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跑步爱好者最容易陷入的误区有哪些?

我个人觉得不只是跑步爱好者,很多健身已久的人,其实也不太能分得清健康与健身的区别,这经常导致有些人会运动超量,反而损害了健康。

从大众都能理解的标准来说,一个人只要身体机能正常,没什么影响生活的疾病,其实就可以说“健康”。一个健康的身体并不需要很强壮,如果我们以长寿和提升生活品质为目的追求健康的话,那么对健康影响最大的,其实是是否有较好的生活规律、工作压力大不大、饮食是否得到控制、精神状态好不好等等。

而在生活中你也能发现,很多七八十岁乃至更大年龄的老人,身体本身并不强壮,且也没有健身锻炼的习惯。你问他们为什么长寿,他们更多会说吃得好、不想事等等。这其实就算是“健康”了。

500

跑步或者其他运动,当然是可以提升身体机能的。但是,只有在身体健康的基础上,提升身体机能才有意义,如果身体本身就已经有问题,特别是这种机能受损是因为工作、作息等而导致的话,那么健身或者锻炼并无法彻底扭转身体机能。甚至,如果在无法保障作息、饮食等的情况下去锻炼,甚至还可能让身体得不到休息而受损。

500

工作累,就像猫一样好好睡一觉~

另外就是,健身或者锻炼在如今也已经是一个高度科学化的训练体系,但是从业者的素质良莠不齐。个人建议,如果要从社交媒体或者线下找到合适的教练或内容讲解,首选有体育大学或体育专业、运动医学等背景的从业者。这是因为,体育学类、运动医学类等专业至少能从科学维度讲清楚不同运动的性质、特点、训练模式等等,而相当多的野生教练很缺乏这方面的知识,有些甚至会讲出常识性的错误。在这方面,不要因为谁的名气大就听谁讲,科学知识的对错是不看名气的。

最后,就我所能见到的言论而言,无论是跑步还是其他健身的爱好者,常有这么一种观念,就是平时工作较忙较累,所以希望通过周末或者下班后的锻炼来恢复身体能力。有些人还会不断加大自己的训练量,再竖立个“跑马”的目标,希望用“突破自己”的行为进行励志。但实际上,任何运动都要适量。假如你平时上班时间短、空余时间较多,或者从事的是自媒体等自由职业,运动量可以适当加大,但如果平时工作就已经很忙,那么就不要给自己强行加大强度了。

如果用跑步来举例,那么若你一天工作在9~10个小时以上,只要能维持5~7分钟的配速、跑个四五公里就可以了,没必要非得追求进5、进4,那样反而更容易损伤身体。而假如你每天能朝九晚五,上班大半时间也在摸鱼,那给自己立个进5、跑马的目标倒也无不可——前提是有科学的训练计划,不然该受伤一样受伤。

500

过了十几岁,就不要太为难自己的身体~

还有需要唠叨的一句是,青年人的恢复能力不比少年,如果是在30岁之后才开始锻炼,更需要遵循科学的训练计划,否则受伤带来的损失就会很大。并且,之于运动员而言,最好的比赛年龄就是30岁以前,这也是因为在此之前身体机能能处在最佳状态,而在此之后他们的运动能力也会衰退。所以,普通人如果在少年时期没有较多的运动经历,就不要奢望在中年时期冲一把,只要能达到“健康”这个目的也就够了。

最后的最后,重复下开头那句话,只要身体机能正常、没有影响工作和生活的疾病,那就是“健康”。运动的价值是锦上添花,有“锦”才是最重要的。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