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神仙打架的华语乐坛,是多少人回不去的梦?又影响了多少人的一生?

500

眼看已经年底了,新年钟声一响,年纪最小的80后也将迎来35岁大关。35岁,一个理应成为家庭中顶梁柱的年纪,需要承担的压力愈来愈多。

80后一路走来都不容易,他们成长的客观条件,已经称得上是压力满满——

1982年,国家鼓励生育一胎,80后成为我国第一批独生子女;

1997年大学开始收费,80后步入大学;

2001开始取消分房,80后正好踏上社会;

2004年房价大涨,80后开始准备购房结婚……

所有的政策红利,总是快80后一步。

500

80后的青春大多没有兄弟姐妹陪伴,也没有丰盈的物质条件,但他们有着属于自己的幸福:每天路过音像店,都能听到乐坛大佬们新出炉的神仙单曲。

一个温知识:2003年,80后20岁左右,这一年华语乐坛盛世,好歌多到耳朵不够用。

这一年,周杰伦,带来了自己的神专《叶惠美》,其中包括《晴天》、《东风破》、《她的睫毛》、《以父之名》多首经典。

这一年,华语乐坛的另一位天王、行走的CD机林俊杰发表了第一张音乐专辑《乐行者》,宣布正式出道,一个月销量就突破了20万张。

500

林俊杰拿下15届金曲奖最佳新人奖

Twins的《下一站天后》,容祖儿的《挥着翅膀的女孩》,孙燕姿的《遇见》,蔡依林《看我72变》……全都诞生在这一年。

500

在这种音乐氛围的滋养下,80后这代人物质不一定富裕,但精神一定丰腴。

2003年一位正在读高中、被周杰伦的音乐深深吸引从而走上音乐之路的男孩,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500

电视上弹吉他唱歌潇洒极了 

杜恰小时候,对家里一个能敲出回声的黑色木匣子爱不释手,常常抱着自己摸索。与很多吉他少年不一样的是,时常抱着吉他的他在长大些才知道,这个黑色木匣子叫吉他。

此刻他一定想象不到这个叫吉他的木匣子会相伴他一生,甚至让他成为一个吉他演奏家。

500

吉他是杜妈妈在年轻时买下的,那时她有个音乐梦,因为一些现实原因的限制没能实现,但还是将这把吉他一直携带,像携带着某一种信仰,直到为人妻、为人母。

这种信仰最后传递到了杜恰老师身上。杜恰老师从小就爱音乐,上小学那几年,他偶然看到周华健在电视上唱了一首《花心》,样子潇洒极了,于是自己也拿起自己家里的那把吉他开始模仿。慢慢地,杜恰老师对吉他越玩越喜欢,后来还专门去参加了暑假速成班,学了一些基础的三和弦。

那时候,「音乐」还只是是代替电子游戏、拍卡片等嗜好占据少年闲暇时间的消遣。直到2年后,杜恰偶然间听到了周杰伦的《简单爱》,一把点燃了他的音乐热情。

500

当时国内的音乐都是以三和弦为主,周杰伦的曲子让杜恰老师耳目一新,怎么会有这样的编曲?这样的旋律?这段时间杜恰跟着了迷似的,每天满脑子都是这些歌。喜欢到何种地步呢?走在去食堂吃饭的路上都想大声唱出来。

随着对周杰伦歌曲越发的喜欢,怎么弹出周杰伦的歌变成了杜恰想要攻克的难题。

可当时这样超前的歌曲竟无人能弹,为了搞懂其中的奥秘,杜恰索性开始自己扒谱。

他把自己关在卧室里,将播放器按开又倒回,这个过程重复了无数次,只为听明白那些堆叠在一起的音符究竟是什么。像做数学算式一般,杜恰老师把心里觉得正确的音符一个个代入、尝试、演算,直到试出最类似的那一个。

就这样,杜恰老师经常一练就是一个下午,妈妈听到他房间里音乐没断过,总在房外操心地大喊“不要把手指练坏了!”

因为没有老师指导,也没有系统学过吉他,要自己完成扒谱很难。最夸张的时候,杜恰老师一个下午只能听出一个和弦。

但是,一旦把和弦成功听出来,那一瞬间的兴奋感和成就感是当今的孩子们无法体验到的,说是“高兴到跳起来”都不夸张。

肯尼音乐频道,赞70

周杰伦是如何用一个和弦渲染意境的?

杜恰老师还记得,第一次成功扒出来的歌是《心晴》,慢慢地,扒出了《回到过去》、《安静》,从周杰伦的前五张专辑到陶喆,再到后来更复杂的日式fusion,只要是感兴趣的歌,杜恰老师都会把它硬扒下来。

过程虽难,但是因为热爱,杜恰老师乐在其中,那段时间是他对自己耳朵开发最大的时期,一生都从中受益。

现在是网络资讯那么发达的年代,谱子、教学随手可得,反而会让学音乐的孩子忘记了怎么用耳朵,于是遗憾丧失了一部分学音乐的乐趣以及重要的能力。

500

如果去上班,这辈子像行尸走肉一样

杜恰对音乐的热爱不是一时兴起,那种一往而深的执着,从中学持续到了大学。

上大学后,家住秦皇岛的杜恰老师为了参加学习音乐,天天往北京跑。

500

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在那个年代,“搞音乐”这样的职业并不靠谱,他们更希望孩子能选择一个稳定的工作。父母劝说多次无果,于是,向来宠溺孩子的杜妈妈心一狠,停了他的生活费,希望儿子能改变心意。

一场无声的冷战就此展开,持续多日,最终以杜恰老师的一条短信收尾。

那条发给妈妈的短信里,杜恰老师收起嘻嘻哈哈的乐天个性,严肃认真地说:

“我一定不会去上班,如果现在去上班,我这辈子像行尸走肉一样,已经看到头了,跟现在死去也没有什么区别了。“

短信发出去,杜恰老师雷达不动地登上了前往北京的列车。没有路费,他就坐长达三个多小时中间辗转很多次的火车;住不起酒店,他就住30块一晚、呼吸都难受的地下室。

父母见他如此坚定,就再也没有阻拦。

每个人心中都有梦想,但这些梦想大多最后囿于了昼夜、厨房与爱,而杜恰想做那个对现实的挑战者。

后来杜恰决定去日本留学,给自己一次更大的挑战。

500

留学日本是个“乌龙事件”

大学时,杜恰老师买了一些押尾桑式的日本音乐书来练琴,但是,这些书要么指弹的内容太固定,要么曲子不够好听,或多或少都有让他不满意的地方。直到有天,杜恰老师买到一本叫《如何谈爵士钢琴》的书,完美符合了他对钢琴书的幻想。

杜恰老师常常弹着里面的曲子连连感叹:这和弦怎么这么帅?!

他立马萌生了向写出这本书的“大神”拜师学艺的想法,把书翻了个遍后,终于在书皮背后找到一个日本学院的名字,于是,杜恰老师他立马向校方发去了申请。

等杜恰老师人站在学校门口的时候,才发现闹了个乌龙——这个学校并不是那本书的编写方,人家只是在书皮上买了个广告。那个时候杜恰老师怎么也想不到,进入这个乌龙下报名的学院,他不但没有“竹篮打水一场空”,反而收获了受益终身的精神财富。

在这里,杜恰老师碰到了一生的恩师——吉他老师岩谷耕资郎和爵士钢琴老师今田胜。他们不单只是自己技术好,还特别懂教学,知道怎么把知识快速交给学生。他们格外注重实践,手把手地教学生弹爵士的句子,注重节奏、细节,在实践里慢慢渗透理论。

500

跟着这些优秀的老师上课,杜恰老师每天都在刷新自己的眼界,但杜恰老师优秀的视唱练耳能力,也反过来让老师们刮目相看过。

有次上视唱练耳课,杜恰老师在台下总觉得老师有个音听的不对,犹豫半天,下课后还是找到老师说出自己的疑惑。

老师重听一遍,发现还真是自己错了,不禁赞叹:

“你的耳朵比我还要好,下次不用来了。”

老师没开玩笑,从此,就再没要求杜恰老师上过视唱练耳课。

虽然耳朵开发地比同龄人都要好,但杜恰老师生怕自己的视唱练耳被上课的同学甩在身后,私底下的练习从没松懈过,得益于此,他的视唱练耳能力始终都没退步。

虽然视唱练耳很优秀,但编曲、钢琴这些方面,都属于杜恰老师的“短板”。为了弥补自己的不足,他做了个惊人的决定:花几十万,从头学习哈农。

和初学音乐的娃娃一样,坐在板凳上把枯燥的谱子一遍又一遍地弹。

“那段时间,真的是痛苦地想一头撞死在墙上。”

琴房的四面白墙把杜恰老师围住,任由几个简单的音符音阶在彼此之间撞来撞去,撞的他头脑发昏,这样一练就是半年。

肯尼音乐频道,赞217

后来,学院组织演出,杜恰老师合作组弹钢琴的师姐生病了,老师让他给顶上,杜恰老师心底发虚,最后还是被老师劝着硬着头皮上了。没想到,最后杜恰老师的表现赢得了一片掌声,努力和汗水没有辜负他。

在日本的那几年,学业很苦,杜恰老师依然感到非常快乐,他像一块海绵一样,每天都能吸收到新的知识。

500

和同学在一起

日本人治学非常严谨,练习非常刻苦,经常能看到学生练琴练到直接睡在琴房里,在这种氛围的感染下,学生基础和理论很难不扎实,音乐会自然会交代的特别清晰、严谨。

这段在音乐学院学习的日子,给杜恰老师的帮助是巨大的,大体总结的话,主要有两点:

1)提供一个系统学习乐理,学习爵士乐的机会。

确实杜恰老师在这段时间里,得到了从和声、节奏、句法、即兴演奏以及作曲等等全方位的学习。

500

2)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音乐环境。

相比之下,当时国内并没有爵士乐的土壤,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氛围,那个时候除非极度热爱,不然几乎很难进入爵士乐这个领域。

但是那时候在日本,随意走进一家便利店,都能受到广播里经典爵士乐的洗礼。

在面积可能只有一条巷子那么窄、最多肩并肩站下两个人的爵士club里,你会看到形形色色打扮的人在jam时的精彩表现。

500

截图自B站《日本Jazz bar的jazz jam Caravan+jam》

*jam:酒吧里的host乐手带着「业余人士」上台玩音乐,选择钢琴、吉他、鼓都可以。

有次杜恰老师和师哥一起去玩,突然从外面走进来两个上班族,穿着一身西装,贼帅气,把外套一脱走上了台,抱起乐器开始弹,玩的东西让杜恰老师看得目瞪口呆。

在学校,这种音乐氛围更重了。繁重的课时任务之外,每天学校5楼都会有Jam,同学们把学习到的东西活用于实践、互相刺激进步。

500

在这种环境下学习,真的是件非常享受的事情。

这也是为什么杜恰老师后来回国当了JZOnline爵士网络学院的爵士吉他主讲导师后,把课程设计得如此学院派体系的原因。正是因为杜恰老师在日本国立音乐学院学得是这一套体系,所以想要把这套他受益的教学体系传授给更多热爱爵士,想要进修爵士乐的朋友们。且做到直播课1对1进行指导,模拟随机上场的教学环境,并给出对应的指导。

500

回国竟是,把自己逼入“爵”境

本以为经过几年海外学习,回国后会有一片新的光景。

事实上,回国后的境遇给杜恰老师泼去了一盆冷水。

一来,想练好爵士乐,2年的留学生涯远远不够,当时杜恰老师的水平仍处一个期待上升的尴尬境地。

二来,每天看着互联网上优秀的爵士乐手视频,杜恰老师不禁感到焦虑:用他自己的话说:“这年头,但凡能上网,都不会觉得自己弹得好。”

在这种境遇下,找到一份薪酬理想的爵士演奏工作是很难的。

但热爱和生存是两件事,为了生活,杜恰老师把和音乐有关的行业都做了个遍:吵闹浮躁的楼盘商演,喧哗夜店的音乐演出,孩童叽喳的培训中心……都能找到杜恰老师的身影。

500

杜恰老师和朋友模仿“卖唱”自我调侃

在就业市场上辗转一圈,杜恰老师深刻得出一个结论:音乐是真的不挣钱,而冷门的爵士乐更是经营惨淡。即便如此,杜恰老师依然坚定地走在“爵”路上。

毕竟当时那么拼命挣钱,不是为了把自己留学的知识财富变现,而是继续投资学习,向强者拜师

比如,他每年都会去韩国那边一次一周左右的Summerschool夏令营;再比如,他会“暗中观察”国内优秀的爵士演奏家动态,一旦对方来到了比较近的城市,杜恰老师便登门拜访。

“学习最快的途径是向成功人士学习。”是杜恰老师信奉多年的宗旨。

这些课程学费都不低,光去一次韩国夏令营,就要花掉几万元。

很幸运,杜恰老师的努力没有白费。他在爵士路上越走越好,慢慢获得多次和国内外知名爵士音乐家合作的机会,也曾于广东电视台录制的《麦王争霸》、《越唱越响》等节目里担任吉他手。

与此同时,爵士乐还让他遇到了一生的爱情。

杜老师与杜太太两人的妈妈是多年至交,虽常常听到自己的母亲提及对方但也从未真正见过面,只是印象中有这样一个人。

某天杜太太突发奇想,打算把这个从未见过面的杜恰老师介绍给自己的同事,下班后,带着一群姐妹来到了杜恰老师表演的现场。

500

那晚杜恰老师上台,纳闷怎么有那么多年轻女白领来听表演,朦胧灯光下,有一个女孩特别漂亮。

那一刻他知道他的爱情,来了。

后来的发展跟电视剧一般,演出结束后,那个漂亮女孩来要了杜恰老师老师的微信,原来她被杜恰老师老师表演中的认真样子深深吸引。

她就是后来的杜太太。

学爵士乐的理由,又多了一个。(Bushi)

那个时候虽然需要演奏爵士乐的地方并不多,但很多需要爵士乐的club都会邀请杜恰老师前往演出。

杜老师也会时常笑着说,此时此刻是国内爵士乐入场最好的时候。

当然这绝不是一句玩笑话,现在在国内接爵士club接表演,很多乐手一场能赚到500甚至是更高的演出费用,但在别的国家很难有这样的机会。再等几年后,爵士乐手变多,中国也没了这样的红利期。

他说:“期待着大批优秀乐手的涌入,让中国爵士越变越好。”

500

简单即快乐

杜恰老师对爵士乐的理解是分阶段来的:

第一阶段:一开始爵士乐对他来说只是「装逼」,别人不懂的我懂

第二阶段:下一个阶段就慢慢变成了享受即兴的快感,密集的音符,不断地穿插在复杂的和弦之间

第三阶段:而这几年对杜恰老师老师而言,爵士乐渐渐变成一种哲学思维方式——爵士乐就是我们的生活。

杜恰老师把爵士乐的哲学,比作偶像李小龙所说的「水哲学」——爵士乐像水一样,可以随着容器的变化变成任何形状,水是最容软的,却具有水滴石穿和惊涛骇浪的强大冲击力。

肯尼音乐频道,赞40

在他眼中,爵士并不是什么独特的音乐种类,它和流行一样,那些优雅跳动的元素,也可以自然而然的融入任何一首曲子中,碰撞出新的火花。

杜恰老师老师自己的性格,也慢慢变得水一样。

近几年,他的观念越来越打开,跟靠近不惑之年的同龄人不同,他会主动接受、理解别人谈话中的新东西,他不希望固执己见让他错过任何一条很棒的道路。

当有人问他在人生哪一个时刻、知道自己wanna be的人生时?

杜恰老师老师的回答是:未来。

如今,杜恰老师仍然在寻找自我的宝贵旅程中,不设限制,积极挑战。

500

在寻梦的路上,杜恰老师老师吃瘪了很多次,越过山丘,常常发现后面还是山丘。有时会有挫败感,但是杜恰老师老师从来没有过事不如意的羞耻感。

那股对目标的坚定和向往,让他能够放下所谓面子,单纯享受音乐,不遗余力地向能接触到的所有高手虚心求教。

荷包紧张的时候,人难免会计较起投入和产出的性价比,追加投入的心难免有所动摇,但杜恰老师从没改变过拜师的想法,他觉得学习音乐“一定要耐得住寂寞。”不记得失地向上,如果过于急功近利、斤斤计较,很容易变得止步不前。

他说:“生活就像开车,先有一个大方向,然后往前看就好,如果只看着脚下、计较那小小的得失,就容易发生事故。”

爵士乐也是如此,在即兴的时候要往前看,看音乐的整个大框架,而不是盯着一个弦、一个点。

即兴的时候弹duomiso的和弦,一个升duo会很奇怪,但你随便挪一个半音,和弦会再次变得美妙绝伦。

和生活一样,犯了错没关系,不要站在原地,随便往哪里走一走,都是答案。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