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贴生育与计划生育的思维一样?
转自公众号“何亚福园地”(id:heyafugarden),作者何亚福。
原标题为《补贴生育与计划生育的思维是一样的吗?》
1月18日,凤凰网刊登了经济学教授李井奎的一篇文章,标题是《中国人口再次负增长:为何补贴100万,年轻人也不愿生娃?》(以下简称“奎文”)。看了之后,我感觉奎文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有必要加以分析。
一、育儿补贴是否有助于提高生育率?
首先,奎文在开头引用了一个网络段子:“最近有个平台有一个热烈的讨论:生一个宝宝补贴100万,你们愿意生吗?回答的人数超过2000人,其中有一个回答最逗:生是会生的,但不是现娃,而是期娃,政府得先付个20万做首付。而且还不保证最终交娃,也就是可能会出现烂尾娃。”
奎文的标题“为何补贴100万,年轻人也不愿生娃”就取自这个网络段子。看来奎文是把段子当真了。到目前为止,各地出台的育儿补贴政策,即使是最高的金额,也远远不到10万元,更谈不上补贴100万。不知奎文有什么根据认为“补贴100万,年轻人也不愿生娃”?
那么,育儿补贴是否有助于提高生育率?下面我们来看看事实和数据。
先看中国的情况。四川省攀枝花市是国内首个发放育儿补贴的城市。2021年7月28日,攀枝花市公布《攀枝花市关于促进人力资源聚集的十六条政策措施》,其中规定,对按政策生育二、三孩的攀枝花户籍家庭,每月每孩发放500元育儿补贴金,直至孩子3岁。
2022年10月31日,攀枝花市副市长唐忠柱受访时介绍,截至目前,全市已兑现2021年度符合条件的650名新生儿育儿补贴金95万元,648户家庭享受到了政策带来的红利,预计2022年享受育儿补贴金的家庭将超过2000户,兑现育儿补贴金大概1000万元。政策实施一年来,全市出生人口数量较政策实施前一年增长了1.62%,其中,能够直接体现政策实施效果的二孩出生增长了5.58%;三孩出生增长了168.40%。
“三孩出生大幅增长,是国家从2021年5月起实施全面三孩政策与我市育儿补贴金政策效应叠加释放的一个结果。对比分析两年出生人口数据表明,我市群众的生育积极性在育儿补贴金政策的激励下有所提高,政策实施取得了初步成效。”唐忠柱说。
不过,我认为攀枝花的育儿补贴金额太少,对于提升生育率的效果很小。
再看欧洲的情况。根据OECD(经合组织)的数据,2019年主要南欧国家和北欧国家用于育儿补贴等家庭福利开支占GDP比重以及总和生育率分别如下:
南欧国家:
意大利:家庭福利开支占GDP的1.87%,总和生育率1.27
西班牙:家庭福利开支占GDP的1.48%,总和生育率1.23
葡萄牙:家庭福利开支占GDP的1.68%,总和生育率1.43
希腊:家庭福利开支占GDP的1.77%,总和生育率1.34
北欧国家:
瑞典:家庭福利开支占GDP的3.32%,总和生育率1.70
挪威:家庭福利开支占GDP的3.28%,总和生育率1.53
芬兰:家庭福利开支占GDP的2.89%,总和生育率1.35
丹麦:家庭福利开支占GDP的3.31%,总和生育率1.70
可见,南欧国家的家庭福利开支占GDP比重普遍比北欧国家低,总和生育率也较低。北欧国家中,芬兰的家庭福利开支占GDP比重是最低的,生育率在北欧国家中也是最低的。这说明育儿补贴的金额越高,越有助于提高生育率。梁建章老师做过一个关于生育率和育儿补贴的相关分析,结论是,国家每多拿出1%的GDP用于补贴生育,生育率就会提升0.1。
当然,要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仅仅发放育儿补贴还不够,还需要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减轻家庭的教育负担等。
二、补贴生育与计划生育的思维是一样吗?
奎文在第一小节谈到当年的计生工作给他的村民带来的痛苦。可以说,奎文的最大价值,就是讲述了当年计生工作的情况。这些情况,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了解。奎文所讲的类似这些事,我小时候也曾耳闻目睹,这是我多年来一直主张放开生育的原因之一。
但奎文在第三小节说:“今天主张补贴生育的人,与当年主张计划生育的人,他们的思维并没有什么根本的区别。”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理由如下:
第一,当年主张计划生育的人,是把人口看作是负担,认为人的价值是负数。而主张补贴生育的人,是认为人的价值是正数,也就是说,在通常情况下,一个人一生所创造的价值大于他(或她)所消耗的价值,正因为如此,人类社会才会越来越进步。
第二,当年的计划生育是以惩罚为主,而补贴生育是以奖励为主。惩罚与奖励,难道是一样的吗?
第三,英国、法国、德国、瑞典等欧洲国家都没有实行过计划生育,但这些欧洲国家都补贴生育。谁能说这些欧洲国家补贴生育与计划生育的思维是一样的?
链接阅读:
补贴生育是用不生孩子家庭的钱补贴生孩子的家庭吗?
作者何亚福
到目前为止,大多数欧洲国家以及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国家普遍实行补贴生育的政策。近年来,随着中国生育率不断下降,国内许多地方政府也陆续出台了补贴生育的政策。
但有不少人对补贴生育提出质疑,下面我就列出一些比较典型的观点,并分析这种观点是否有道理。
有人认为,补贴生育与过去的计划生育思维模式是一样的。
我认为,补贴生育与过去的计划生育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因为按照过去的计划生育政策(尤其是独生子女政策),家庭没有生育自主权,那时很多夫妇想生二胎,但迫于计生政策压力而不敢生二胎。而实行补贴生育,每个家庭仍然有生育自主权,一个家庭生不生孩子,生多少个孩子,都由家庭来自主决定。
有人认为,补贴生育是用不生孩子家庭的钱补贴生孩子的家庭,这不公平。
事实上,用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部分来补贴生育,并不完全等于用少生孩子家庭的钱来补贴多生孩子的家庭。根据财政部公布的数据,2022年财政收入(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37万亿元,财政支出(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6.06万亿元。从财政收入的来源来看,个人所得税仅占财政收入的7.3%。并且,在个人所得税的收入中,既有来自丁克家庭和一孩家庭的,也有来自二孩家庭的,还有来自三孩及以上家庭的。
这26.06万亿元财政支出中,从支出科目情况来看,包括教育支出、科研支出、文化体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卫生健康支出、节能环保支出、城乡社区支出等等。国家财政本来就是从全体公民收来的钱,来用于各种利国利民的支出科目。在低生育率的情况下,提高生育率就是利国利民的,所以把补贴生育也作为财政支出的一个科目,是公平合理的。根据经合组织的数据,法国2019年用于补贴家庭和育儿的福利支出占当年GDP的3.44%。
国家财政应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但不等于说,每种财政支出科目都要使全部人得到直接利益。例如,国家财政支出有一部分是用来资助高等教育了,那么,不上大学的人就得不到这项财政支出的直接利益了。同理,如果实行补贴生育的政策,那么,不生孩子的家庭就得不到这项补贴了。但在一般情况下,多孩家庭在孩子长大后参加工作对国家财政所做的贡献,大于不生孩子的家庭,所以补贴生育是公平的。
事实上,虽然补贴生育孩子的家庭,对不生孩子的家庭没有直接利益,但其实是有间接利益的,因为生育率越低,养老负担越重,将来的养老金也贬值越厉害。可以说,不生孩子的家庭将来领的养老金有一部分是来自于多孩家庭所纳的税。所以,在社会养老的情况下,国家财政分担育儿家庭的一部分养育成本,这是公平的。正如梁建章老师所说:“税收制度和社会养老制度实际是多生孩子的人补贴了不生孩子的人,补贴生育只是纠正了这种不公平。所以补贴生育是公平的。”
有一些所谓的“奥派”学者反对发放育儿补贴,但他们支持为育儿家庭减免个人所得税。
我认为,对育儿家庭发放育儿补贴和减免个人所得税,这两种方式都应该并行不悖。也就是说,对收入较低的家庭发放育儿补贴,对收入较高的家庭减免个人所得税。中国目前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是每月5000元,如果只是对育儿家庭减税而不发放育儿补贴,那么个人收入没有达到个税起征点的育儿家庭就享受不到育儿福利,只有那些个人收入较高的育儿家庭才能享受到育儿福利。所以,如果只是对育儿家庭减税而不发放育儿补贴,这种政策只对富裕家庭有利,而对贫穷家庭不利。
社会化养老与社会化养幼
现在世界上有很多国家(包括中国)已经基本实现社会化养老。我国《社会保险法》规定:“职工应当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由用人单位和个人缴费以及政府补贴等组成。”
有人提出质疑说:“我退休后领的养老金,是来自我缴纳的养老保险费,怎么能说是社会化养老呢?”
这种观点错在哪里呢?错在他没有认识到,养老金(货币)本身并不等于社会财富,用养老金所购买的产品或服务也需要当时的劳动人口提供。财富是劳动成果,是具体的产品或服务,而货币不过是财富符号。如果社会上没有任何财富,那么货币什么也买不到。而社会财富是由正在工作的劳动者而不是已经退休的老年人创造的。如果货币本身就等于社会财富的话,那么一个国家什么都不用干,就专门印钞票好了。一般来说,产品和服务并不能保存几十年。举例来说,一个年轻人今年生产了一万公斤粮食,但他消费不了这么多粮食,因此他打算把一部分粮食储藏起来,等他老了再吃。但等这位年轻人老了之后,他吃的只能是当时的劳动者生产的,而不是他几十年前储藏起来的已经变质的粮食。
假设一种极端的情况:某个国家所有年轻人都从此不生孩子,并且所有年轻人都缴纳养老保险,那么,当这些年轻人到了法定退休年龄(不论是60岁还是65岁还是多少岁)退休之后,开始领取养老金。虽然每个退休的老年人都能领到养老金,但他们发现社会上的商品少得可怜(因为绝大部分人都已经退休了,几乎没有工作人口),服务业也非常萧条,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商品价格还是服务价格都高得惊人。
所以,当你退休后领取养老金的时候,如果创造财富的年轻人比领取养老金的人还少得多的话,那么养老金就会大大贬值了。因此,一个人可以不依靠自己的子女来养老,但所有老人则必须依靠所有劳动人口来共同养老。
在目前中国,已经有社会化养老了,但总体上来说还没有社会化养幼,生育和抚养孩子的成本主要由家庭承担,这是导致生育率不断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