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主义的门槛有多低,这部电影的喜剧效果就有多浓烈
文 | 谭飞
从《保你平安》开始,大鹏的电影似乎很喜欢植入一些老歌,这些老歌与主题十分契合,就像今年年末的《年会不能停!》里让人印象深刻的《我的未来不是梦》,这首歌可以说是献给所有打工人,或是所有人的歌,尤其是片尾部分几位主演站在台上的说唱与歌曲完美地结合,看点映场时可以看得出观众们的情绪也被调动起来了。
不只是歌,还有故事主题。
如果认真解析《年会不能停!》 的话,其实在故事圆满的结局之外,许多令人发笑的情节仔细琢磨起来还是颇为大胆的。对影片中大公司的等级制度和员工工作交流时使用的“互联网黑话”,以及职场上惯常见到的一些弊病,影片都进行了辛辣的不留情面的讽刺,貌似形式很夸张,但我想这就是喜剧应有的效果。
倒是片中唯一最像正常人的潘怡然(庄达菲 饰)在公司天台上对胡建林(大鹏 饰)与马杰(白客 饰)说:
“如果这就叫理想主义的话,那理想主义的门槛也太低了吧?!”
按我的理解,这就是电影用一种寻常人的视角看待整个故事的观点。
用观众的视角看待这部喜剧氛围浓烈的电影,可能会在观看时自动切换成两个对立面,一方说:
“你看,这一切本来就在生活中存在。”
另一方则说:
“存在就一定合理吗?”
对于存在的合理性,总要有一个人站出来发声,告诉大家一个道理:
“每个人都需要得到公平和尊重。”
所以我觉得《年会不能停!》大概是今年下半年国产喜剧中较为出彩的一部作品。夸张、讽刺、隐喻和老歌,仿佛电影试图让观众在目睹了各种戏谑后提醒大家不要忘了“我的未来不是梦。”
一
喜剧的特点就是把看似不太可能发生的事情通过各种鬼斧神工的巧合编排到一起,然后让最不可能的成为可能,这个过程本身有很多因素,如暗箱操作、官官相护、趋炎附势、思想斗争等,《年会不能停!》恰恰将很多元素糅杂在一起,然后让最不可能的事情变现:
一个下属工厂的钳工被调到总部成为HR,接着在各种阴差阳错中一路坐火箭一样升至副总。这一切凭借的不是个人实力,而是周围人对钳工身份的猜测和自以为聪明的解读。我惊叹于这种故事设计之巧妙,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看似和高端CBD与现代写字楼永远不搭边的一个“俗人”能够直接和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高层领导等这些搅扰到一起。
首先《年会不能停!》角色设置的就很鲜明。
大鹏饰演的胡建林从电影开始到结束都给人一种“粗糙感”,他就不属于现代都市白领,一个在工厂打螺丝打了半辈子的工人,凭着一股莽撞劲儿在写字楼里翻云覆雨,搅扰了一些公司高层原本的计划。通过他的视角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人物,如一直郁郁不得志的HR副组长马杰和奋力工作多年一直没转正的外包员工潘怡然。
这是主人公陷入一场乌龙闹剧时得到的左膀右臂,他们有缺点吗?有。
用“反派”的话说就是“一个不招待见,一个情商不高”,“按理”说每个初入社会的打工人可能一开始想的就是认真埋头干活,然后希望自己的才华有一天被老板或领导赏识然后步步高升坐上中层管理的位置甚至更高一阶,白客在《万万没想到》里最脍炙人口的话就是“迎娶白富美,攀上人生巅峰”。然而这种原本很正常的理想在胡建林身上不存在,他是“将错就错”的产物,也可以说是部分职场领导官僚思维下的产物:
大家都看得出这个人对HR和所有工作都一窍不通,没有人提出质疑。人们因为他掌握裁员的权力纷纷和他套近乎,到最后因为猜测他和董事长的“亲缘关系”甚至让中层领导们主动在培训中按他的要求在车床上做铁锤。
这个人物稀里糊涂地成了所有人心中的“权贵”,至此,胡建林这个人物就开始“反套路”了。
他成长了,或者短暂“成长”了,适应了一段时间的“为官之道”,也开始心猿意马。直到促使他进总部的源头诱发出一场内幕交易,骨子里的正直把他终于从迷乱中拉了出来。
从“莽汉”到“新贵”再到“英雄”,胡建林可以说替很多普通人完成了一场看似荒唐实则热血的救赎,胡建林也许不能简单地归纳为“嘴替”,他更像一个“符号”,一个专属于一个时代的“符号”。
这个符号才让《年会不能停!》具备了作为一部喜剧佳作的应有品质。
二
其实夸这部《年会不能停!》同样也很为难。
因为它意味着如果观众认可的话,就等于承认现代职场中众多打工人包括中层管理者确实存在很多问题和纠结:
薪资、等级、画饼、站队和是非。
我对影片中各种“互联网黑话”倒不是很看重其表达的喜剧效果,因为在网上早已充满了对某种浮夸的、不切实际的、故弄玄虚的嘲弄。但我认为胡建林,或者说以他为代表的“时代思维”却是电影最主要的表达思想。
什么是“同舟共济”?什么是“将心比心”?什么是“共同努力”?影片在开始和结尾处颇巧妙地把名为“众和”的时代感表现了出来——
兴于1990年代末的众志成城的热血工人和2019年(故事背景)满嘴跑火车的OFFICE MAN,从“我不会放弃每一个人”的担当到“花几千万办一场年会”的虚妄。似乎对于已经经历过或目睹过时代转变的观众而言更有深意。
胡建林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对待裁员他有自己的执拗:
“人家兢兢业业在公司奉献那么多年,不给人家加薪还要开除人家?”
然而在领导层面却把这种执拗解读为“分化瓦解闹事的那帮人”。
我觉得喜剧的内核是悲剧,至于《年会不能停!》中的“年会”,围绕这个关键词衍生出的人的思想和时代的变化本身就值得回味。理由很简单——
人人都希望别人肯定自己的努力,人人也都害怕被别人抛弃。
这就是电影的深度,只是通过喜剧的包装把当今职场打工人的苦涩用笑料粉饰了一遍,我认为它的核心还是追求“公平”或者说“尊重”。
给予每个认真扎实的打工人以公平,给予每个心有梦想的打工人以尊重。而非影片里那些整天琢磨“站队”“报销”“搞小团体”和“盛赞”的油腻的领导们。
当然,反派人物讲的也很扎心,人家说“这就是人性”。同样不久后人性的光芒于年会中也在大多数打工人身上体现出来——
“我们”不是工具人,“我们”永远支持为“我们”说话的人。
这种反转的效果在“年会”这个“决战”的舞台上被演绎得让人看了热血沸腾,甚至有些热泪盈眶。至此,电影就已经超脱了“喜剧”的意味,升华成为所有还在被职场“规则”折磨的所有打工人的心声,或者说一个时代里大多数人的想法。
《年会不能停!》不可谓不精彩,不可谓不大胆。
它真的太勇了。
三
通过胡建林的陈述,似乎观众也在咂摸滋味:
“是啊,年会每年都办,一年比一年的排场大,但似乎一年比一年走形式,没了当初真实的欢声笑语,仿佛成了对领导献媚粉饰太平的走过场。”
所以我说它为什么已经超脱了喜剧本身,升华为一种足以让大多数走进影院的观众满意的好作品。正是因为它在说真话:
你看大家是不是很沮丧,很忐忑,很浮夸,很无奈?
但这一切都正在发生。每个人装作很懂的样子要论彼此之间合作的“颗粒度对齐”,心里很明白自己的未来是一场梦。直到一位很“粗糙”的人站在台上说出一番真心话。
往往最朴素的语言能说明很多问题。所有的问题却在一个亲历过“众和”起家过程的人眼中一目了然。
如果你是观众,在看到这一幕时会想到什么?可能我们见到的职场潜规则太多了,以至于看这部电影时笑着笑着就哭了。它太真实,几乎可以套用在每个很多现实场景中。
因此对于这部电影本身的原创性最值得称赞的意义在于:它完全源于生活,取材于生活。大多数观众在《年会不能停!》里能联想到自己工作中存在的现象,尤其是年轻观众。不夸张地说,喜剧电影能做到真实地“以笑为骂”很难,因为它会得罪人。但你能说电影里反映的现象不存在吗?我想这就是它最大的魅力,由此也衷心希望它上映后大获成功。
在此感谢本片的所有主演和参演,他们精湛的演技让许多不足为人道的话语真切地展现出来。对比胡建林本人去总部之前工厂为他举办的欢送会,和他成为“新贵”后迎合巴结他而设计的声色犬马,任何一个人都能看出电影想要表达的对“真诚”和“美好”的倾向。
这种情绪氛围恰恰也是我们渐渐在职场中,或者说在人生中正在失去的情感。
同样针对这部《年会不能停!》,我觉得它正如大鹏的其他作品一样,直面人们正在失去的一些应有的真诚和坦然,还是借用潘怡然的话:
“如果这就叫理想主义的话,那理想主义的门槛也太低了吧?!”
如果……仅仅是如果,如果我们把电影里的“众和”的某些行为与现实中发生的一些事情联系到一起,我认为同样在影片中,当胡建林为打工人谏言的同时,某个在公司“自愿留下加班”的女孩子的哭泣直接让影片输出的情绪达到了顶点:
我们的国产喜剧,太需要这种辛辣的讽刺感和“戏谑”感了。
尽管影片最后出现了一行字:
“本片情节纯属戏谑……”
但请相信我,当你看完这部电影后,你也一样会被“我的未来不是梦”打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