取诸物,近取诸身;
文字 符号 以 为名,推理 论述 以 为辨。
幻化 之 为妙,可度量、可数算。
于是 天机 外表, 度、数纷呈。
然则 度、数 相推,岂非 人 功?
故而 作仪器,因而 制算法;
以通 神明之德,以类 万物之情。
古语有言:文以载道,文以昌明, 岂不信吁?!
《尚书》开篇表述天文到人文:
文化自觉渐入佳境:
1、人文不明看天文,越古早越需要看天文
绿松石龙的解读者虽是民科,那也没辱没上海交大肄业的出身。
2、民间天文历算的顽强传承
栾来宗,在《天文与农时》中,对历年的天象、天气、物候和农作物的丰欠等,作了大量的记录。在星象方面,以黄道十二官为标志,记下了金、木、水、火、土五星各时期的位置,以恒星结合月影长短测定了各年度月亮回归方位与旱涝;物候方面,记录着每年杏花开放、白杨吐穗、蜜蜂蝙蝠出洞日期,天气异变时的动物征兆,丁螳掩洞、蚂蚁搬家、蛇过道等等。至于天气记录尤为详尽:晴、阴、风、雨、雷、电、雹、雾、霜、霰,大小不漏,时间、程度、风向一一标明,前后计四十余年,直至生命最后一息……
而继承祖父遗志和发扬家学的栾巨庆先生,则正式将家学集大成力作 版行于世,当然这也有赖于国家彼时的学术包容和对自身文明的温情自信,也有赖于彼时同好者的奔波经营。
3、后生可畏
B站UP主“周鹏说历史”不是随随便便的作为传统爱好者去附庸风雅,乃是有家学传承,是难得一见的肯下功夫追求本质知识人。即使其结论偏差也不排除方向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