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行长张荣森迎来三年大考:房贷不良率攀升,资本充足率下滑,业绩逆势增长

500

01 资本充足率下滑与补充

 

11月27日,浙商银行发布公告称,公司于11月23日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总额为100亿元人民币的二级资本债券(第二期)发行完毕。

 

据悉,本期100亿元债券为10年期固定利率品种,票面利率为3.50%,发行人满足一定条件可在第5年末进行赎回。而本期所募资金将全部用于补充浙商银行的二级资本。

 

闻道商学苑注意到,早在6月12日,浙商银行便通过A股配股发行计划来补充过资本充足率。

 

具体来看,浙商银行以股权登记日(2023年6月14日)收市后A股股本总数为基数,按每10股配售3股的比例向全体A股股东配售,可配售A股总数为50.14亿股。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上述配股价格为2.02元/股,而以浙商银行6月12日收盘价为2.74元/股,估算下来相当于打了七四折。

 

与本次募资投向略微不同的是,浙商银行配股融资全部用于补充了该行的核心一级资本。

 

大规模债券募资、不惜低价配股融资,浙商银行只有一个目标,那便是补充资本充足率。

从历年财报看,浙商银行确实存在资本充足率每况愈下的窘境。2019年至2022年末,浙商银行资本充足率连续4年下滑,分别为14.24%、12.93%、12.89%及11.6%。尤其是2022年,浙商银行资本充足率同比下滑了1.3个百分点。

 

今年三季度末,浙商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1.83%,虽较上年末微增0.23个百分点,但仍大幅低于行业均值。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统计,国内股份制商业银行同期资本充足率为13.33%。相比,浙商银行低了1.5个百分点。

 

具体来看,在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方面,浙商银行由2019年末的9.64%降至2022年末的8.05%,3年降了1.6个百分点;在一级资本充足率方面,浙商银行由2019年末10.94%降至2022年末9.54%,3年下滑了1.4个百分点。

 

横向对比,2022年末,与浙商银行规模和业务范围类似的兴业银行、华夏银行及民生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达14.44%、13.27%及13.14%。同期,上述三家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9.81%、9.24%及9.17%;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1.08%、11.36%及10.91%。

 

显然,不管是自身历年(纵向)变化,还是与行业的横向对比,浙商银行在资本充足率方面都逊色不少。这也是近期浙商银行尽其所能,大肆补充资本充足率的重要原因。

 

02 押注房地产引发坏账攀升

 

浙商银行补充资本充足率可谓不遗余力,而造成资本充足率的原因也逐渐浮出水面。

 

闻道商学苑注意到,自2019年至今,浙商银行信贷业务在房地产行业维持高位。

 

截至2019年-2022年3年末,浙商银行对公房地产贷款金额分别为1483.41亿元、1652.08亿元、1687.24亿元及1668.27亿元,占当期贷款总额比例为14.4%、13.79%、12.52%及10.94%。

 

尽管2022年房地产贷款有所放缓,但依然维持较高的比例。截至2023年6月30日,浙商银行对公房地产贷款金额达1730.76亿元,占贷款总额的比例为10.47%。

 

相比,今年上半年A股其他股份银行对公房地产贷款占比都降到个位数,如华夏银行4.3%、招商银行5.6%、兴业银行7.76%、民生银行8.7%。

 

频频暴雷的房地产碰上了逆势杀入的浙商银行,后者坏账随之大增。今年上半年,浙商银行房地产不良贷款率较去年末增加0.65个百分点至2.31%,整体不良贷款率为1.45%。

 

相比,兴业银行同期房地产业不良贷款率则同比下滑0.49个百分点至0.81%,整体不良贷款率也较2022年末减少0.01个百分点。

 

浙商银行在处理房地产坏账等不良资产时需要额外资本,一定会对资本充足率产生一定负面影响。这也是浙商银行资本充足率屡屡下降的一个原因。

 

屋漏偏逢连夜雨。频频在信贷业务方面领取罚单,也加重了浙商银行资金紧张局面。

 

根据闻道商学苑不完全统计,截至发稿,浙商银行今年合计被罚超720万元。其中,涉房地产信贷业务违规被罚2次,合计罚款金额约300万元,占比超4成。

 

11月7日,浙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兰州分行因向“四证”不全房地产项目提供融资等,收到130万元罚单,更有3名相关责任人被警告,并合计罚款15万元。20日后,浙商银行贵阳分行因债违规发放房地产贷款、流动资金贷款审查不尽职等再次被罚160万元。

 

此外,因贷款管理不审慎等,浙商银行衢州分行、浙商银行济南分行及浙商银行北京长虹桥支行等分别被罚35万元、85万元及50万元。

 

浙商银行其余罚单则多涉及违反账户管理规定、因债权融资计划投资管控不到位、信贷业务违规及小微企业贷款贷后管理不到位等。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共促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近期浙商银行与20余家房企召开座谈会,表示将积极配合行业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从房地产市场供需两端综合施策,保持信贷、债券等融资渠道稳定,积极做好“保交楼”工作。

 

勇担大任背后,也意味着浙商银行短期很难摆脱房地产带来的阵痛。

 

03 业绩逆势增长,新行长迎三年大考

 

虽然近期频收罚单、坏账提升,亟需补充资本充足率,但这并不意味着浙商银行毫无建树。恰恰相反,浙商银行在9家A股上市股份制银行中业绩可谓“一枝独秀”。

 

2023年第三季度,浙商银行实现营收164.63亿元,同期增长3.04%。相比,其他8家股份制银行营收,则有不同程度的下滑。利润上,浙商银行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27.53亿元,同比增长10.54%。

 

除了在房地产领域保持较为激进的策略外,浙商银行的增长或许还与其行长张荣森2022年提出的“以经济周期弱敏感资产为压舱石”的经营策略有关。

 

经济周期弱敏感资产的核心内涵是,要小额分散,减弱行业、个案的过度集中,建立起一批能稳定提供银行持续收入的客户群体。且这些客户群体与经济周期是弱相关的,从而减少经济周期对银行的影响。

 

2022年年底,浙商银行经济周期弱敏感资产营收较上半年提升4.19个百分点,占总收入比重的28.53%。

 

据浙商银行三季度业绩说明会,其能保持业绩增长与手续费业务收入实现多元化发展等不无关系。而手续费业务收入的增长,更是得益于浙商银行经济周期弱敏感战略的实施。

 

今年前三季度,浙商银行手续费收入同比增长近三成至9.3 亿元。三季度,浙商银行又加大了绿色中收业务(不消耗资本的手续费收入)的推动,并录得40.9亿元手续费收入,同比增长9%。

 

除首提经济周期弱敏感资产概念外,张荣森还提出2023年的经营策略是“321”,“3”是优先投向零售、小贷和供应链, “2”是扩大绿色中收和绿色收入, “1”则是坚定不移地压负债成本。本质上,这是一种后房地产时代的分散经营策略。

 

这是与上任行长徐仁艳截然不同的组合拳。彼时,浙商银行的战略方向为平台服务与金融科技,相对应浙商银行在各项指标增长上有所放缓。

 

从2021年6月被聘浙商银行行长、8月正式获批算起,张荣森主政浙商银行不足2年半。但主政后的他,却给浙商银行带来了一些不小的变化。

 

正式上任一个月,张荣森便通过集中竞价的方式增持公司股票。2021年9 月 23 日,浙商银行公告称,张荣森以自有资金增持公司A股股份30万股,价格3.55元/股,增持金额106.5万元。

 

再结合前述一系列经营策略,不难看出,张荣森是一个有进取心、有开拓精神,甚至略为大胆、激进的银行掌舵人。

 

公开资料显示,张荣森出生于1968年10月,研究生学历、经济学博士学位、高级经济师。张荣森经验丰富,历任广发银行北京航天桥支行行长、广发银行北京分行党委委员、行长助理;江苏银行北京分行筹建负责人、党委书记、行长,江苏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执行董事;浙商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兼北京分行行长。现任浙江银行党委副书记、行长兼北京分行党委书记。

 

尽管一手推动了浙江银行业绩逆势增长,但张荣森还是不得不面对浙商银行行长“三年一换”的“惯例”。

 

自2014年开始,浙商银行领导班子、高管“换血”频繁,行长之位更是每3年就要变动一次。2014年,刘晓春上任浙商银行行长;2018年,徐仁艳接棒;2021年,张荣森接班。

 

2023年半年报显示,报告期内,浙商银行出现多达6名董监高人事变动。12月2日公告显示,浙商银行首席审计官姜戎因工作岗位变动辞职。同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核准林静然的副行长任职资格。

 

核心管理层频频变动,不仅影响人事管理、业务发展,还会对企业经营战略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

 

而在行长任上近2年半的张荣森也走到了十字路口,其执政期间浙商银行取得的成绩与不足,都将由市场来评说。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