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人的“啥?”和“哈?!”

500

来源:黄一刀有毒抖音

来新疆两年多,我发现我已经不会说“什么”这个词了。以前有人找我时,我会说“有什么事吗?”希望别人再重复一遍说的话时,我会说“你刚刚说的是什么,我没听清。”如果遇上很匪夷所思的事,还会吐槽两句“什么鬼”。

500

而现在,只剩下一个万能的“啥”了。“啥事?”“说的啥?”“啥玩意?”

500

从字面意义来讲,“啥”和“什么”是一个意思,适用的情况也大同小异,都是表示疑问,表示不清楚。但当它们作为口头语言,从你的舌尖跳出来的时候,两个词就拥有了不一样的质感。“什么”显得更书面、更文雅,同时也更有距离;“啥”显得更土、更俗,同时也更接地气。一个略带土味灵魂的“啥?”,把新疆人豪爽、干脆、利落的性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500

而在新疆,“啥”的进阶版是“哈”。“哈”这个字如果放在其他省份的语境中,是念第一声,hā,“记得哈!”“一定要来哈!”“帮我留意一下哈!”“好的哈!”,妥妥的软妹子风,也更有利于保护现代人在网上交际时一不小心就会被“哦”伤透的玻璃心。但在新疆,“哈”这个字一定要念第二声,há,不然,就像辣子鸡没有辣子,吃拌面没有大蒜,啃胡辣羊蹄不能用手,整句话都会黯然失色、意蕴全无。

500

关于“哈”的最生动的运用莫过于“干哈?!”,如果不加句末的“?”号,不了解新疆语境的人很可能理解为让你去干某一件事,为你加油鼓劲的意思,但在新疆,是表示问你要做什么的意思。即便在工作这种正式的场合,这个词也是畅通无阻。我每次去找部门的领导时,如果他头也不抬、用平淡的语气说一句“干哈?”,那就代表他很忙但是心情还好。如果他抬起头来,眉头紧锁地看着你,提高音量急促来一句“干哈?”,就说明他很烦躁正在处理棘手的事情已经快没有耐心了。如果他面带微笑、慢悠悠地问一句“干哈?”,那就说明他心情还不错,很有希望帮你解决一些困难问题。

500

新疆的朋友一直跟我说,他们觉得新疆话很土,比如经常把“巷子”说成“hàng子”。另外还有一些很有特色的表达,比如让你直走就会说“直直儿地走”,表示一个东西很好时不直接说好而是说“好得很!”,甚至会说“歹得很!”。在新疆,“歹歹的”是表示很好的意思,跟字面意思完全相反,就像“好开心”和“好不开心”都是表示“开心”一样,真是神奇的汉字,估计歪果仁来到新疆要晕菜了。

而我一直都觉得新疆人有一个神奇的技能,就是可以根据你说话的口音来辨别你是哪里人。记得两年前刚来的时候,我去一家银行办卡,刚走进大厅一开口说话,保安大叔马上就凑上来,“你是广东人还是福建人?”后来自从掌握了“啥”和“哈”,我自认为已经掌握了几分新疆人说话的精髓,没想到前几天五一回南疆,在火车上准备买一些零食时,推着餐车的小哥突然说:“你是广东人吧?我也是……”惊呆了我。细聊几句,发现他说的普通话真的非常有广东味,非常亲切,瞬间感觉找到了同类。转而又觉得,可能我还说不出新疆话的味道,但也略略学会了辨别不同地方的口音。

为什么新疆人可以掌握这项神奇的技能呢?这可能跟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商旅来往频繁有关系,也可能跟新疆人来自祖国的五湖四海有关系。新疆古称西域,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这里设置都护府,标志着新疆正式纳入中国的版图。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在近现代,“新疆人”都呈现出一个很明显的特征,那就是“迁徙”,这里没有世居的民族,不管是汉族、维吾尔族、锡伯族、回族或其他民族,都是从不同的地方迁徙过来的。而到现在,不管是四川人、甘肃人、河南人、湖北人、山东人或其他省份的人,在新疆都能拥有“姓名”,大家都是由于各种原因,为了更好的生活而选择来到这里。一些不了解新疆的朋友,都会脸谱化新疆,认为“维吾尔族人”就是“新疆人”,“新疆人”就是“维吾尔族人”。实际上,你很难去定义什么是真正的“新疆人”,套用咱们大广东的一句话,来到了新疆就是新疆人。

500

来,跟我一起:哈?! 

 干哈?!

这么有趣文章,还不分享?!

作者:林金连,2年前因为爱情从广东来到新疆,成为一名新疆媳妇,目前在兵团广播电视大学工作。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为用户在观察者网风闻社区上传并发布,仅代表发帖用户观点。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