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问题是政策偏左或偏右造成的?不,是结构!
非常失望地看到,如今国内的所谓经济学家还在用老套的左右叙事来解读经济问题,开方子。
今天我扔一个观点出来供大家参考。
我认为看经济,应该看结构。
就像我之前提出了经济的三相波动,现在我于此提出影响经济三个结构。
第一个:政治结构
政治结构决定你的制度成本,政治结构的出问题,会体现在官僚腐败与治理能力低下上。
第二个: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决定你的产业产值分布,产业结构出问题,会体现在产业利润分布不合理,一些产业收入低,一些产业收入高,最后从客观上导致贫富差距。
第三个:人口&文化结构
人口&文化结构决定你一个社会对于特定政治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配度,此结构出问题,你的相关产业没有相关人才来支撑,相关政治结构没有相关人与文化去支撑。
中国社会真正面临的经济问题,不是所谓政策偏左或者偏右的问题,而是这三个结构的问题。
对于左右论者,我有一个最简单的反驳:
1.经济政策偏右就能激活市场经济?非也,因为当你的经济结构高度虚拟化的时候,你越偏向右,也即是政府不干预,那么社会的经济问题就会越严重。
毕竟钱都被金融资本搞走了,实体是要饿死的。现实中的美国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华尔街的金融资本,硅谷的高科技资本薅走了铁锈带产业工业的钱,最后加大了其国内的贫富分化,造就了红脖子与白左的高强度对立。
2.同样,经济政策偏左就能解决公平问题?非也,因为当你的官僚系统高度臃肿,中央一个政策下去,拨一笔款下去,最终能落到地的又有多少呢?不也是一刀切的政策执行与层层抽利的贪污腐败吗?
结构作为一种中观的存在,是连接宏观与微观的关键枢纽。无法对结构进行优化,再好的宏观政策都难以落地;同样,再积极的微观的人的能动性都会被结构的腐化给带偏。
因此,研究经济问题,先从结构开始。上来就跟谈左右的,可以直接屏蔽。
下面具体阐述一下三个结构的性质:
政治结构
首先,我们抱怨得最多的腐败问题,本质上是政治结构的臃肿。
五级政府本质上就是一种分权体制,针对的是国家面积过大之后的治理问题。
分权能够降低中央政府的治理工作量,但也会客观增加中央政府的治理成本。政策向下必然变味,恰恰是因为五级政府对于政策往下层层落实的过程中,每一级都存在“吃差价”的现象。
中央拨一笔款去地方,最后有多少钱能落到实处?为什么没法落到实处,这不就是中间商赚差价的结果嘛。腐败的本质是什么?不就是此种中间商吃差价的行为嘛。
因此,解决政治腐败的关键在于---精简政治的结构,让中央做到相对的直接管辖,那么腐败自然就会减少很多。
而自由派公知愚蠢地认为减少腐败就是让政府少管,这种不消灭中间商的行为本质上不过是把官僚体系的腐败转移到了民间的豪强乡绅身上去,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腐败的问题。
我们的经济学家空谈政府少管,唱衰国进民退,也是没有从根本上理解官僚腐败的底层逻辑。
产业结构
其次,房价为什么会成为对大多数人的剥削?因为房地产金融化了。那房地产金融化的本质是什么?是产业利润分布的畸形。
搞实体的不赚钱,搞金融的赚钱,那自然搞实体的就会比搞金融的穷。微观上的贫富差距在中观上的呈现,正是产业利润分布的差距。
我们很多自由派公知认为,只要往右,给予民营企业更多自由,那么经济问题就一定能够解决。
但我可以反问,如果民间资本都跑去搞P2P,搞房地产,搞《征途》这样pay to win的氪金游戏了,那这个社会整体的经济会好吗?
你往一个冰淇淋模具里倒牛奶,最终能做出什么形状的冰淇淋,是你倒牛奶的姿势往左往右能决定的?还是这个模具本身的结构所决定的呢?
如此简单的道理,有些人就是不明白。
人口&文化结构
德国有着较好的全民福利,有着极好的生育政策,但为什么德国的产业越来越没有竞争力?为什么德国的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生育?
因为德国的人口结构已经脱离了大工业的需求,同时人口的高度穆斯林化,再加上穆斯林大多并不从事工业,也决定了其高素质工业人口的缺乏。
至于为什么德国人不愿意生?因为在年轻一代中,其传统的家庭理念已经被白左的意识形态给瓦解。想想绿党在德国干了些什么骚操作吧。
中国的工业之所以能够兴盛,就在于理工科教育培养出一批扎实的工程师,以及农民工吃苦耐劳的特性所造就的一大批能干事的产业工人。
这种人口以及文化结构的独特性,决定了我们工业化中对于人力资源的调配效率。
三种结构的相互作用,就是经济波动的中观本质
实际上,恰恰是政治结构、产业结构与人口&文化结构的相互作用,最终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
以此中模型观察中国,对于中国崛起我的总结是:
政治结构中强中央的特性以及产业结构中偏重实体的布局,再加上人口&文化结构中,工程师与产业工人的量大管饱以及吃苦耐劳的文化传统的综合作用,造就了我们的经济腾飞。
当然,这是内因,此外政治上融入美国体系,产业上成为美西方的下游,这也是我们在加入WTO后,作为世界工厂得以发展的外部环境。
那么当下中国的经济为何遭遇下行呢?
产业结构中,因为产业金融化的趋势,使得实体产业的利润被金融产业所剥夺(房地产金融化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进而加剧了不同产业之间的利润差距,进而导致了不同行业从业者的收入差距---这是其内因。而与美国的分道扬镳,产业升级以及新全球贸易体系的转变---这本质上是一种在全球视野下,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变,这客观上导致了那些原先依附于美西方单极霸权体系下的国内产业受到影响---这是其外因。同时,原先依附于美西方市场的需求下降,国内市场的需求下降,导致了支撑产业的产值受到影响。这从一个更加宏观整体地角度加剧了我国产业结构面临的问题。
政治结构上我们也面临着五级政府所带来的治理成本高昂的问题,特别是地方政府通过土地财政快速发展,最终又无人无产业去支付发展的债务。这使得我们不得不进一步深化中央政府对于地区的统筹规划,直接管辖能力。
同时,人口&文化结构中,我们出现了生育下降的问题,出现了优质产业工人数量下降的问题,出现了年轻人热衷于当网红,对投身实体无兴趣的问题。
三个结构板块的问题叠加,最终导致了经济不景气。
如果要破局,那也应该从这三个结构入手。
所以我们看到了中央的一些操作:
第一,优化政治结构,利用大数据、信息技术革新官僚体系的管理方式,这是为下一步精简官僚系统打下技术基础。
为什么现在不能精简?因为客观上还有这么多人口啊,你精简是要制造大量失业吗?
而在未来,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AI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在我们全社会的就业压力没今天那么大时,对于官僚系统的精简,就可以顺势而为。
第二,优化产业结构,其体现为对带有金融属性的产业进行整顿。所以我们看到了国家资本进入阿里,看到了金融业被严格监管,也看到了游戏行业的新规草案。
让资本服务于实体,这就是对于产业结构的优化。
同时,我们在全球贸易中逐渐地摆脱美国的控制,试图建立以“一带一路”为核心的新的全球贸易体系。这本质上也是一种产业结构的优化,使得我们能够拥有更多高附加值的产业,而不是让更多的产业利润随着美国主导的全球体系,流向其本土。
第三,优化人口&文化结构,这就是文化复兴实质意义,对抗的是西方白左意识形态的侵蚀。白左意识形态是对于基于民族性的主流意识形态的格式化,最终的结果就是社会族群的分裂(讲身份政治大于讲达成共识),生育意愿的降低(支持LGBT,支持个人主义)。
美国社会的问题也是出在了三个结构上:
第一,政治结构高度藩镇化,缺乏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第二,产业结构高度金融化,实体产业不振。
第三,人口&文化结构高度分裂,意识形态对立严重,白左与红脖子打得不可开交。
中美同时在三个结构上遇到问题,但至少中国的中央政府还是有能力去解决三个结构的问题的,可美国那边却根本看不到希望,只能看到两党为了选票无休止的内耗。
如果我们未来要分析中国得问题,我建议还是得从这三个结构来看。哪个结构我们失去了优化的能力,那我们就必然会出现经济上的问题。
以此模型观察中国的经济,显然比所谓左右、政府与市场、官办还是民办要深刻得多,要准确得多。
中国的经济学理论需要最基础的突破,学院里那些学阀们显然大多数没有这个能力,社会上那些民营老板们显然还缺乏此种认知。
于是乎,中文互联网上就成天尽是那些围绕左右的隔靴搔痒的蜗角之争。
说句心里话,虽然西方的社会很混乱,但他们的经济学家里是真有认真在研究经济的。我们的经济学家,虽然也有像林毅夫这样踏实做学问的,但更多都是端着西方的经济学圣经顶礼膜拜,当复读机,着实令人感到无聊。
希望我从三大结构来解析经济的思路,能给大家一些启发,助大家跳出愚蠢的左右叙事,把思维真正地提升到唯物辩证的领域。
戏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