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如此迷恋山东半岛,原因何在?

前几天,观察者网转载了这样一则报道,4月6日,山东滨州刮起大风,有“世界第一”始皇帝铜像的秦皇台风景区内,高度约19米的秦始皇铜像被大风吹倒!

一个看起来很有喜感的新闻下面还是有不少读者吐槽:在这个地方弄个秦始皇铜像无非就是个面子工程,而且偷工减料,弄成了豆腐渣工程等等。

我觉得,在山东半岛搞一个秦始皇像还是有很大的合理性的,至于材质问题,也许确实风太大了吧。

秦王扫六合,一统六国,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最迷恋东方,为何?

在这里不妨引用一下北大历史系教授李零在2010-2014年的系列演讲,让李零老师告诉你,秦始皇东巡,不光是为了搞封禅,还有“寻根”的意义。

 秦始皇是“中国的亚历山大”,但从未得到过亚历山大在欧洲享有的殊荣。因为秦朝短命,汉朝诋毁,他一直背黑锅。

500

 历史都是由征服者撰写,由胜利者撰写。周人不可能说商人的好话,汉人也不可能说秦人的好话。几千年来,儒家掌握话语权,两个大一统,周好秦坏,这个调子,是汉代定下来的。汉受惠于秦最多,但最爱骂秦的,就是它。

 《汉书·天文志》有段话:“夫天运三十岁一小变,百年中变,五百年大变,三大变一纪,三纪而大备,此其大数也。”

 这段话很有意思。一个人,生命有限,“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一般只能碰到一小变。中变,百年之变,很难碰上,也许是听爸爸妈妈讲。大变就更难碰上。

 孟子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他的意思是,从西周开国到孔子那阵儿有五百多年(西周开国,断代工程定为公元前1046年。其他异说,大抵在此前后。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距西周开国约四百九十五年),已经该出王者,该出圣人了。这就是讲大变。他说,“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年矣”(孟子讲这话是在孟子去齐时。孟子去齐,约在公元前314年后,距西周开国约七百三十二年),早该大变,他要挺身而出,“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

 中国历史,大变在于周、秦之际,有个谶言很重要,这就是司马迁四次提到,周太史儋的谶言(注意,他也是史官):

 烈王二年,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周与秦国合而别,别五百载复合,合十七岁而霸王者出焉。”(《史记·周本纪》)

(孝公)十一年,周太史儋见献公曰:“周故与秦国合而别,别五百岁复合,合(七)十七岁而霸王出。”(《史记·秦本纪》)

 后四十八年,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秦始与周合,合而离,五百岁当复合,合十七年而霸王出焉。”(《史记·封禅书》)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这四条,前三条大体相同,最后一条有错字,当以前三条为准。讲话时间,据上文纪年推算,是公元前374年,有回顾,也有前瞻,很可能是倒追其事。“秦与周合”,指周孝王封非子于秦,周人住在周原上,秦人住在汧、渭之会,是老邻居。“合而别”,指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把自己的故土扔给秦人。“别五百载复合”,指秦灭周。秦灭西周(西周君的西周)在公元前256年,灭东周(东周君的东周)在公元前249年。“合十七岁而霸王者出”,怎么读还可讨论,反正是指秦始皇。中国出了个秦始皇。

 中国的两次大一统,一次是周克商,西北征服东南;一次是秦灭六国,也是西北征服东南,怎么这么巧?原来西北有个“高压槽”,有个以骑马民族为背景的“高压槽”,就像冬天的寒流,总是从西北横扫东南。(中国历史大有胡气。秦汉以后的隋、唐也是依托关陇和西北地区而崛起。)

 司马迁说:

 或曰“东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孰”。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故禹兴于西羌,汤起于亳,周之王也以丰镐伐殷,秦之帝用雍州兴,汉之兴自蜀汉。(《史记·六国年表》)

 这话很有意思,周、秦对中国东南的征服都是从陕西出发,就连毛泽东打天下也还是如此。陕西大有王气。

 古人说,中国的王气,五百年后才会转到东南,东南没有王气,是始皇东巡,把它压住了。

 《晋书·元帝纪》说:

 秦时望气者云“五百年后金陵有天子气”,故始皇东游以厌之,改其地曰秣陵,堑北山以绝其势。

 此话见于东晋元帝永昌元年(332年)。始皇东巡有三次,分别在公元前219、前218和前210年,离永昌元年有五百多年。金陵“天子气”,就是后人说的“东南王气”(如南朝傅縡说,“臣恐东南王气,自斯尽然。”见《陈书·傅縡传》)。秦秣陵县在今江苏江宁县南,孙权改名建业,移治今南京市。

 南京是六朝(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古都,明代开国,也曾定都于此。它是南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古都。

 蒋介石的首都就在南京。

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有诗,“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秦王政称始皇帝,只有12年。这短短12年,他曾五次巡游天下。

第一次是西巡(前220年),视察陇西、北地二郡。

第二次是东巡加南巡(前219年)。他从陕西出发,一路东行,直奔山东,先去孟子的老家,登峄山,再去泰安、新泰,封泰山,禅梁父。然后巡海,围着山东半岛转大圈,这是东巡。南巡,是渡淮、泗,溯长江,去荆州。返程是走武关道。

第三次是东巡(前218年),还是去山东,围着山东半岛转。这次,他登过芝罘山,去过琅琊台,最后是经上党(晋东南)回陕西,估计是从滏口陉入,太行陉出。

第四次是北巡(前215年),他从昌黎、秦皇岛、绥中,顺着海边,北上辽宁,从东往西转,视察长城沿线。最后,从包头(九原),经榆林(上郡),返回咸阳。

第五次是南巡加东巡(前210年),他先去南郡,顺长江,去绍兴,然后顺着海边,北上胶南,再次围山东半岛转。这一次,他死在了河北广宗县。尸体从井陉口,进入山西,转道内蒙,最后从包头,沿直道返回。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全部评论 5
最热 最早 最新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