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天假唱风波背后:影像乐评人的崛起
新音乐产业观察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作者 | 亦思
没想到,五月天内地巡演结束后更火了,每天N个热搜,原因是因为“疑似假唱”,风波的催化剂是up主的一支真假唱鉴定视频。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近年来音乐圈的很多风波,都是视频博主们催化的,比如神曲抄袭风波和乌梅子酱风波。
五月天假唱风波再次证明了,乐评进入了影像时代,借助影像的力量,音乐博主们也表现出了更大的影响力。
A
五月天假唱风波
UP主@麦田农夫 大概自己也没想到,他的一条视频能够激起那么大的水花。
11月30日,在五月天“好好好想见到你”巡演上海站结束后的第九天,麦田农夫在B站上发布了视频“五月天上海演唱会12首歌真假唱鉴定”。
视频中,麦田农夫提到,他看到了微博热搜才蹭了这样一个热点,但他的这条视频,成了风波的催化剂,在微博博主@声理学 的配合下,把五月天推上了风口浪尖,视频发布后微博热搜前十有一半是五月天。
五月天疑似假唱最初只是网友们小范围的吐槽,但在麦田农夫视频发布之后,成了全民关注的焦点,麦田农夫的被媒体大量引用,一些视频博主也开始跟进分析。
另一位UP主@园长不再小清新 也发布了音源分析的视频,通过对动态的解读,分析认为“任何一个碳基生物的发声都不是音量绝对均匀的。”
这些音源分析视频成了舆论的弹药,并助推了假唱风波不断发酵。过去几天来,围绕五月天是否假唱,网络上的讨论此起彼伏。
音乐博主们从各自的角度做出了自己的分析。比如@教声乐的查理老师 从唱功的角度对阿信的演唱进行分析,认为“这一次突破了底线,真的不应该”。而@尤静波YOUMUSIC 则谈了半开麦是否算假唱。
也有乐评人认为五月天没有假唱,比如邹小樱的一篇文章就认为,麦田农夫“通过现场盗录音视频所提取出来的人声,根本不是阿信的声音。严格一点来说,其提取的是阿信+现场和声团的声音。”
舆论哗然的同时,有关部门也开始采取行动,北京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总队回应,他们会将情况记录下来,根据情况进行判定。上海市文旅局回应称将对网络上网友反映的问题进行核实。
相信音乐为此在12月4日发布声明,称五月天巡演中不存在任何假唱行为,正积极配合相关执法部门开展调查工作。
B
大家为什么爱看真假唱鉴定?
过去一年来,麦田农夫得罪了不少人。
翻开麦田农夫的B站频道,你会发现,他原来的视频,主要是吉他翻弹,播放量平平无奇。今年开始,麦田农夫改做真假唱鉴定,播放量一下就上来了,他也因此跟一些艺人的粉丝产生了过节,一场大湾区晚会的音频鉴定,就让他桶了不少篓子,当然,他也赚了不少流量。
做真假唱鉴定的不只有麦田农夫,尤静波@尤教授谈音说乐 也对大湾区晚会的音频做了一些鉴定,播放量也都不错。
从内容上看,真假唱鉴定本身是一个比较机械的过程。将音频倒入DAW(Digital Audio Workstation,数字音频工作站,也被称为“宿主”),然后用DAW里的工具逐段进行分析。视频的时间往往都很长,麦田农夫最长的一条视频超过3小时,但从播放量和评论看,网友们看得津津有味。
网友们看起来很爱看真假唱鉴定的视频,为什么?从麦田农夫的鉴定中可见一斑:假唱的情况太常见了。
晚会假唱由来已久,并且闹过不少笑话,最有名的一个就是萨顶顶的反拿话筒,这成了一个假唱的标志性事件,也加深了观众对于晚会假唱的印象。
尽管晚会假唱不受《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限制,但对于吃瓜群众来说,“假唱”就是“假唱”,跟卖不卖票没关系,任何假唱的艺人,都应该被嘲讽。在视频鉴定的过程中,随着一段段音频鉴定过程中真假唱的交替出现,网友们从中得到了一种自我满足。
与其说大家喜欢看真假唱鉴定,不如说喜欢看艺人的笑话。过去二十年来不断涌现的选秀艺人和流量艺人,也刺激了网友们的好奇心,都想看看他们的现场表现,另一方面,粉丝们也好奇自己的爱豆到底表现如何。
实际上,真假唱相关内容(无论图文还是视频)在网上一直都很火,在微博上,每逢大型晚会,鉴定真假唱总能催生出一两个热搜。只是,过去的讨论显得有些“空口无凭”,如今,技术工具的加入,让吃瓜群众多了几分“实锤感”。
当然,正如一些业内人士所分析的,光靠私录视频并不足以成为判定真假唱的证据,五月天是否假唱最终还得看权威部门的鉴定。
C
影像乐评人的崛起
从五月天假唱风波中,我们可以看出,视频有着极强的杀伤力,新一代乐评人正在借助这种“杀伤力”,输出观点,影响行业。
这种杀伤力并不仅仅来自于观点的输出,更重要的是工具的使用和自身的专业技能。在视频中,麦田农夫和园长不再小清新都能熟练地操作音频工具来分析音源,从而让观众产生了更强烈的认同。
近年来,一批技术含量较高的音乐视频博主开始受到网友的关注。比如HOPICO(周杨)和叨叨冯。HOPICO善于使用技术来包装视频,建构了自己的影像美学,叨叨冯在视频中常常使用各种乐器来展示和分解乐段。
这类音乐视频博主,我们可以视为新一代的乐评人,影像乐评人。乐评也已经进入了“影像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影像来输出自己对于音乐的看法。
从媒介属性上分,乐评人可以分成三代,传媒乐评人、网络乐评人、影像乐评人。
老一代乐评人如金兆钧、王小峰和张晓舟等,都是传统媒体从业者出身,具有扎实的文字功底和媒介的专业素养;后来的乐评人,大都是网络写手出身,因网络的便利性而受益,一些具有出色文字能力的博主脱颖而出成了大V,比如耳帝。
与文字不同,制作视频影像有着更高的技术要求,没有干货的剪辑视频很难吸引网友关注,就算能够制造流量,也没法沉淀出高粘性的粉丝。
而为大家所关注的影像乐评人大都有着一定的专业背景。周杨据说曾是电台DJ,叨叨冯是入围过格莱美的音乐人,麦田农夫的自我介绍是“拍照片的吉他手”,园长不再小清新则是有度录音棚主理人、吉他手和贝斯手。
B站@园长不再小清新
相对于文字,影像更加直观、生动,能够更迅速而强烈地建立情感联系,使人更容易产生共鸣和认同,而技术含量是认同的粘合剂。
而且,在分享或分析音乐这件事上,影像能够扮演更重要的角色。HOPICO用一个视觉特效就讲明白了椎名林檎所执迷的“对称性”,叨叨冯弹弹琴、敲敲鼓就说清楚了《双截棍》的亮点,麦田农夫动动鼠标就让网友们相信了五月天是假唱,这一切仅靠文字是做不到的。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