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最近的经济情况和舆论场的大众心态
最近的这一波寒潮属实是冲击够大,但是怕是也赶不上股民们心里的“寒冷”——确实太多的不利消息和不知来源的信息动摇当前中国的股市,从不炒股的人也被当前股市的“鬼哭狼嚎”吸引到了。多空双方的博弈已经上升到了“国家队”的层面,目前中国央行的利好消息开始释放,尤其是2月5号下调0.5%的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注定要为市场提供够量的流动性用以提振股市持续低迷的现况。
当然,这里实际上已经涉及到一个所谓的悖论——为什么2023年中国的经济数据还是可以的,尤其是GDP数据;但是社会上还是出现不少的消极情绪和“温差”感知(股市最近的低迷就是典型的表现)——也就是大众感受到的和经济数据存在差距。其实,解释起来倒也不难,GDP这种数据本质上还是关注宏观的经济领域,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为什么2023年大众,尤其是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出口外贸的从业者貌似哀嚎不断,但是GDP还是客观甚至是达标的呢?这就要提到“新三样”——外贸领域的纺织品,玩具和服装被产业升级后的电动汽车,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取代,这些技术含量更高的非劳动力密集型(不需要之前那么多的人依旧可以实现同样的经济价值的生成)产业自然会给相当部分的之前的业者带来“寒冷的感觉”。
实事求是的说,大众对于GDP的关注度绝对比不上对自己生活方方面面的关注——哪怕数据再好看,自己的收入,物价水平等等才是真正在乎的。如果数据好看,但是自己的生活质量反而不如之前,当然会出现舆论里的“哀声遍地”——毕竟,好的情绪未必会散播,但是消极的情绪很容易就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和势力“推波助澜进行放大的”。
不过还是要更加立体客观,更加全面的来说中国大众的“苦日子”说到底还是和民族属性密切相关——不追求个人的享乐,不会出现群体性躺平,哪怕是内卷到极致,也不会出现懈怠和放松。说得好听是向上向善的群体性优势,说的不好听就是放弃自我成全群体。中国的舆论场出现最多的对比就是美欧人的享乐,甚至不少欧洲国家的收入看似很高,但是当地的物价更高(甚至享受到的生活和中国老百姓都没得比),却还是可以做到“吃喝玩乐,享受至上”,最起码“活得不累”。而中国人看似有钱了,为什么还是那么累呢?这个其实和经济上行放缓关系不那么大,当然也是成正比。中国人一切都在向“自有房车,自由足够的经济存款甚至是养老”看齐,有了房还想要更好的,孩子的教育需要向更好的人群看齐,乡下的进城,城里的出国,出国的回国到一线城市。穿衣吃住,课外培训,成绩技能都是在“群体性的对比中过度竞争(内卷)”,几乎所有的人,哪怕是新时代的年轻人,骨子里实际上也根本做不到自己嘴上“追求做自己,不再像父母亲那一辈‘鸡娃’”。最起码笔者见到的身边的所谓思想开明的年轻父母没有一个做到让自己的孩子“不那么累,不要像自己过去那么累”的——反而是现在的孩子越来越累。条件变好了,人更辛苦了;经济数据不错,大众却感受不到那么好,这其实根本不是单一变量和因素就可以决定的。
中国人追求集体主义,追求更好的生活是无比正确的,但是问题是这个心态需要不断适应经济上行放缓的大背景——过去几十年的经济腾飞让中国达到了今天的成就(GDP世界第二大,更为客观的购买力平价则在2014年就已经是世界第一了),而且实际上群体性的内卷也带来国家的持续的发力,追求国家层面的新成就。其实,当各位在抱怨的时候,可以回过头看看自己享受到了多少的好处——交通便利,支付便利,物价低水平(这一点和美西方发达国家对比就知道了),世界上哪个国家可以享受到拼多多的价格,京东顺丰的运输速度,高铁出行的便捷和安全,市场上持续稳定供应的物美价廉的菜品,肉品等等。再说到国家保证的水电气网等等超值的服务。中国的老百姓绝对是享受到最实惠,最物美价廉的公共产品供应,最安全的社会环境。这些大众习以为常的可是在绝大多数国家享受不到的。
当然,中国也有自己的问题,甚至很多,国家的体量和规模在这里摆着,100个普通欧洲国家的加和,放在现实中也在一个中国等同于整个欧洲,因此我们需要看到的是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问题,面对的挑战,错综复杂的内外事务,以及如何适应自己世界超级大国的地位等等。如何兼顾宏观和微观,确实很考验中国的执政团队。要知道欧洲那些所谓的发达国家,没有几个不是乱的一团糟的,老百姓的福祉到底是在纸面上得到了保障还是在实际中真就如此,怕是虚虚实实,不敢从哪一方确定——吹捧美西方制度好的,人权福祉的基本都是没出国的,在自己家跪舔的(当然这群人有不少是美西方远程养殖的),但凡是真切感受一下美西方的所谓“好处”都会有不同的“落差”。当然,中国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比如住房和教育的成本过高,而且老百姓又对房子的追求近乎痴狂(当然这和房价上升,和经济高度捆绑导致结构不合理密不可分);再比如为何中国人疯狂赚钱存款,说到底社会的保障体系,尤其是看病养老确实存在制度上的不足,让“后顾之忧”还是广泛存在,老百姓做不到极少数高福利国家的“高枕无忧”,只需要“及时行乐”的“个人享受主义至上”也就不可能在中国存在了。
一切事物都有两面性,抱怨国家绝不可取,尤其是国家远比大众想象的更加追求上进(笔者一直强调,中国的发展不仅要在改善内在发力,更需要和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对比,需要和美西方对比,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除了要放在老百姓身上,更需要在制度层面超越资本主义,因此国家的压力和动力都是足够的),我们根本不用怀疑;南美国家政权可是放纵老百姓追求享乐的,但是结果呢,做不到北欧国家的高福利和持续保障,国家经济崩溃;当然,北欧国家的高福利又都是好的吗?养出的懒汉人群,滋事生非的群体,甚至是社会的低效率也导致很多负面效应产生,还有高税收等等。中国人很累,很辛苦,这是民族属性,也是我们的优点,也是我们的缺点,也是我们的特点。相比较东亚国家,中国人怕是比日本人和韩国人不知道要可以享受多少更多的好处了——当然,这里不仅是所谓的地大物博带来的资源,更主要的还是国家制度和强大主权。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日韩以及美国控制下的日韩在人民福祉的保障上,国家民族的未来上,绝对是比不上中国的,即使它们是美西方定义下的发达国家。
总而言之,不管是未来经济保持高附加值,中高速增长,还是为了实现经济结构的改革和转型,以及打击贪腐,阵痛肯定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深知国家是带领大众往更好的方向发展,且不断实现新成就,人民和国家都更有希望和光明的未来,这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