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育儿模式的弊端--巨婴问题再分析
自恋问题产生于童年时期,比如儿童1.受到虐待、忽视,2.被溺爱骄纵。东亚传统的严父慈母育儿模式恰好满足这两个条件(它们的效果不会中合而会叠加)。可能家长初衷是好的,实际效果却不是这样。儿童缺少客观看待自己的意识,没有主见。脱离客观实际的吹捧使其自大,贬低使其自卑。这样扭曲了很多儿童的社会观,所以有“巨婴”问题。表现在心态幼稚,比如中美关系好的时候,崇洋媚外,妄自菲薄。对社会的要求理想化,接受不了现实问题。只会抱怨说风凉话(少量没问题,过度会产生传染性),依赖性强,没有发挥能动性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努力。中美关系恶化的时候,又走向另一个极端,逢西必反,包括西方前人提出的一些经典理论、观点。以前媒体动辄提反思,现在一听到就反感。对于海外移民(包括蜜月期出去的)的总体态度也从向往羡慕转为鄙视不满,非常不理智、情绪化。
父母本意是帮你应对生存压力,但是他们怕你走歪路,采取红脸黑脸(恩威并施)、pua这类手段对付你的顽劣任性,而不是说实话(可能有时你能理解,有时理解不了)。没意识到欺骗的副作用,孩子不仅仅是父母的对手。讲道理和pua可以结合起来,更精准地选用,慎用pua。即使不得不用,适当的时候也应该让孩子明白,避免出现认知偏差。
东亚国家npd问题很常见,好面子,羞耻感强,功利浮躁,求知欲和精力不足,优点在于他律作用强,治安、舆论监督效果较好等等(但人前人后两张脸的情况较多);西方人自知之明方面较强,不会把别人的批评视为威胁,但是有些人自律性不够的话,他律又过于依赖法律,也容易出各种问题。
npd家庭成员关系较冷淡,父母无法客观看待育儿竞赛结果,渴望孩子能将来出人头地以回报自己的付出(其实是饮鸩止渴),但为了体面不表露出来。自信心的基础是认识客观的自己,npd患者的人设和现实存在落差,自卑易妒,缺乏自省能力,无法接受别人指出自己的问题。了解npd极度好面子的特点,可以帮其他人避雷,在保持一定距离的前提下互助、交流,比如谈论和ta无关或者不至于引起妒忌的东西。
感觉自我膨胀是人的天性,人一生都需要与之对抗,一不留神就会失足。过去我们的说法是骄傲自满。泛滥的鼓励会削弱孩子的进取心,精力用在对抗膨胀上。或者每前进一小步都等别人鼓励,过度鼓励会成为前进的绊脚石。
npd(自恋型人格障碍)程度有区别,基本矛盾是自负与自卑,显性npd会试图隐藏自卑感,隐性npd则隐藏自负。隐性npd可以通过将自负投射到喜欢的人或崇拜的偶像身上(近似神化),让自卑的自己想接近、互动却自残形愧;显性npd则应该接近和自己截然相反、鄙视厌恶的人,让自大的自己看到自卑的自己后怀疑人生。如果很难实现,不妨试着借助心理医生的帮助想象一下。意识到问题后,可以通过独处减轻羞耻感并反思。
困惑、抑郁情绪这些看似消极的东西也有积极面。包括人身上看似不体面的兽性,虽然导致霸凌行为,也是勇气和血性的来源,都不宜过度回避、压制,人是矛盾的综合体。不知足虽然让人不幸福,也意味着进取心。缓解了自己的生存竞争压力之后(这是本能,不是自私),人为了摆脱无奈感,出于同情心,会追求自由、平等、主动性等等体面、理想的东西。人能兼顾眼前需要和长远利益,是因为同时具有兽性和理性,二者均不可过度压制或放纵。但是如果受成长经历、环境影响,人的三观出了问题而走极端,太理想或太现实,要么变成伪君子、两面派,要么违法乱纪,自私自利。西方之所以废除死刑,是因为理论上人的三观认知都是可以纠正的。如果大部分能纠正,即使少数人继续犯罪,权衡得失也可以接受。至于目前的纠治水平是否足够,要另当别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