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晓辉:项羽是苗族滴
考古发现,楚民族继承和发展三苗的青铜文化[11]。周谷城和范文澜先生分别在《中国通史》中便说道:“据战国时人说,三苗曾在长江中游建立起一个大国。这个大国当是一个大的部落联盟,其中较大的是荆楚”和“楚是南方蛮族中苗族的一支。”它从西周初年(约公元前110余年)建国起,至被秦灭(公元前223年)止,经历了八百多年历史。其活动区域以江汉流域和洞庭湖西北区域为起点,扩张到整个长江流域,是一个幅员广阔、人口众多、文化高度发展的大国。这意味着楚国是苗族建立的国家[12]。所以,有人认为项羽与刘邦的楚汉相争不仅仅是政治和军事的争斗,也可以看作是中国历史上苗族与华夏族长期对抗的延续。
项羽则是苗族的好后生!《史记·项羽本纪》[13]:“项籍者,下项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前所杀也。项氏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这段文字告诉我们,项羽的“项”源于楚国封地“项”(今江苏省宿迁市)。王克奇[]曾撰文论述了“项羽”的“项”源于苗语 xongb的汉译;羽是苗语yil(l不发音,仅表示苗语8声调中的第4声调)的音译,本义为“年轻阿哥”。而“籍”的上古发音是dziak,与苗语jib(b不发音,仅表示苗语8声调中的第1 声调)近似。jib的本义为“子孙”。“项籍”是苗语xongbjil的音译,意思是“苗家子孙”或“苗家后代”。通俗一点说,就是“苗家后生”。据此,生为楚将世家的项羽肯定是苗族人。也许正因为此,才有学者[15]认为项羽与刘邦的楚汉相争不仅仅是政治和军事的争斗,也可以看作是中国历史上苗族与华夏族长期对抗的延续。
项羽在破秦之战中,表现出与蚩尤类似的战神品质。如项羽在统率全军渡过漳河时,就命令沉掉舟船,破釜砸罐,烧毁营房,携带三天干粮,以此向士兵表示决一死战的决心。楚军在攻打秦军时,当时诸侯援军在巨鹿城下有十多座营寨,却都在壁垒上观战,没有谁敢出兵。唯有楚军战士杀声震天,无不以一挡十,最终成就了巨鹿之战的历史伟绩。这都是他人没法做到的。再如,项羽剑斩会稽郡守殷通之头,殷通左右随从大惊失色,乱作一团。项羽又杀近百人,整个衙门的人都惊慌失措地趴在地上,没有谁敢站起来。项羽在军帐中砍下上将军宋义之头后,向军中发布命令说:“宋义与齐国阴谋反楚,楚王密令我杀死他。”当时众将畏服,没有谁敢反抗,并齐声说:“首先拥立楚王的是将军家,现在将军又诛灭乱臣贼子。”随后众将拥立项羽为代理上将军。在后来与刘邦的争斗中,也表现出战神所具有的品质。如当时汉军中有善骑射的楼烦胡人射杀楚兵多人,项羽大怒而亲自披甲持戟挑战。楼烦胡人正要射箭,项羽怒目呵叱,楼烦胡人吓得“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后来,项羽在垓下之战前守无不坚,攻无不克,“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垓下之战后,项羽将坐骑送给乌江亭长,手持短兵器交战,—人杀死汉兵数百人,身上也受创十多处,最后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兵,还分成四队向四方冲杀。汉军已重重包围,他对骑兵说:“我为你们斩杀一将。”命令骑兵们四面奔驰而下,约定到山的东边分三处集合。接着项羽大声呼喊奔驰而下,汉军随之涣散,项羽斩杀一员汉将。这时任汉军骑将的赤泉侯追击,项羽怒吼一声,赤泉侯人马俱惊,退避数里。项羽与骑兵们分三处会合。汉军不知他在何处,就分三路重新包围。项羽继续奔驰,又斩杀一名汉军都尉和近百名汉兵,楚军仅损失两名骑兵。他问骑兵们:“怎么样? ”骑兵们都敬服地回答:“正如大王所言。”所以,以《读史管见》一书闻名的清代才女李晚芳,这样评价项羽“羽之神勇,千古无二”。
与蚩尤兵败而被妖魔化一样,项羽也因失败而被妖魔化。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的楚汉战争中,从坑杀秦降军二十余万,到火烧阿房官,再到弑杀义帝,一步一步地“妖魔化”项羽,使刘邦获得道义优势,而打败了项羽。
但项羽却与蚩尤一样,即使战败身亡,也受到了后代甚至是对手的高度赞扬。首先,项羽与蚩尤一样,都受到了对手的尊崇。刘邦在垓下就向项羽下跪。即使妖魔化项羽的司马迁,在《史记》中也将项羽放入专门记述历代帝王的本纪。与很少记载蚩尤具体的英雄事迹不同,《史记》中关于项羽人物特征的描述是,项羽“身长八尺馀,力能扛鼎,才气过”,是“无人敌”的独胆英雄。唐代宰相李德裕:“自汤武以干戈创业,后之英雄,莫高项氏。”李清照在《夏日绝句》中更称项羽为“人杰”、“鬼雄”:“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宋人何去非赞誉项羽“以百战百胜之气盖于一时,手裂天下以王”[16]。梁启超也赞扬道,项羽“非有绝大之气魄,绝大之胆量,岂能于此四面楚歌之中打开一条血路”。周恩来将项羽和拿破仑并列为“世界之怪杰”:“时势之英雄,固若是其众也,然非吾之所论于项羽、拿破仑也。夫二氏,世界之怪杰也。具并吞八荒之心,叱咤风云之气;勇冠万夫,智超凡俗;战无不胜,攻无不取;敌邦闻之而震魄,妇孺思之而寒胆;百世之下,犹懔懔有生气,岂仅一世之雄哉!是犹其勇之著于外也。若其关系于世界之进退,人类之盛衰,又非一时豪俊、二三学者所可同日而语。虽以帝王之尊、宗教之力、金钱之势,莫以易之。故二氏者,吾之所谓造时势之英雄也。”
11、张中一:楚文化和三苗文化的承继关系[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1993年第4期,P1 - 6。
12、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1编第1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
13、司马迁著:《史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P295。
14、王克奇: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贵族——项羽论[J]。文史哲,2012年第5期(总第332期),P89 – 94。
15、李国栋:苗族后裔——项羽[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9卷第4期,P126-129。
16、冯东礼著:《何博士备论注译》[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版,P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