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冤冤”相报何时了:是谁在大屠杀?

作者   sx天之涯

引言

1939年8月14日,在上萨尔斯堡会议,希特勒把奥斯曼帝国对亚美尼亚人的大屠杀,当作自己决定屠杀犹太人的理由。

希特勒在会议上说:“成吉思汗屠杀了无数的妇女、儿童,但历史只会记住他创建了一个伟大的帝国。我们这样做(大屠杀),同样也是为了建立一个伟大的第三帝国。毕竟,谁在今天还会谈论那场针对亚美尼亚的灭绝行动呢?”

然而,鲍曼在他的著作《现代性与大屠杀》写道:大屠杀是文明化的产物,是现代文明进程的悲剧。

换句话说,现代大屠杀与成吉思汗时代根本没有可比性!

在现代性来临的时候,现代社会在宗教信仰、社会交往和政治认同上,发展成了一种民族种族主义,这种“种族主义”,通过社会工程的运作,从而铲除社会中“非我族类”的部分,优化本国民族的种族,就像“园丁铲除杂草”一样。

对人的“铲除”,历史上有很多方式,比如种族歧视、隔离,审判、放逐等等,而最极端的形式,就是大屠杀。

让我们把时间拨回第一次世界大战,自1914年9月中旬以来,德国在东西战线的压力与日俱增。

9月5日,英法联军在马恩河向德军发起反攻,西线战争变成了堑壕战,德军速战速决的“施里芬计划”从此破灭。

与此同时,奥匈帝国攻打塞尔维亚,以及加里西亚的俄军,均遭惨败。仅加里西亚一役,奥匈军队就损失了35万人。

德国迫不得已,一方面从西线抽出兵力援助奥地利,另一方面,进一步对奥斯曼帝国施压,督促其赶紧对俄宣战。

亲德的奥斯曼三巨头之一恩维尔帕夏,与海军大臣杰马勒帕夏秘密商议之后,命令“戈本”号与“布莱斯劳”号舰船炮击俄国黑海港口。之后,俄国向奥斯曼帝国宣战。

随后,俄国经高加索地区进入安纳托利亚东部。俄国人信心满满地认为,英、法、俄三国三面夹击,奥斯曼帝国必败无疑。

让我们看一下地图,奥斯曼帝国的东南方向,英国为了保护波斯湾的石油,于1914年末占领伊拉克南部的巴士拉,随后入侵美索不达米亚,奥斯曼的士兵,在东南阿拉伯的荒漠中抵抗着英国人的进攻。

500

三面受敌

在帝国的西部,英法为了解困俄国的黑海舰队,使其能够顺利出海,于是派兵准备突袭达达尼尔海峡,从而进一步拿下加里波利半岛,打开黑海的唯一出海口:波斯普鲁斯海峡。

500

加里波利半岛

但对于奥斯曼帝国来说,如果失去了西部的加里波利半岛,就将意味着首都伊斯坦布尔将门户大开,这是帝国绝对不能承受的。

500

达达尼尔海峡与加里波利半岛

总之,对于奥斯曼来说,达达尼尔海峡是帝国生死存亡的关键。

在面临国破家亡的情况下,奥斯曼的军队在穆斯塔法凯末尔的指挥下,以高昂的代价阻击着要在加里波利半岛登陆的同盟国军队。

在帝国的东北部,俄国是第一个对奥斯曼帝国发动陆上攻击的国家。在“戈本”号与“布莱斯劳”号舰船炮击俄国黑海港口,中断了该段航运路线后,俄国便出兵高加索地区,进入安纳托利亚。

总之,奥斯曼帝国边境线长达7500英里,其海岸线绵延经过黑海、波斯湾、红海以及地中海,西方列强分别从东南的波斯湾、西边的地中海、东北的高加索地区入侵。

俄国的自信心也由此而来。

可现实却给了俄国当头一棒,俄国军队仅仅进军15英里,便遇到了奥斯曼士兵的顽强抵抗,11月11日,仅仅过了不到10天,俄军已经丧失了40%的战斗力(俄军战死1000人,受伤4000人,另有1000人冻死)。奥斯曼帝国的士兵也死伤8000余人(1983人丧生,6170人受伤),另有3070名士兵被俘,近2800名士兵逃跑。

奥斯曼帝国这座大厦,仿佛会瞬间崩塌,而就在这个时候,在奥斯曼帝国的内部安纳托利亚的腹地,发生了一起人类近代史中的血腥事件——

数以百万计的亚米尼亚平民被奥斯曼军队强行驱离了两千年来居住的家园,他们之中最终只有一小部分活了下来,而绝大多数人被屠杀、被饿死,或是被疾病夺去生命。

这就是奥斯曼帝国针对亚美尼亚人的种族灭绝行动——大屠杀。

01

恩维尔的赌局

我们之前说过,恩维尔的一生太顺利了,1908年,他领导了青年土耳其党的革命运动;1911年,他策划了在利比亚由奥斯曼军击败意大利的战役;1913年,他策动政变,并用枪逼迫时任首相辞职;此外,他还在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中夺回部分失地,被人民誉为“国家英雄”,成为苏丹驸马,成为帝国三巨头之一。

恩维尔是1881年出生,1913年他才32岁啊,32岁的年纪,遇到这样的经历,恩维尔相信他的人生注定“所向披靡”。

可是,实际情况是,之前的一切荣耀,都建立在他的对手太弱的前提下,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却成了他的噩梦。

当俄军和奥斯曼军11月初步交火之后,双方陷入僵持。

双方都认为这个冬天不会有战争了,毕竟,安纳托利亚东部峰峦叠嶂,公路稀少且路况不佳,车辆在冬季更是无法通行。山区海拔逾3000米,冬季积雪深度达1.5米,温度可降至零下20度——这种环境下生存都难,更别说战斗了。

可恩维尔相信自己,他赌俄军准备过冬而无心恋战,从而打敌军一个猝不及防。

1914年12月22日,恩维尔下令,让他最爱的奥斯曼第三军团,丢掉沉重的背包,只携带武器与最低限度的备用弹药,食物也只能带配额的一半,对俄国的萨勒卡默什进军。

恩维尔自信的对着士兵们说:“我们的补给地就在前方”。

果然,俄军准备不足,奥斯曼军势如破竹,不断缩小对萨勒卡默什的包围圈。可是,恩维尔一定没看过拿破仑的历史,不知道俄罗斯人最强大的武器就是冬天;或者他以为自己可以“战胜”冬天。

这个第三军团,之所以是恩维尔的最爱,是因为这个军团从恩维尔第一次发动起义的时候,就带领的这个军团。这个军团原来是驻扎在巴尔干半岛上的色雷斯地区的,也就是萨洛尼卡。

大家可以看地理位置,一个是西南部的萨洛尼卡,一个是东北部的高加索山区,这天气反差是相当的大。

12月末,一场暴风雪袭来,高加索山区的士兵们,身穿轻薄的军服,没有外套御寒,而暴风雪在短短3天时间内便覆盖了46英里路。军队没有帐篷,没有食物,没有御寒的衣服,天亮时经常发现士兵们围躺在熄灭的火堆旁,早已没了呼吸,他们的尸体被冰雪冻得发黑。

超过三分之一的士兵就这样死在了去往萨勒卡默什的路上。

终于,奥斯曼军队到达了萨勒卡默什城,恩维尔坚信,他那饥寒交迫的部队离最后的胜利只有咫尺之遥。

结局就不用再说了,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说,人类唯一能从历史中吸取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都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一支厉害的足球队,如果“体力槽”为0的话,如果意志力几乎崩塌的话,如果饿着肚子没力气的话,你说这支足球队怎么可能会赢?

萨勒卡默什一役,近10万名奥斯曼士兵被送上前线,最后只有1.8万人存活下来。

恩维尔这局赌输了。

02

秘密地点

战败是需要担责的,而地处边境的亚美尼亚人,就成了背锅的人。

同时,俄国也不断煽风点火,声称大量的士兵逃离奥斯曼军,投奔俄国,其中大多数都是亚美尼亚人。

于是,一种“谣言”甚嚣尘上——“正是因为亚美尼亚人向俄军泄露了我军的位置;正是因为亚美尼亚人与敌人里应外合;正是因为亚美尼亚人在安纳托利亚东部的凡城起义,才让帝国军队到手的胜利飞走了。”

“你们亚美尼亚人图什么呀,不就想在协约国的支持下,独立建国吗,告诉你们亚美尼亚人,门都没有。”

青年土耳其党人开始考虑如何永久解决“亚美尼亚人问题”。

1915年5月26日,青年土耳其党人的内政大臣塔拉特帕夏向奥斯曼大臣会议提交了《驱逐法》,奥斯曼政府随即予以批准。该法案规定,安纳托利亚东部六行省,一百多万亚美尼亚人全部搬迁至远离俄国阵线的秘密地点。

青年土耳其党人的目标,是将亚美尼亚人从东部六个行省中全部驱逐,因为东部六省靠近俄罗斯,那里是帝国对抗俄罗斯的前线;更重要的是,要确保他们在帝国任何一个区域的人口比例都不超过10%,够不上独立建国的规模。

那搬迁到哪里呢?不知道,总之是秘密地点。早在巴尔干战争时,奥斯曼失去了巴尔干地区,巴尔干的穆斯林的难民大量涌入帝国境内,为了给这些穆斯林腾地方,奥斯曼帝国决定驱逐希腊人。

但不管怎么说,曾经那些被驱逐的希腊人还有一个现成的去处——希腊。而亚美尼亚人所谓的秘密地点,却是人间地狱——大屠杀。

当然,表面上肯定是要迁移,那么目的地是哪里呢?是帝国的代尔祖尔省,去往代尔祖尔的路,从帝国东部六省最近的地区,到代尔祖尔也得走上四百公里以上,而最远的地区要近上千公里。这就是他们所谓的“战略转移”。

代尔祖尔在哪呢?在今天叙利亚的东北部,而叙利亚与俄罗斯边境的距离位置……

500

代尔祖尔

这几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是让亚美尼亚人徒步,从他们的城市走到代尔祖尔,而且缺衣少食。

更糟糕的是,负责执行这次行动的,除了奥斯曼帝国的士兵,还有由库尔德人组成的皇家骑兵队——“哈米德耶”。

03

大屠杀

1908年,青年土耳其党人推翻了苏丹哈米德二世,这让亚美尼亚人对青年土耳其党人充满了期待。

亚美尼亚人觉得他们的好日子终于到来了,他们相信立宪之后,终于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追求更平等的权利以及民族的自治权力。

然而,青年土耳其党人根本上而言,他们仍然是民族主义者,他们根本不会给其他民族自治的机会,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之后,青年土耳其党就把议会给废了,由此帝国进入了三帕夏时代。

亚美尼亚人由希望变成了失望。

不料,仅仅一年后,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打响了。奥斯曼帝国加入了德国、奥匈帝国这边的同盟国,对抗的是协约国这面的英国、法国、俄罗斯等。

自从青年土耳其党执政之后,按宪法的要求,所有的民族都要求服兵役,当然就包括帝国境内的亚美尼亚人。可亚美尼亚人信仰的是基督教,在民族主义的影响下,英、法、俄就暗地里支持亚美尼亚人建国。

战场上,一方面,亚美尼亚人大部分被奥斯曼帝国派往东北部的战场,也就是高加索山脉上对付俄国人。另一方面,俄国内部本身就有大量的亚美尼亚人。

这就导致双方的亚美尼亚人之间,必然会有间谍或者卧底进行策反工作。

500

亚美尼亚在奥斯曼的人口分布

换句话说,如果奥斯曼军队能把俄军打的叫爸爸的话,这有了间谍有了叛逃,都不是什么事儿,甚至俄国也可能拿亚美尼亚人当出气筒。可情况正如上面所说,奥斯曼军队在萨勒卡默什一役溃不成军,那么亚美尼亚人这样的叛逃行为必然会成为战役失败的借口。

可吊诡的是,恩维尔在这次战役中差点被丧命,而救他的人,从前线背他回后方大本营的人,居然是一位亚美尼亚人士兵。

不出所料,萨勒卡默什失败后,1915年春,青年土耳其党人公开宣称奥斯曼帝国的亚美尼亚人为“俄国间谍”。

1915年4月24日晚,青年土耳其党人按照亚美尼亚人协助制定的黑名单,逮捕了240名亚美尼亚重要人士,其中包括政客、记者、亚美尼亚民族党派成员、教授,以及宗教权威人物。

对于亚美尼亚人而言,4月24日晚这场针对伊斯坦布尔政治与文化领导人的逮捕行动,标志着对亚美尼亚人有组织的清洗的开端。于是,4月24日也成了国际公认的亚美尼亚种族屠杀纪念日。

据说在当时,根据命令,要消灭所有12岁以上的亚美尼亚男子。

500

土耳其的亚美尼亚寡妇们

面对这样的一个命令,一位总督表示,他需要见到书面确认函才能开始屠杀该区的亚美尼亚人。于是他被撤职,并暗中惨遭杀害。

可见,这样的命令肯定是口头下达的。剩下的是12岁以下的男子、女人和小女孩,这些人随后就被押解出城,去往代尔祖尔。

这一路上就是人间地狱,简直惨不忍睹——累死的、渴死的、饿死的、病死的、遭受士兵强暴而死的,甚至走不动的,就直接被押解的士兵开枪打死。

500

亚美尼亚大屠杀中逃亡的孤儿

这些奥斯曼帝国的士兵,一直都认为,只要消灭亚美尼亚人,奥斯曼帝国才能赢得第一次世界大战。

总之,奥斯曼帝国通过血腥屠杀,加之沙漠行进中的高死亡率,只有不到5%的人活着到了代尔祖尔。

这些活下来的人,只有部分幸运儿被穆斯林的家庭收养,大多数人被押解的士兵贩卖给了当地人,做老婆或是做奴隶。

奥斯曼帝国对亚美尼亚人的这种行动,一直从1915年持续到1920年左右,也就是土耳其青年党彻底倒台,才正式告终。

04

“新”仇旧恨‍

那你说亚美尼亚人怎么不逃呢?怎么不反抗呢?当然肯定有逃的,要不然如今国外的亚美尼亚人比本国居民还多,诸如俄国、美国等等,当然也有反抗的,比如著名的凡城起义。

但这些都是少数情况,亚美尼亚人最主要的问题,在于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

500

凡城的亚美尼亚人的抵抗

到了今天,土耳其人官方不认大屠杀。理由有三个:

1.它不是官方组织的,不是有系统性执行的。

2.没有针对亚美尼亚人所谓的这个格杀令。

3.死亡人数大概30万,没有150万,这属于一战之中正常的人员损失。

至于一些屠杀的照片,土耳其也声称这是极个别情况,而且这些奥斯曼士兵也受到了军事处罚,更别说,亚美尼亚人有一些叛徒,抓捕叛乱分子并枪杀,那都是理所应当的依法行事。

而且,土耳其人强调,这很多时候都是库尔德人动的手,与我何干。

此外,土耳其人也在反问:

“你以为就你们不幸吗?生活在那个战乱的年代,我们土耳其人和穆斯林同胞,在巴尔干战争失败后,被塞尔维亚人、保加利亚人、黑山人、阿尔巴尼亚人、希腊人赶出了巴尔干半岛,他们也一样流离失所,也一样冻死、饿死、病死,甚至被这些巴尔干半岛独立的国家所屠杀?”

“好,你们说一码归一码,那就说说厄德尔,这个厄德尔是土耳其东部与现在的亚美尼亚国这个临界的一个小城,就是这个小城,在1915年到1920年之间,你们这些亚美尼亚人在这里杀了8万土耳其人。”

500

土耳其的纪念中心

为此,土耳其人甚至在该地区竖立了一个大屠杀纪念碑,纪念一战中被亚美尼亚人“屠杀”的土耳其人。

如今,大屠杀事件已经过去了一百余年,可这对亚美尼亚人造成的伤痛,却不会因为时间而抹平,两个民族之间的隔阂,也越来越深。

2006年,一个土耳其的著名记者,叫赫兰特·丁克,被一位极端的这个土耳其青年在街头枪杀了。

他生前无数次发表文章或讲话,表达要正视历史上发生的“亚美尼亚大屠杀”,并呼吁两个民族为了达成共识而寻求对话。

结果却遭暗杀。

时间已经不能倒流,如今,亚美尼亚人曾经的故土,很多古迹都被土耳其人拆除了,这些逃亡到海外的亚美尼亚人的后代,如今想要回到祖辈的地方,却再也找不到一丝痕迹。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