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华尔街日报》“Shein上的衣服为何如此便宜?”

@有意义-有意思 :调动了社会力量,是一种商业模式的创新,本质上是资源的有效配置,需求方—中间商—供给方
//@秋叶感悟 :我就在做希音,只是为了规避风险,总部移到了新加坡,供应商包括具体执行部门不都在广州,围绕着白云机场,佛山清远一堆希音的仓库
//@吴伟200 :希音还算不算中国公司?
@机工战略看到华尔街日报上一篇文章“Shein上的衣服为何如此便宜?”我突然想到了一句话: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报道中有一句话非常刺眼:在高通胀推动物价上涨、导致家庭经济紧张的时期,消费者购买合乎道德规范商品的良好意愿可能更难以坚持。
然后又把Shein所售衣服便宜的原因归为劳动力外包、没有实体零售店、网红营销等原因,每个原因中又掺杂了所谓专家的猜测。
但这篇文章犯了一个根本的错误,就是传统服装产业的思路来理解Shein的模式,然后把“不可能”归结为“不当行为”。
但是去过Shein的人都会发现,这完全是大错大错。
优衣库、耐克、阿迪,似乎没有一个不外包吧,有些企业还大肆宣传无厂化生产,认为自己是价值链的两端,可以更高级、更增值。
电子商务和网红营销,这似乎已经是五六年前就开始的趋势,我们打开小红书、淘宝,无数的品牌在上面24小时营销。
包括Shein的模式,如果是一个美国企业推出,可能又会收到华尔街日报甚至美国大学无数的赞誉(比如网飞的创新,已经成为了教科书级的案例)。
上面三个原因,与其说是Shein低价的本质原因,还不如说是Shein商业模式的一些特点,而且还是浅层次的特征。
首先还是要看Shein的模式,所谓的小单快返,指的Shein会投放非常小批量的来做试验,如果需求旺盛,就会立即组织力量,开展生产,也就是说,之后Shein生产出来的产品其实是很大概率会被消费者接纳,能够从消费者手中拿到确定收益。这其中就大大提高了销售的确定下,降低了产品生产出来而没有人购买的风险,库存成本也大大降低。所以,这种模式就会带来精准的优势,Shein对于需求的理解要超出其他品牌商,因为他们的平台直达用户,且Shein本身就是做搜索引擎优化的,说白了Shein更贴近用户,更感知需求,他们在创造的产品本身就是一种“更加确定的收益”。
这种模式还有一种特点,就是“快”。Shein的SKU可以达到60万种,相当于Zara的四倍以上,不仅品类多,而且周转率还快,Shein在明确的销售的基础上,可以组织数千家企业快速生产,在一周左右就可以把产品交付,这一点优势前无来者。你想想,如果自己是订单的分配中心,用平均数值来看,一天之内,要考虑如何把2000种左右的产品拿进来(指从电商端拿进来),分出去(指把订单分给供应商),每个订单还有数十种物料,这些供应商还在全国不同的位置。其中的复杂度可想而知。
而且,Shein其实是在中国制造,尤其是纺织服装+机械设备等供应链极其完备下,厚积薄发,不断进化所产生的。可以把Shein和他的产业链看做一个价值创造系统,同样的能量,但是整个价值创造系统更加集约,输出成果的获益更加确定,带来的效益当然会更多。
我这次去Shein,看到的一个亮点就是:Shein所有的改善和投入,都是在价值收益非常确定的情况下能获得的,小单快返其实就是形成了一个选择机制,Shein在选择愿意购买特定产品的用户,在筛选那些极大可能被用户形成批量化购买的产品,一旦确定下来,Shein的发动机就会启动,快速划出一个“价值闭环”。而且Shein还在改善这个闭环。
在原先分散的作坊经济中,小微企业很难做大且持续的改善,因为规模太小,因为资金有限。但是Shein可以,他们可以拉着新的设备供应商,研究服装锁边工艺如何进一步优化,研究特殊材料缝制需要什么设备,研究印刷工艺如何和服装行业结合。每一个研究都需要花钱,需要买设备,买材料,雇人,小微企业很难做,但是Shein可以,而且和申洲国际等不同,Shein直面客户,他可以实现需求牵引,可以掌握无数研究的场景。
我相信,未来Shein可以更快,更便宜,因为Shein在推动供应链的精益改善和数字化升级,他们在帮助供应商做精益培训,在把自己研究的工艺设备革新的成果输送到产业链里面。平台+供应链+集群,让Shein又大又灵活。
华尔街日报的专家们应该好好做一次调研,或许会发现不一样的中国制造。毕竟,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收起
