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上将杂谈(三)

接(二)

500

  若以曾任要职计,则65人中,有5人担任过国家元首,即黎元洪、冯国璋、曹锟、段祺瑞、张作霖。

有6人担任过国务总理,即段祺瑞、王士珍、靳云鹏、萨镇冰、张绍曾、杜锡珪。

有6人担任过参谋总长,即黎元洪、王士珍、冯国璋、段祺瑞、荫昌、张怀芝。

有8人担任过陆军总长,即段祺瑞、王士珍、段芝贵、靳云鹏、张绍曾、陆锦、吴光新、蒋雁行。

有4人担任过海军总长,即刘冠雄、萨镇冰、李鼎新、杜锡珪。  

有9人在北洋军阀灭亡后,又继续或复起在新的政权中呼风唤雨,成为显赫一时的人物,为阎锡山、冯玉祥、刘湘、刘存厚、袁祖铭、陈调元、刘镇华、萨镇冰、张作相等。这其中又以阎锡山与萨镇冰二人最为显著。前者阎锡山坐镇山西,左右逢缘,始终不倒,山西被解放军攻占后,又于广州组阁,仍膺大任,直至败退台岛,寿终正寝。后者萨镇冰则跨越四个时代,其先是在晚清任到海军提督(相当后来之海军总司令),海军副都统加正都统(相当后来之中将加上将衔),北洋时代官至海军上将,职至巡阅使,北洋军阀灭亡后又进入国民政府任海军高等顾问,退役时还再次获得海军上将高衔,大陆解放后,以其晚年,仍得入军事委员会为委员,一生经四朝,而均任高职,虽不及阎锡山那么始终显赫,却也尽得高官显位,在众多上将中,怕是绝无仅有。另外如冯玉祥、刘湘等,也是将国民政府的历史搅的硝烟滚滚的人物。   

有2人成为可耻的汉奸,即齐燮元、江朝宗。齐江二人早在北洋军阀灭亡之前便已下台,却在日寇入侵时不甘寂寞而卖身事敌,沦为民族的罪人,落得千古骂名,可怜!可耻!可憎!   

若以籍贯计,则直隶22人:冯国璋、王士珍、曹锟、李纯、王占元、陈光远、王怀庆、齐燮元、田中玉、张绍曾、陆锦、曹锳、蔡成勋、蒋雁行、赵玉珂、周荫人、张福来、王汝勤、郑俊彥、卢香亭、陈调元、刘宗纪。   

安徽9人:段祺瑞、姜桂题、段芝贵、倪嗣冲、冯玉祥、江朝宗、聂宪藩、张广建、吴光新。   

山东6人:靳云鹏、卢永祥、张怀芝、吴佩孚、孙传芳、张宗昌。  

 奉天4人:张作霖、王承斌、吴俊升、张作相。   

福建4人:刘冠雄、萨镇冰、李鼎新、杜锡圭。   

湖北2人:黎元洪、萧耀南。   

云南2人:龙济光、杨增新。   

广西2人:陆荣廷、张其煌。  

 河南2人:赵 倜、刘镇华。   

江苏2人:陆洪涛、马联甲。   

四川2人:刘存厚、刘 湘。   

湖南1人:黄 兴。   

满旗1人:荫 昌。   

江西1人:张 勋。   

浙江1人:张锡銮。   

山西1人:阎锡山。   

蒙旗1人:那彦图。   

贵州1人:袁祖铭。   

广东1人:蔡廷干。   

其人数居前三位者为直隶、安徽、山东三省,而尤以直隶突出,共22人,占了三分之一,还不包括祖籍安徽而生于直隶长于直隶的冯玉祥,若加上冯玉祥,则多达23人。   

为什么直隶籍上将远远多于其他各省,没有别的,缘于直隶乃北洋陆军摇篮之故。北洋二字,区分三个不同历史阶段有并不相同的三个概念。第一阶段,洋务运动时期,北洋或者指的是北部沿海地区,或者指的是北部沿海省份的洋务。第三阶段,大约从辛亥革命前后开始,直至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结束,北洋或者指的是北洋军阀,或者指的是北洋军阀操控的政权。而中间第二阶段,即从各省常备军编练(或从小站练兵)至北洋陆军六镇编成(或至清亡)这新式军队创练期间,北洋就单指直隶一省。换句话说,北洋陆军最早就是直隶陆军。

这样一来就好解释了,就象大顺军、大西军将领陕西人占多数、太平军将领广西人占多数、湘军将领湖南人占多数、川军将领四川人占多数、粤军将领广东人占多数一样,既然北洋陆军诞生于直隶,建军之初直隶省人参军的自然就多,日后水涨船高,升为高官的也就多了。   

排在第二位的安徽籍上将9人,虽少于占第一位的直隶许多,但其能占第二位也是有原因的。一个原因是,袁世凯本人系淮军将领,因而其建军时除主要吸收天津武备生外,还将许多淮军旧将纳入建军队伍并成为骨干。第二个原因呢,即天津武备学堂的首创者直隶总督李大人是淮军首领,故而该学堂中除了主要招收直隶青年外,也招收了部分江淮子弟。段祺瑞、段芝贵、杨善德、陆建章等安徽籍北洋军官,即也都出身于天津武备学堂。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安徽籍上将较多也就好理解了。   

山东籍上将6人,居第三位。找不出更多更明显的原因。我想主要原因是山东紧临直隶,投军方便。山东籍七名上将中,卢永祥、张怀芝等便都是天津武备学堂的学生,也都是由袁世凯在建军初期吸收进来的。靳云鹏、吴佩孚、孙传芳三人从军的起点,也是直隶。另外一个次要原因大概是因为直鲁两省风俗相近,容易打成一片,比如冯国璋用人的原则,即以直鲁二省人为亲,其所以鲁省人比较容易受到提拨重用之故。   

居第四位的奉天籍上将4人,其中三人属于张作霖奉军。张在北洋晚期曾登上国家元首的宝座,奉天籍4名上将,照理绝对算不上多。   

并列第四的福建也产生上将四人,均为海军上将,这是因为清末的海军建军主要依托于福建。北洋时期全部5名海军上将,福建籍占了4个,正应了当时那句好象叫作“无闽人则无海军”的话。   

除以上五省外,其他各省籍的上将比较分散,都在2名以下,包括袁世凯的故乡河南,也只产生了两名上将,还全不是袁的亲信,是在袁死后多年才荣升此一高衔的。   

有一个插曲,即这65名上将实际被授了67次。其中的王士珍、周荫人都被先后授了两次。王第一次被授上将是1914年8月14日,但4天后的18日,王恳请辞去而改为加上将衔,后又于1915年4月8日重新授予上将。周第一次被授上将是1924年6月7日,但到了1926年10月9日,与卢香亭郑俊彦等人一起,周又第二次被授上将。弄不明白这是什么原因,也不知周第二次荣授上将是该哭呢还是该笑。

(完)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