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还没完全走出萧条,是日本政府不够努力吗?

500

快则3年,慢则5年,日本的经济总量将会被印度赶超。

这是目前普遍的预测。

你可以说印度很猛。

但在另一方面,还有一个看起来更简单,却也更重要的问题:

日本的GDP在1972年超过了当时的联邦德国,成为西方世界老二。

1978年,又超过了苏联,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日中则昃”,好像说的就是日本。

到了1990年代,日本就开始陷入平庸、漫长的30年。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

日本经济30年还没完全走出萧条,是因为政府不够努力吗?

500

在这之前,日本已经被中国(2010年)、德国(2023年上半年)赶超。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过去的三十年里(1992年至2022年),印度GDP由2882.08亿美元增长至33850.90亿美元,增长了近11倍。

日本则由39088.08亿增长至42311.41亿美元,微涨8.25%。

如果从1995年算起,日本GDP甚至跌了1.3万亿美元。

说日本失去了三十年,可一点也没冤枉它。

500

日本、印度两国GDP对比(以美元计算)

万物皆有周期,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动,亦是如此。

从歌舞升平的繁荣到猝不及防的衰退,再到寒风刺骨的萧条。待一切破灭之后,积蓄的内生动力推动着缓慢的复苏。

这是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

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出口和地产两大经济引擎双双熄火,加之日本当局高估了经济的修复能力,主动加息刺破泡沫,最终造成经济的大崩盘。

从繁荣到衰退的大变局,很快完成了。

但紧接着,有如钝刀子割肉的萧条与修复,则使得日本成了“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病树”。

500

日本战后经济的发展主线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这一抽,就是三十年。

以地产为例。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日本人心中,房价可以涨到天上去。

因此,普通人热衷炒房,开发商大兴土木,地产行业一片欣欣向荣。

但生命中曾经有过的所有喧嚣,都将用寂寞来偿还。

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不动产泡沫破灭,住房新开工面积不断回落。

新建住房面积回落的同时,房价也不断缩水,即使缩水了,房子也卖不出去。

根据日本政策论坛的数据,2013年,日本有6100万栋住宅,但只有5200万户家庭。

因此,不少村镇的房子白送也没人要,只能逐渐消失。

哪怕人口持续流入的东京都市圈、大阪都市圈,房价也始终没看到起色。

500

东京都市圈、大阪都市圈的地价指数走势(1980年的指数=100)

哪怕是日本颇具竞争力的汽车产业,其产量在1990年代达到顶峰之后,接着就是一蹶不振,至今仍没有复苏的迹象。

500

1950-2022年中美德日四个国家汽车产量对比变化

产出萎靡不振的另一面,是消费能力的持续性失血。

2000至2022年,日本两人以上家庭消费支出总额下降了8%。

也就是说,假设2000年这一代的日本家庭,每年消费支出100元。等到了他们的下一代,2022年的日本家庭,每年就只消费支出了92元。

背后的原因当然是复杂多样的,可能是没钱,也可能是不想花钱,还可能是更少的钱可以买到和以前相同的东西。

500

日本消费支出的绝对量(以2000年消费支出为基数100%)

500

按照西方经济学的看法,市场经济这一“无形的手”失效时,“有形的手”就该来到台前了。

面对20世纪90年代经济的陡然转向,以及之后漫长的冬天,日本政府还是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日本政府三十年的自救,总体思路很明确:让有钱的人花钱,没钱的人借钱来花。

如果大家有钱不想花、没钱不想借怎么办?

那就让钱贬值,把借款利率打低,把存款利率搞成零。

同时,政府还要起到借钱的先锋模范作用,借国民的钱,替国民花出去。

总之,就一个思路:把消费搞起来,扩大生产,然后进一步增加投资,让国民的预期变好,实现资产负债表由缩表转向扩表,从而盘活整个经济,实现良性循环。

500

1999年,日本首次实施零利率

最有代表性的,还得数“安倍经济学”。

安倍之前的数任日本首相,为了挽救陷入困境的经济,进行了多次改革,但收效甚微。

2012年底,安倍晋三再次出任日本首相后,很快启动了所谓“三支箭”的政策组合。

第一支箭:宽松的货币政策。

安倍时期的日本央行,在国内首次推出负利率,即对于金融机构新增超额准备金实施-0.1%的利率,这也是继丹麦、瑞典、瑞士和欧元区之后又一执行负利率的经济体。

此外,日本央行还亲自下场买买买,不仅将国债的持有期限从平均不足三年延长至七年,还大大丰富了购买的项目种类,从一开始的长期国债,扩大到ETF、J-REIT(日本房地产上市投资信托)等金融产品。

500

第二支箭:灵活的财政政策。

在财政支出方面,安倍政府相对比较“中性”。

2012年至2019年,日本政府财政支出仅由97.1万亿日元升至101.4万亿日元。

500

2000年至2022年日本财政支出规模及支出结构

在财政收入方面,为了配合宽松的货币政策,安倍政府扩大发债规模,发债收入在日本政府收入中的占比持续保持在30%以上。

另一方面,为遏制投资低迷,安倍晋三选择降低企业所得税。

但他似乎选择性地忽视了同样低迷的消费,在2014年把消费税从5%上调至8%,2019年更是调至10%。

第三支箭:促进增长的结构性改革。

总体而言,就是支持中小企业、鼓励科技创新、发展出口贸易,这与一般国家的政策蓝图并无多大区别。

因此,第三支箭也是最没存在感的箭。

500

当一艘大船要沉的时候,是不会养闲人的。

面对萧条的经济,日本历届政府把能用的方法都用了,不能用的也用了,死马当活马医总比不医好。

但是,事实告诉我们,日本经济并没有迎来复苏。

哪怕颇受认可的安倍经济学,也没能实现其设定的2%的通胀目标。

500

安倍晋三是日本战后最年轻上任,也是在任时间最长的首相

甚至,一系列的救市措施,还给暮气沉沉的日本经济带来了不少副作用。

比如说最直接的体现:债务压力。

在主要的经济体里面,日本的负债率一骑绝尘。

其债务余额占GDP的比例在2020年突破200%,并且仍保持强劲的上升势头。

500

日本历年负债率的变化

尽管目前日本政府还未出现债务违约,但仍引发了一系列理论上的争议与指责,也成了各国政策制定者引以为戒、避之不及的一个负面案例。

债台高筑的日本政府,每100元的财政支出,就有接近25元是用来还债的。

而这也严重限制了财政政策的发力空间,使得政府没有多余资金投入关系国计民生的领域。

另一方面,为了尽可能减轻付息压力,日本只能把利率维持在低位,货币政策的腾挪空间也很有限。

尽管对于目前的日本来说,低利率或许是最好的选择。

但如果经济形势发生变化,日本央行不得已开启加息步伐,债务的大雷随时可能引爆。

除了债务压力,宽松的货币政策,还催生了大量僵尸企业。

日本实施的一系列极端货币政策,间接保护了很多该死不死的企业。

这些企业拿着低利率贷款,苟延残喘。

他们不再有危机感,也不想着去推动技术进步,王者归来,反而占据着有限的生产要素,阻碍新的企业进入,导致市场迟迟未能出清。

500

极低的利率政策或对僵尸企业形成保护

哪怕到了2022年,据帝国数据库公司整理统计(依据国际清算银行标准),日本的僵尸企业数量仍高达16.5万家,占比11.3%。

在僵尸企业数量居高不下的同时,日本的科技企业则在风起云涌的时代竞争中,逐渐落后。

在汽车领域,曾经的日本可谓如日中天,举目四望,没有一个像样的对手。

如今,中国车企携新能源之势弯道超车,日本车企的衰落似乎已成定局。

在半导体领域,1980年尼康推出第一台步进式光刻机,其在稳定性和自动化程度遥遥领先,吊打老前辈,曾经的光刻机领导者美国GCA公司。

而今天光刻机的执牛耳者——阿斯麦(ASML),甚至还没出生。

好风凭借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日本,已是全球半导体当之无愧的巨头,一度占据全球半导体80%的市场份额。

如今,中美之间的芯片竞争如火如荼,日本只能当啦啦队。

500

2022年全球光刻机TOP3市场份额占比情况

在互联网大潮中,日本也没讨到好处。

唯一的亮点,可能就是软银重仓押注阿里,赌对了。

但好运气只是昙花一现。

CB Insights公司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30日,全球共有1221家独角兽公司,其中美国656家,中国大陆172家,印度70家,英、德两国分别有53和30家。

而日本,只有6家。

如此观之,日本政府的努力,妥妥的吃力不讨好。

背后的原因,不仅是积重难返,更是用错了力。

其一,是日本政府过于重术轻道。

危机伊始,日本政府就打出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两张王牌,开门放水,以期遏制低消费、通缩。

500

日本一年期存款的利率变化

此后的日本历届政府,都是在两张王牌上缝缝补补,却忽略了一个核心问题:少子老龄化的社会。

没人,怎么消费?

更何况,婴儿和年轻人的消费力,明显比老年人的质量要高。

虽然日本历届政府也尝试解决少子老龄化的问题,但效果并不理想。

“白发浪潮”之下,经济要想满血复活,无异于痴人说梦。

此外,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似乎也被日本政府忽视了。

前面提到,安倍晋三的第三支箭,其实也涉及支持产业升级。

但第三支箭的目标,庞大且混乱。

更重要的是,一直到安倍晋三执政结束,也没见有好的政策出台,基本可以把它归为口号式努力。

其二,无人敢为天下先。

前面提到,日本的僵尸企业阻碍了市场的良性恢复。

其实,很多日本人都看到了。

不破不立,这个道理,相信日本历届政府也懂。

但是为什么僵尸企业还能存续至今?

因为一旦把僵尸企业一锅清了,那么紧接着就是银行巨额的坏账和汹涌的失业人群。

到时候,整个金融系统和社会系统,能否承受得住?

没人知道,也没人愿意承担。

所以,无论银行还是政府,都不敢接下这堆烫手的山芋,政府甚至撮合银行向企业继续贷款,掩盖风险。

毕竟,能被掩盖的问题,无论多大,都不是问题。

500

企业破产潮使得日本的银行接连破产或被收购

其三,日本是棋子,而非棋手。

二战后,日本的国运,始终牢牢被美国拿捏,沦为地缘政治的棋子。

当初日本泡沫的诞生与破灭,美国可脱不开干系。

哪怕这个棋子再重要,作为一个棋手,也是不会让棋子蹦到脸上去的。

日本这种棋子式的地位,天生就注定其很难自救。

美国历史上也经历过数次经济萧条,但后面几次基本都能在几年内爬出低谷,靠的当然不是运气,而是其作为“地球村村长”的实力与地位。

就拿美联储来说,其任何的风吹草动都影响资本的流向。

美联储加息,全球一起承受钱荒。

美联储降息,全球一起承受可能加剧的通货膨胀。

日本显然没有这种地位与实力。

500

美国强大的综合国力使得其民众更敢于消费,而非存款

500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时代的每一粒尘埃,落到个人头上都是一座大山。

每个人都希望生逢盛世,生活在经济的复苏与繁荣期。

但正如月有阴晴圆缺,经济的衰退与萧条,是无法避免的客观规律。

如何缩短衰退与萧条的时间,是一门高深复杂的学问。

如果一个国家三十年里踌躇不前,那么在这个国家里注定会有很多个体,用近半生来承担这份悲哀。

但愿日本失去的三十年,不会在其他地方重演。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全部评论 88
最热 最早 最新

  • 全部楼层
    往事并不如烟
    “中国自秦汉以后停滞了2000”,别给鬼谷子丢人,改个名吧。
    无知而不自觉说的就是你这样的人。
  • 鬼谷道场
    中国自秦汉以后停滞了2000年,日本这才哪到哪?路走错了是不会有好的结果的。
    “中国自秦汉以后停滞了2000”,别给鬼谷子丢人,改个名吧。
  • 风云
            别再吹日本GNP的神话了
       网上很多不懂经济学的小白很容易被砖家忽悠,典型代表就是白益民之流关于日本GNP的神话。比如经常有人指责说中国引进外资,GDP很大一部分都是外国人创造的,说中国的GDP没有意义,要比就比GNP。
       这里先明确两个概念:
      GDP=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生产税净额
      GNI(GNP)=GDP+国外净要素收入
      白益民这样的砖家犯了一个非常低级的错误,即将外资企业的销售收入全部算成投资国的GNI(GNP),但事实上销售收入中的税金、工资福利、房租、水电、原材料采购(进口除外)、仓储、物流等费用都是留在投资所在国的,这些都为投资所在国作了贡献,与投资国没有一毛钱的关系,销售收入中唯一能流回投资国的只是利润,而企业利润并非如某些人所想象的那么高,这点见财富500强各国企业利润率就能知道,大多数企业的利润率都在5%以下,2022年日本500强上榜企业利润率仅为4.7%,既然是投资就有赚有赔,比如前些年日本家电行业就全线亏损,日本投资中国的家电厂商也因亏损纷纷撤资。
           投资海外,就算能够获取利润,这些利润也都是属于资本家的(资本家们为了避税,甚至把利润直接转移到开曼群岛之类的避税天堂),与投资国的屁民们一毛钱关系都没有,资本家没有高尚到会与屁民分享利润,所以日本经济失去三十年,日本人的工资也停滞了三十年。
           因此,国际通行的衡量一国经济实力的指标是GDP而非GNI(GNP)。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甚至都不发布各国的GNI(GNP)数据。其实,各大国GDP与GNI(GNP)都相差不多,一般都在5%的范围内。2022年日本GNP为4.5万亿美元,只比GDP多0.27万亿美元。
    https://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NY.GNP.MKTP.CD?most_recent_value_desc=true
    日资在中国赚了多少年了?
  • 当年产业上被美国去势就注定现今的结局,产业一衰败,啥经济政策都是虚的
  • 中国自秦汉以后停滞了2000年,日本这才哪到哪?路走错了是不会有好的结果的。
  • 日本经济高度垄断,导致根本没啥新兴企业能冒出头来,想想连劳保手套都在本系统内解决,你还指望他能有啥创新企业啊!以前日本政府还组织产业联盟对重大产业进行协作研究。经济泡沫破灭后,各企业联合研发成了垂直管理,从销售到零部件采购一条龙!外面的企业进不来,结果逼得国外企业弯道超车,最后手里技术也就过期成了累赘。
    垄断企业为了追求高额利润,把生产企业都搬到国外,结果就是利润即便回到国内也是宁愿存起来,也不在本国投资消费!本国工人据说几十年来的工资都没啥变化!你指望他们消费,他们这么多年来没饿死就不错了!
    所谓少子化,其实就是日本人封建残余严重,把女性当成家庭奴隶,生了孩子就要自动放弃一切。结果就是面对现代社会需求和酬劳对都男女平等现实,傻瓜才愿意牺牲自己!面对不增长工资和通胀,婚姻的代价越来越高!说老实话,提高为家庭服务数量种类才是解决少子化关键!
    日本政府与其说是挽救经济不如说是想尽一切办法挽救他们这种财阀政治!投入大量资金给僵尸企业以便维持财阀在经济中的规模。发行购买大量国债用于维持财阀存款财富!
    日本在美国的阉割下,既不可能通过自主竞争占领世界市场优势地位(当年丰田汽车刹车门和半导体协议),也不可能通过投资转移剩余资本。日本所谓海外并购案,基本上都是替他老大擦屁股。比如西屋的核电站,帝国大厦等等!
  • 嵽嵲居士 是謂不能混于滑滑而能委于忞忞者乎
    缺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快乐教育。
    没有上一代人的打拼精神,不继承知识积累,哪里来工程师开发新产品?
  • xinyuan888 并非批评和否定谁,只想叙述认知。
    倭寇问题的根源:成也明治维新,败也明治维新;
    倭寇经济的出路:在美魔航迹下的自我限制,没有未来,“脱欧入夏”是唯一出路。
  • 火云邪神 删帖的羊驼
    美国太上皇时不时要割肉吃,能好的了吗
  • 小日本、小日本,真的不是骂他!体量不够大,人口不够多,没有我们那条件。我们随便刺激一个省发展都能增长不少,可日本不行啊,他就相当我们一个省,不可能做到再增长了。保持这样就不错了,别想那么多,好好过日子吧!
  •         别再吹日本GNP的神话了
       网上很多不懂经济学的小白很容易被砖家忽悠,典型代表就是白益民之流关于日本GNP的神话。比如经常有人指责说中国引进外资,GDP很大一部分都是外国人创造的,说中国的GDP没有意义,要比就比GNP。
       这里先明确两个概念:
      GDP=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生产税净额
      GNI(GNP)=GDP+国外净要素收入
      白益民这样的砖家犯了一个非常低级的错误,即将外资企业的销售收入全部算成投资国的GNI(GNP),但事实上销售收入中的税金、工资福利、房租、水电、原材料采购(进口除外)、仓储、物流等费用都是留在投资所在国的,这些都为投资所在国作了贡献,与投资国没有一毛钱的关系,销售收入中唯一能流回投资国的只是利润,而企业利润并非如某些人所想象的那么高,这点见财富500强各国企业利润率就能知道,大多数企业的利润率都在5%以下,2022年日本500强上榜企业利润率仅为4.7%,既然是投资就有赚有赔,比如前些年日本家电行业就全线亏损,日本投资中国的家电厂商也因亏损纷纷撤资。
           投资海外,就算能够获取利润,这些利润也都是属于资本家的(资本家们为了避税,甚至把利润直接转移到开曼群岛之类的避税天堂),与投资国的屁民们一毛钱关系都没有,资本家没有高尚到会与屁民分享利润,所以日本经济失去三十年,日本人的工资也停滞了三十年。
           因此,国际通行的衡量一国经济实力的指标是GDP而非GNI(GNP)。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甚至都不发布各国的GNI(GNP)数据。其实,各大国GDP与GNI(GNP)都相差不多,一般都在5%的范围内。2022年日本GNP为4.5万亿美元,只比GDP多0.27万亿美元。
    https://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NY.GNP.MKTP.CD?most_recent_value_desc=true
  • 白行
    三十年前卖掉东京的所有房子能买下美国,当年有机会,日本不珍惜。
    你觉得当时的美国人肯不肯?自由市场用来忽悠别人可以,被别人用在自己头上?帝国大厦当时卖给小日本,美国佬都吵翻天了,还买下美国
  • 看看我们自己吧
  • 日本前有美国堵截,后有中国追赶,又不像德国一样有欧盟可以依靠,产业只能被中国一点点吃掉。没办法。
    日本唯一的出路是尽快跟中国搞经济一体化。但美国那个坎不好过,也不甘心。走投无路是早晚的事。
  • 记住,
    全世界多有日本企业,这些企业的GDP,
    加起来有多少?
  • 诡法师
    把资源全用在金融和粉饰上了实体产业原地踏步甚至在倒退。
    把资源都用来填坑了。
  • 把资源全用在金融和粉饰上了实体产业原地踏步甚至在倒退。
  • 三十年前卖掉东京的所有房子能买下美国,当年有机会,日本不珍惜。
  • 上世纪90年代的名言:The cold war is over, Japan wins!

    回想起来,恍如隔世。。。
  • 和一先生 自媒体:史海密探
    乌鸦飞翔
    不说分析,只说感觉,俺们的明天更可能是日韩的今天,而不会是美帝的今天
    美国的国家策略很明显就是。 人老了,必须死。 新馆,就是典型的案例。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