砸碎“德艺双馨”的枷锁,然后郭德纲和德云社赢了

500500

宇宙网红中心·本期导读】

“梨园行”再次“复兴”了,郭德纲老师在这事上也算是杠把子的人物了。既然,一切都在回归“历史常态”,文艺工作者这块过往的金字招牌就不值钱了,德艺双馨就不再接地气了,不配博得俗众们的喝彩了,这时候应该按照“道上是讲规矩的”的江湖来做事了。

文 | V闪闪

这两天,德云社正在被媒体又一次推上风口,其实已经见怪不怪了,这正是德云社在公众视野内的常态。

不得不说,郭德纲老师(从搅动社会议题、带节奏上看,还真是当代宗师一级的人物)其实是“顺势而为”站上风口浪尖的人,也是每次都能抓住和自己相关热点,获得持续曝光机会,大获成功的人。

当然了,这些总结性的事后分析,并不能显水平,但是了解一下还是有意义的。

事实证明了,郭德纲在这个时代是善于把“个人努力奋斗的成果,转化为最大价值回报”的人,俗话讲就是善于钻营

这就不需要多讨论了。

郭老师很早就开始努力当相声界个体户了,那为什么在1990年代的中后期一点都不火,甚至不为人所知?

是那个时候的他专业水平不够、业内的关系积淀不足吗?

确实有,但这些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因素。

更重要是适应他表演风格的文化消费领域的受众还没成长起来。

在郭德纲火起来之前,消费娱乐市场环境与今日比是不同的。

有人说,是因为当时腐朽的阶层审美意识还不是消费的主流。在社会普通阶层当中,腐朽的部分就是中产阶级,当中产阶级占消费主流的时候,郭德纲和德云社的娱乐风格就存在一定的市场。

另一部分人认为,是没有进入文化主流消费群体的外围,圈层豢养了郭,郭老师用段子来形成对现实的调侃和不屑,这是一种心理消费,跟前不久咪蒙的大火一模一样的,郭老师也是靠人的戾气赚钱,让他用低俗去解构权力的压制

或许这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是还不足以说明郭德刚这种现象级的娱乐明星是怎么搅动社会舆论,并产生巨大影响力的。

作为本文的作者,我觉得还是市场环境或者说娱乐产业的消费生态,具备决定性作用

郭德纲与德云社火起来是伴随着官方主导的文化、娱乐事业衰落而开启的。

整个1990年代,中国人的娱乐消费观念和从业门槛都被央视为主的官方机构控制着,21世纪初开始,这种情况才逐步瓦解掉,否则郭老师没有机会咸鱼翻身,甚至鲤鱼跃龙门的。

郭老师在社会传播领域上开始大火,就是源自互联网上免费下载和借此形成的口碑传播

从80年代到90年代,在央视主导国内文化、娱乐消费市场时期,出现过两个最具代表性人物群体:

一个是陈佩斯老师,现在看,他是曲艺、小品界里最有文化底蕴和舞台表演能力的人了,后来因为给自己维权,被央视搞得边缘化,失去大众传播平台了。

权力捧得你,当然你的一切都是权力赐给你的,敢反抗?死去。

这种现象就是经常被尖刻的人,用来形容为“包衣”的那种,不过这时候,被体制控制着的文艺工作者还真差不多是这意思。

另一个是赵本山大爷。一个被上至中宣系统,下到地方宣机构热捧,身段灵活,并会协调权力与个体利益分配,在整个90年代,是来自东北的最成功人士

他竟然凭着电视里的小品就把自己蹿升为东北地区的娱乐界张作霖?起码后来他的徒子徒孙们都是因为投到他的门下才得以鸡犬升天的。

后来的故事就是一个和政治掺和不清的话题,赵大爷把自己事业做大了,除了给不明药效药物做广告,还掺合起不该碰的政治了,坊间传闻都以为他成了权力寻租的中转机构,这也就到了赵氏娱乐产业大楼的崩塌时刻,好在赵大爷识时务,懂得急流勇退,及时得病,避风头。

后来遇到的各种问题,不能说只是赵本山本人的问题。实际上,赵本山带动的庞大势力持续到了2012年之前,在国内的娱乐消费市场,还如割据的军阀势力一样,是大佬级人物,现在退隐了,依然是曾经的业内大佬。

从根本上说,赵本山是在官宣体系保驾护航下发达起来的,毕竟在互联网发展起来之前,官方是有电视媒体的垄断渠道和平台的

在互联网经济和传播方式成为大众传播的主要渠道和载体后,央视春晚的彻底衰败,郭德纲和德云社的发迹,都成为这个时代背景的一部分。

春晚的衰败,几乎是必然的,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并没有什么可以惋惜的,但是,这有一个交替过程。

春晚诞生于电视机开始在中国民间普及的时代,当时买电视还要凭票呢,所以最初的春晚也不会考虑真正的接地气问题,更像是权力体系内部的节日联谊

那时的央视台的春晚现场,犹如开自家堂会,被称为文艺工作者的专业群体与体制权力关系密切的官、商群体,一起共同庆祝祖国美好、难忘今宵 ,电视机前的老百姓没有其他选择,除了看节目,就剩下关心电视机里的那些各色头面人物们了。

如果看看80年代初的春晚就可以深深感受到这一点的。

即便如此,整个中国人民的文化、娱乐消费,在官方媒体和国家意识形态确立的游戏规则和指导下,还是强调大众娱乐要符合国家道德体系需要、有教化功能,宣扬社会好人好事或批评不正之风,用现在的官话讲就是:传播正能量

可以登上国家舞台和电视台的文艺工作者也尽量要表现的“德艺双馨”,不像现在,艺人的底线是不能吸毒。

这种由政府权力控制下的大众娱乐消费模式被新世纪迅速发展起来的数字技术、传播方式和商业资本一起共同给推倒了,连同它设立的规则和指导性也没落了,只有权力的强制性没有变,只是经常性的被转化成了另一种在平时可以提供打击异己的利益博弈手段。

权力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形势所迫,开放了之前的垄断领域后,必然会出现了文化娱乐的另一种真空地带,在市场经济作用下,资本的汹涌介入,寻找合适的填补者,是首当其冲的,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郭德纲老师正好有幸是。

这也开启了一个名词转换的时代,文艺工作者们被非主流媒体,被不少民众再次称为了“戏子”,他们则自称为“艺人”,当他们对接权力失败后,转而对接市场需求也就成为了自然。

在这个时候可以说,一旦民间的自我文化消费形态成熟,就会摒弃以往呆板,不贴近民众实际需要的文化灌输。所以,当官方在逐渐放弃、并把文化作为产业转移到商业资本之后,官方垄断的文化娱乐主导权被摧枯拉朽一样颠覆掉了。

还要看到更重要一点,在德云社和郭德纲大火之时,正好赶上21世纪前15年,中国经济飞速发达,资本市场逐步做大的时代。

历史在这时候,发生了轮回,这从中国的文艺发展历程来说,在清末、民国时期兴盛起来的“梨园行”再次“复兴”了,和现在的“国学”、“中医养生”热,简直相得益彰,郭德纲老师在这事上也算是杠把子的人物了

 


既然,一切都在回归历史常态”,文艺工作者这块过往的金字招牌就不值钱了,德艺双馨就不再接地气了,不配博得俗众们的喝彩了,这时候应该按照“道上是讲规矩的”的江湖来做事了。

郭德纲的德云社就是从形式到内容都那么的江湖气,由于时代不再限制,小剧场现场表演在经济上完全可行了,野蛮生长的时代也到来了。

从消费角度看,说德云社掀起的是相声界“革命风暴”不如说是“山大王得天下”,有个老话讲“不怕流氓有武功,只怕流氓有文化”,他后来一些列挤兑央视、北京电视台的作为,可是把很多人心中沉积已久的恶气给发出来了,人家就有这本事。

因为德云社和以往体制内豢养的文艺群体不同,为了在夹缝中生存,天生自带“豺狼”气质,就是机构社团化,这个社团还贩卖着不少很隐晦的、包含着反体制(压迫)反主流(意识形态),这个又是不少大众的心理需求卖点。

用一句话形容就是“低俗透着反叛,下流预支快感”,在接受他表演形式的人来讲,这“”的是天经地义,你看哪个荧幕上的流氓社团能比得了德云社在现实社会上的“潇洒”,人家大大方方的经营着卖“俗”的口活生意,还赢得无数赞。

不但如此,这种现象级的表演社团还带有一种社群感,有着深厚的群体性价值的自我认同

以前技术不发达,传播能力有限,顶多是“台上是疯子,台下是傻子”,现在,社交媒体上的粉丝们就可以形成一个“微型舆论共和国”,在网络媒体上汇集成舆论风暴,这是之前社会条件不具备,所以各位艺人,尤其是社会上出众的艺人大佬们也是赶上了好时代。

所以,郭德纲老师不是一个人的成功,从娱乐的收入产值上对比看,他是这个时代的一个缩影或一座山峰,他的成功也恰好是满足了那些感到自己是被压制阶层的文化心理需求。

但郭老师精明得很,他才不是你一边的,他只跟自己利益是一边的。

之前是硬怼央视和北京台,郭老师俨然犹如带节奏的大土匪,把柄一定是抓到手的,一定是央视之前出于私(利)仇批过他,睚眦必报才是,时机选好就可以,无论卖惨和癫狂,都是会控制好情绪变化,总之气死别人,自己还能借此换取持续关注度,这样的手腕怎能不令人佩服。

结果呢,作为官方传播权力象征的央视,为了收视率,还是前前后后的请德云社的徒弟们登上央视自己的舞台,虽然有时候请来的是德云社的叛逆徒弟,也请过正当红的社团内成员,但是可以看出,能从郭老师这个社团出来的,都不是善茬啊。

江湖和社团要发展,当然要砸碎“德艺双馨”这种枷锁,在无底线的市场上获取自己的江湖地位和最大利益价值。

· END ·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 | 宇宙网红中心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